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松江的沪剧 西帮先生

来源: 滩簧 2009-6-2 23:00:3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西帮先生在松江
松江属沪剧发源地之一。据《瓶花斋脞录》(手抄本,藏松江博物馆)记述,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苏南、浙东有一些艺人流动演唱戏文,男敲锣,妇打两头鼓,和以胡琴、笛、板,大多用本地方言及山歌小调,在松江流传演唱,为沪剧渊源之一,被人们称之为“花鼓戏”。在松江地区花鼓戏也盛行一时,后逐渐演变称为滩簧。约到清道光年间,已有上手(男角)、下手(女角),由男子扮演,操胡琴,击响板,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后又发展至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并设专人操乐器伴奏的“同场戏”。其时在松江形成了许多职业的或半职业的民间演出团体(俗称“草台班”),经常在农村搭台演出。为区别于苏滩、锡滩、宁波滩簧,由花鼓戏演变而来的本地滩簧,称为本滩。本滩广为流传,后来又分西帮(主要在松江及周围各县演唱)和东帮(主要在浦东各地演唱)。沪剧发展到清末,受苏州滩簧影响,形成“本滩”。早期艺人主要在乡村集镇卖唱。光绪年间(1875~1908年),著名女演员陆小妹驰誉于今上海市区以西的各县农村中,成为“西帮”最早的台柱。陆小妹,松江人,光绪三年(1877年),她11岁时开始从师演唱西帮花鼓戏,工旦角,《卖红菱》、《庵堂相会》、《拔兰花》等戏为她的拿手好戏,有“花鼓戏第一知名女艺人”之称。又能反串演唱《朱小天》、《周阿龙叹穷》等生角戏,从此,花鼓戏、滩簧,始实行男女同演。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但在松江民间始终称为花鼓戏,或花鼓戏、滩簧、申曲混称。由于土生土长,极受农村人民群众的喜爱。据松江《张泽志》记载:“春季中农村中醵资唱滩簧(即今之沪剧,俗曰花鼓戏)。遇丰年兴高采烈,竟有轮连至一二月者,至春耕开始方罢。”民国初期,有施阿贵、高贵生、大阿宝、吴金发、张彩霞等西帮班子经常在松江农村演唱。清代及民国初,花鼓戏被视作淫戏屡遭政府明令禁演。直到1922年,松江西门外东施庙戏馆首邀花鼓戏、滩簧艺人朱泉根、马媛媛、石根福和石美英演出了《绣荷包》、《珍珠塔》等剧目,深受松江百姓和地方士绅的普遍欢迎。自此,滩簧开始登上县城舞台演出。本滩入城后受文明戏影响,编演时代新戏,改称申曲。1941年改称沪剧。民国时期,在松江组织和活动的主要剧团有中山社、爱鸿社、新新社、敬兰社、花月社等。沪剧著名老演员陈鹤轩、杨美梅、张谷声、张彩霞、夏福麟、俞麟童、解洪元汪秀英等,都常在松江演出。许多艺人都相继来松江登台献艺,使这一地方剧种逐渐成长起来。至30年代,松江演出滩簧的场所有13处之多,当时被称作“滩簧码头“。1934年,著名前辈艺人陈鹤轩和杨美梅在松江组织成立了”中山社“(当时沪剧团体称“社”),和常在松江演出的“新新社”、“花月社”并称“三大班”,此外还有“婉社”、“爱鸿社”、“敬兰社”、“新生社”、“新艺社”、“春新社”、“大中社”等剧团常在松江演出。由于松江拥有大量的观众,戏院上座率爆满,便发展到茶馆书场, 30年代初,松江已出现穿西装、旗袍和古装连台本戏,机关布景也在中山社首家运用。1937年以后,日本侵略军将战火烧到松江,剧场被毁,艺人流散,“滩簧码头”一派衰落景象。
    解放后,松江的党组织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事业,支持沪剧事业的发展。1950年,松江的西帮(当时已称沪剧)艺人发起组织了“松江县沪剧改进协会”,1952年开始演出《大庵堂》、《文武香球》等戏,对外称“群力沪剧团”。1955年,王中玉组织的上海沪风沪剧团在松江登记,组成了“松江县沪剧团”。与此同时,业余组织的演出团体也如雨后春笋,在松江县各区建立,自编自演的沪剧小戏也成批推上舞台。昔日的“滩簧码头”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建国以后,在上海沪剧界涌现出文牧、周良材等松江籍剧作家,编写出不少沪剧现代戏的精品。著名的有文牧的《罗汉钱》、《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和周良材的《镬底田》、《黑水帮》等剧作。1972年由沈孝慈编剧的沪剧小戏《开河之前》,由本地业余演员何伯林等演出,曾在市郊广为传唱。

大神点评16

blogfeiyunpu 2009-6-2 23:22:55 显示全部楼层
松江南汇是基地。
博客飞云浦
镀金少爷 2009-6-3 00:16:35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资料。俺早生50年多好。可惜。滩簧发展兴旺的时代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沪剧走向何方??
要学唱戏,先学做人。
滩簧 2009-6-4 19:18:03 显示全部楼层
在松江演出的沪剧班社中要数由沪剧著名艺人陈鹤轩、杨美梅领导的“中山社”最为有名。他们长年在松江及杭嘉湖等地演出,班社中演员整容强大、剧目也紧跟时代,他们学习、吸收京剧的演出方式,尝试演出了连台本戏《三本铁公鸡》、《火烧红莲寺》、《十三妹》、《劈山救母》等,受到当地观众的广泛好评,开创了沪剧舞台舞美艺术的先河。中山社的头牌花旦杨美梅虽然不是松江人,但由于她扮相靓丽、动作细腻又会一些武打动作,并长期在松江演出,一时声誉鹊起,被观众誉为“松江梅兰芳”。
huang19840612 2009-6-5 20:22:38 显示全部楼层
沈天红怎么未名列其中,他演过《捉牙虫》(与杨美梅),此等大亨被遗忘太可惜了。
滩簧 2009-6-5 23:12:47 显示全部楼层
沈天红老师不是他们班社的
爱沪剧 2009-6-6 00:13:48 显示全部楼层
西帮先生的西头话上海人听起来吃不开的
滩簧 2009-6-6 22:50:54 显示全部楼层
哪有什么西头话?
巍巍 2009-6-12 14:04:00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西帮先生,太好了
jennywry 2009-6-12 14:04:55 显示全部楼层
UP UP!!

















顶!!!!
沪剧★约定 2009-6-12 21:43:06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资料.....UP....
雀鸣轩 2009-7-9 20:46:34 显示全部楼层
杨美梅的捉牙虫白功就是松江方言,还有松江老艺人华小妹。
mjx 2009-10-29 22:45:13 显示全部楼层
滩簧老师是沪剧活字典!多写些沪剧的典故啊!
小月 2010-12-5 10:43:54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 要 东 西 好存  才是盛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滩簧

28
粉丝数
39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