谢谢大家对我帖子的热情回复 。
读了各位的帖子,才知道有些著名的沪剧第二代演员已经谢世了,使我这样的沪剧爱好者心情非常沉痛。像这次夏剑青老师的逝世,就是沪剧事业的一大损失,让我们非常难过。
我个人认为,沪剧的发展需要打破门户观念,沪剧并非只有丁派、杨派、石派、解派、邵派、王派,它还有其他很多的流派,像文革以前,有顾派、汪派、凌派、施派、袁派等,他们都有优秀的代表剧目。沪剧既然是作为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发展,我想发展只有在继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比如京剧,他们就是把优秀的传统剧目先继承,还努力挖掘以往的失传剧目,才能像如今这样取得振兴的局面。没有继承,何谈发展?另外,现在的沪剧演员阴盛阳衰,培养优秀的男演员是件迫切的事情。
我认为目前的沪剧现状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发展,不像以前百花齐放,不断有优秀剧目涌现。比如顾派的《空谷兰》《贵族夫人》《破镜重圆》,有些剧目虽然上演,已经少了很多顾派的原汁原味。爱华沪剧团的《书香人家》《白兰花》《父子恨》等剧目,趁现在韩玉敏等老演员还健在,这些优秀剧目都可以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经恢复整理,而重新演出,以飨我们这些老观众的眼福和耳福。如果现在的青年演员能够得到老一辈的指导,一定能把沪剧优秀的传统剧目继承下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日渐式微。新戏要开发,但老戏也要挖掘。
借中国沪剧网这块宝地,我要大声呼吁,上海市、区级的沪剧团打破门户观念,携起手来,共同推出更多的好剧目,不管是老戏还是新戏。
陈小宝网友、叶子网友,寄生草网友等,都提到顾咪咪老师、向佩玲老师、张清老师、沈仁伟老师、邢月莉老师、张剑青老师等年事已高,有些人心情可能也不太好,在文革中受了很多苦,不可能出来演出了。但是我觉得电视台或媒体如果可以对他们进行专访,请他们谈谈过去的事,我们也是爱看的,而且他们的心情也许会因此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