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吴淞烟雨 +好友
少年时代看沪剧,青年时代演沪剧,中年时代评沪剧。并非沪剧知音,只是沪剧友人。

看原创现代沪剧《小巷总 理》

热度 21已有 1169 次阅读2013-12-21 01:45 谈戏说曲长宁沪剧团, 小巷总, , 陈甦萍, 吴淞烟雨

       陈甦萍老师托黄爱忠先生给我寄来戏票,邀我于1218日晚上去逸夫舞台观看演出,剧目是长宁沪剧团最新创作的原创现代沪剧《小巷总 理》。甦萍老师还先后两次给我发来短信,说是“内行看门道,谢谢您能拨冗指教,观后请多提宝贵建议”。

       我其实并非“内行”,只是一名戏曲初级爱好者而已。但我知道,甦萍老师并非客套,而是非常真诚的。长宁沪剧团在创排《陶行知》、《红与白》、《废墟上的爱》、《梦圆曲》、《苏娘》等剧目的时候就曾经虚心地倾听过我的并不成熟的“建议”,有时还给我送来剧本。我呢,“无知者无畏”,自然也“不辱使命”,常常胆大妄为地对他们提一些看法。甦萍老师当团长后,我的有些诸如对灯光、字幕等些许小瑕疵所提出的“建议”,她也绝不虚与委蛇,而是在他们稍后的演出中加以改善和落实。甦萍老师请我们提建议,态度是诚恳而认真的;所以,我们的态度也应该是诚恳而认真的。

       虽然,相对而言,我更爱看京剧和昆曲,但对沪剧的喜爱却是浸淫在骨子里的;毕竟,我们这代人是在上海的马路旁、弄堂里听着沪剧糯雅的曲调慢慢长大,渐渐变老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是属于“看热闹”的外行,不凑“热闹”不热闹,为此,有时凑凑“热闹”也是必须的,因为它至少体现了我们对本土文化的尊重、钟爱和关切。

       在上海的几份报纸上,在上视的戏曲栏目里,在网络上,其实我们早就了解了一些有关沪剧《小巷总 理》的创排信息。甦萍老师原来不会骑车,但“小巷总 理”的生活原型却经常骑车处理工作;为了接近原型,把人物塑造得更加真实可信,甦萍老师特地去买了一辆单车,还在短时间内学会了骑车。甦萍老师的敬业精神我是知道的,记得在排练《废墟上的爱》那出戏的时候,她的腰椎出了问题,但她依旧出现在现场,熬着病痛,坚持着,非常投入地参加排练。

       甦萍老师在《小巷总 理》中领衔主演女主人公潘国萍。作为沪剧“五朵金花”之一,她的唱功和做功自然是精到娴熟的;她的范儿,总使我联想到京剧舞台上的大青衣。这出戏,甦萍老师的戏份比较吃重,在“战台风”一折里,我们还看到了甦萍老师的“舞”——我感到,沪剧名家们都在努力超越自己。

       就唱腔设计而言,除了甦萍老师的大大小小几个唱段,李恩来先生也比较多地发挥了他“解派”的唱功。因此,他俩获得的掌声最多。比较遗憾的是,唱功也很不错的顾春荣、吴梅影等,这次限于剧情,唱腔却安排得很少。不能“为唱而唱”,这我是知道的;但戏曲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唱见长,听流派纷呈,品韵味润腔,才让戏迷观众觉得过瘾。《小巷总 理》的舞台上,这一点似乎有些逊色。

       这个欠缺,大概跟剧本有关。虽然媒体记者把这出戏定位为“散点式”结构,也不能说整出戏缺乏“红线”贯穿,但毋庸讳言的是,这根“红线”显得较为松散,或者说收束比较乏力;观看中,总觉得这出戏在剧情设计上尚缺乏张力,或者说总是差那么一口气。以文章结构设喻,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其情节最好不是“并列式”的,而应该是“层进式”的。情节环环相扣,节节推进,即体现“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戏才好看,才有戏曲所特有的“戏剧性”效果。

       我试着把节目单上 “剧情简介”的第一段做了梳理,分成了以下数个自然段: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恰逢小区水管老化,水质突然恶化,居民们苦不堪言。

       劳教释放人员浪子回头,收获爱情,却被未来的老丈人棒打鸳鸯。

       暴风雨之夜,车棚倒塌,居民车辆被毁,有人借机聚众闹事,意欲上访。

       下岗职工无辜受屈,与东家对簿公堂,闹到居委会……

       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困难和矛盾摆在了“可乐坊”居委书记潘雅萍的面前。

       敢于担当,为民务实,以人为本。潘雅萍用满腔情感动了小区的每一个居民;用真情和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

       而她却在女儿高考落榜之际,面对女儿的责怪,愧疚万分,百感交集……此时,是居民们送来了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前4个自然段是凸显问题,或者说是“问题呈现”;后几个自然段,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么来看,这出戏的戏剧矛盾是存在的,戏剧冲突当然也可应运而生。但是,在处理戏剧矛盾的过程中,编剧的处理显得不够细腻,所以,最终解决矛盾的结果虽然都指向于“皆大欢喜”,但似乎还不足以令人信服。也因为如此,全剧还缺乏跌宕起伏,令人回肠荡气、咀嚼不已的情节。假如没有音乐助力,就连整出戏的高潮也可能会显得有些苍白。

       甦萍老师演出虽然十分努力,但我觉得,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还是显得比较模糊。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演员尽力了,但剧本却不太给力;如此,再优秀的演员,也无能为力。甦萍老师一出场,就有掌声助阵,这是因为她是让很多戏迷喜爱的著名演员、沪剧界的角儿之一。但这并不等于说,这出戏已经获得了观众至诚的掌声与认可。人保戏,戏保人,最好是双向的。

       诚然,主旋律作品并不好写,容易概念化,这是事实。再说,“小巷总 理”(居委干部)们一年四季面对的大都是吃喝住行、婆婆妈妈,甚至是鸡毛蒜皮的琐事,虽然他们从事的是最接地气、与民生最有直接关系的一线工作,而且,从一些优秀居委干部身上折射出的人格光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是极其感人的,但真要把他们的事迹搬上舞台,让他们“入戏(进入剧情)”,却又是编剧颇难经营的。

       黄美序《戏剧的味/道》一书中说:“一出成功的戏必须有动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富冲突性的戏剧行动和富有趣味并言之有物的语言、内容。”就此而言,沪剧《小巷总 理》还有许多值得提升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该剧中的戏剧冲突能否再构思得更巧妙、更紧凑些呢?毕竟,冲突是产生所谓“戏剧张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应该承认,沪剧《小巷总 理》的编剧在戏剧冲突的经营上也并非是“不作为”的,如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己的冲突——这些戏剧元素,《小巷总 理》中都有。但可能是剧作者太囿于生活真实,整出戏尚缺乏奇兵突起的悬疑(并非指“悬疑剧”)、跌宕起伏的情节、耐人寻味的逆转、水到渠成的汇合,也因为此,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基本还是趋于“扁平化”的。

       甦萍老师在节目单《团长的话》中说:

 

       “我们力求本剧能更多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于平凡中显崇高,努力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在风格上追求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小见大,展现出一幅当代小区生活风情画。”

 

       我以为,就“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于平凡中显崇高”和“追求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小见大,展现出一幅当代小区生活风情画”而言,沪剧《小巷总 理》基本做到了;就“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而言,剧本还须进一步修改。

       前面说过,我只是名“戏曲初级爱好者”而已,为此,“无知者无畏”,实话实说,恣意地谈了上面的一些看法,其中肯定不乏外行话;但纵然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对真诚征求观众建议和意见的甦萍老师来说,我相信她也是能够虚心倾听和认真甄别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戏曲创作亦应如是——好戏,是磨出来的!

       看沪剧《小巷总 理》,还看到了几位久违的老朋友,这可以说是“烧香望和尚,一凑两噶当”(绝无贬义)了。除了甦萍老师和恩来先生,在这出戏里,这几位老朋友演的都是小角色,但是,顾春荣饰演的谭老师的“迂”,吴梅影饰演的蒋金妹的“喳”,董建华饰演的金文康的“雷”,黄爱忠饰演的何家龙的“枉(枉对)”,王斌饰演的冯亮的“屈”,都很有性格,也很接地气,颇具上海市民(包括“小市民”)的范儿。上海人演上海人,总归属于本色出演,当然就“活脱似像”了。

       还有,“特邀”参演的张杏声老师仍旧精神气十足,喉咙照样乓乓响。就连“小不点儿”朱桢也长大了,出挑成了一个靓丽的上海姑娘。一向谦和而顶真的爱忠兄怎么剃了个时髦的“秃瓢”,是剧情需要吗?不过呢,爱忠兄剃光头还是挺酷的,他在剧中成功地演绎了一个跟生活中的他性格完全不同的时时砸板砖的“搅客”(刺儿头)。

       我在台下看戏的时候,顺手拍了一些现场剧照,借此机会,送给台上的这些老朋友。从节目单上看,老团长奚耿虎、原工会主席陆敬文退休后又被请回来继续发挥余热,在该剧中,前者任作曲,后者任鼓板师。他们是幕后英雄,因此,他们在乐池里的工作照,我这里就只能付诸阙如了。

       衷心祝愿长宁沪剧团好戏连连,人才辈出,新年进步,再上层楼!

 

※浏览博主拍摄剧照请点击以下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338f30101qe8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