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征服北京观众

来源: pipi 2010-11-26 15:43:3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人民日报》

沪剧《雷雨》被专家誉为“曹禺原作最经典的阐释”。

  久违的沪剧多年后再一次征服了北京观众。沪剧依然令人如醉如痴,茅善玉依然光彩照人。刚刚结束的上海沪剧院演出周,三台大戏来京亮相:《雷雨》、《日出》、《瑞珏》,都改编自戏剧大师曹禺的名作。一台由何俊改编,两台由余雍和改编,皆由知名导演曹其敬执导。演出极为成功,尤其是茅善玉主演的《雷雨》,被专家学者誉为曹禺作品改编为戏曲的又一经典。

  沪剧没有理由成为“遗产”

  在艺术享受的惊喜和陶醉之外,研讨会上人们也获悉了一条令人心忧的消息:近年来沪剧剧团锐减,由过去的20多个减少到可怜的1.5个;市场萎缩,观众锐减,甚至有上海本地的青少年也听不懂沪剧“沪语”。角色行当不全,人才青黄不接;门庭冷落,招生冷清,学员严重不足。最令人惊讶的是2006年沪剧竟然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遗”名录。总之一句话,沪剧,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确实令人意外。

  当今时代,经典文化和传统文化受到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挤压和冲击,这是难以改变的现实,并不令人意外;而中国戏曲中的一些程式化、规范化很高的古老剧种如昆剧、京剧、川剧、梨园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这也不令人意外;因为其中蕴含着某些时代变迁的必然性。但是沪剧的不景气似乎缺少历史的必然性。

  我们知道,在中国戏曲几百个剧种里,沪剧是比较特殊的:首先,它是最年轻的剧种,从“申滩”戏、“本滩”戏到“沪剧”至今不过百年历史;第二,它是中国戏曲中最擅长现代戏的剧种,从《芦荡火种》、《罗汉钱》、《明月照母心》到曹禺戏剧系列,很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已经进入戏剧史;第三,它是最有消化力适应力的剧种,老戏剧家刘厚生说“沪剧可以演出古今中外,古装戏,外国戏,能洋能土,都市风情到乡土风味,西装旗袍戏到现当代生活都可入戏,几乎没什么限制”;第四,它曾经是最受青年观众喜爱的剧种,上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危机大讨论正在进行时,丁是娥杨飞飞的唱腔和唱段却风靡申城大学校园,此后茅善玉的《一个明星的遭遇》和《姊妹俩》更是火爆大上海,波及全中国,一曲“紫竹调”(《罗汉钱》)使无数青年为之迷醉。

  沪剧的焕发青春证明它并未衰老和僵化。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与昆曲比较看出来。当年“花雅之争”时,昆曲的“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生命力的衰。这种艺术形式太圆满太文雅太高贵太繁难,演出又太精巧太刻板太严格太缓慢;这使它不但曲高和寡,作家队伍也后继乏人。它的高度成熟既意味着它已经流泻并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也意味着它难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变革创新,脱离时代脱离大众。“昆曲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即对农民的生活与斗争,缺乏了解,有些人还对农民存有偏见。当梆子、皮黄兴起,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吸引观众的农民起义人物的形象时,昆剧却对之一筹莫展,它的演员连表演这些新人物的基本功都没有。当然,艺术史上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辉煌万世风领百代;昆曲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然而沪剧还远未到“遗产”的程度。

  沪剧是上海的文化矿山

  前述四点都证明它还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它还很年轻;在我看来,他的艺术青春期远没有结束。我们需要对沪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潜力进行重新发掘和重新发现,还因为在中国戏曲里,沪剧是最具本土化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它用最地道的上海本地语言和声腔演唱,是上海文化最纯粹的果实。并非所有地方戏都有此特点——评剧是北方剧种,但是河北、辽宁等省市很难说评剧就只是本地的剧种;黄梅戏也一样,是安徽的还是湖北的?但是沪剧对上海来说,却“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假如有人问,北京的代表性文化(产品)是什么,我回答不上,因为太多;重庆的代表性文化是什么?我可能回答是火锅,可是成都人会说他们那里也是;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上海的代表性文化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沪剧。沪剧理应是当代上海文化的名片,而茅善玉就是上海的文化形象大使。上海也有京剧,还有大师级的尚长荣,但是京剧不是上海的文化名片,尚长荣也不是上海的文化形象大使。

  这么好的文化矿山,这么好的文化资源,这么好的文化名片,怎么就突然不景气了?沪剧的不景气一定是暂时的,它的青春期和辉煌期一定会到来——在沪剧那地道纯正委婉的上海语言里、清丽美妙迷人的唱腔里、风云变幻的故事里,积淀着大上海的近代史和现代史,传递着海派文化的深层神韵和记忆,隐藏着上海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蕴含着上海人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解释着上海人的文化身份和心灵历程;它滋养着上海、抚育着上海、凝聚着上海、激发着上海、引导着上海、推动着上海。这是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更是“远”实力。

  上海世博会刚刚落下她那辉煌的帷幕,现在,全世界都在述说上海、回首上海、仰望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必将更加伟大;上海人是清醒而又明智的,他们把文化的发展提高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发现,重视沪剧这张“上海文化名片”的巨大内涵和价值——此次,沪剧院进京展演曹禺剧作系列,就是证明。

参与人数 5 威望 +25 收起 理由
叮铛铃 + 5 好文章!
02154153396 + 5 分析得在理
映春成林 + 5 分折得好.市委态度如何呢?
沪剧粉丝 + 5 分析得非常透彻
娄江沙子 + 5 征服北京,走向全国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25

大神点评15

lizhenmin 2010-11-26 19:42:54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屡次进京,每每受到热烈的欢迎,想不到以前沪剧不过江(长江),如今却能迷倒京城人!这就是沪剧的魅力!
娄江沙子 2010-11-26 22:27:55 显示全部楼层
有好的剧本,再加好的演员,才能真正“征服”人
沪剧粉丝 2010-11-27 10:47:21 显示全部楼层
世博期间,政府部门宣传、宏扬沪剧的力度我认为仍显不够,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时期,即使三大剧目进京献演,也在世博后期,显得有些滞后。个人观点,说说而已。
zxhanmimi 2010-11-27 12:45:26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分析得好!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zyh 2010-11-27 17:29:59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的未来是美好的
朱妙其 2010-11-28 13:55:55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坚定的戏曲不灭沦者.但是说到沪剧,我是忧虑有加.人民日报的文章说到了沪剧的痛处!沪剧五.六十年代的辉煌哪里去了?沪剧何以如此?沪剧不应该奋发振作吗?我期待着.
沪梦缘 2010-12-7 09:04:08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总觉得在我们上海本地不管从报纸还是电视,能看到的沪剧节目是很少的这跟其他地方是无法相比的。现在有点像皇帝不急急太监真不知道是怎样想的?
今天是父亲节愿天下的父亲永远健康幸福、吉祥快乐!
shym0318 2010-12-7 19:27:37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的艺术,在于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位。
上官凡岑 2011-1-21 04:51:37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cosmicmaster 2011-2-4 01:41:04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不景气的原因简析:
1、大部分本地青少年已习惯于普通话思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行文化挤压,导致沪剧受众群体不断缩小。
2、全社会普遍重视经济利益+网络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困难,导致沪剧经营环境不断恶化。
3、沪剧从诞生到发展,与中国社会百年大变迁相伴,形式内容具佳,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相对教少,导致沪剧吸引新受众的能力不强。
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沪剧难以走出不景气的困境,只能成为“遗产”。
永世爱华 2013-1-11 15:17:43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沪剧能够经常进京演出
叮铛铃 2013-5-23 08:36:35 显示全部楼层
芸倩 2013-5-26 15:35:01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pipi

8
粉丝数
3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