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周小燕谈1961年沪剧流派演唱会

来源: 白水 2011-4-21 08:59:5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1-4-21 09:12 编辑

周小燕谈1961年沪剧流派演唱会
   ——人声中有弦音 弦音中有人声      
        我对沪剧不够熟悉,但很喜爱它。当我听说沪剧举行唱腔流派演唱会,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去听,不愿失去这样一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机会。

        听了沪剧各家各派的演唱,感到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出:

        第一,使我看到沪剧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观众对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熟悉、热爱,对每人的保留剧目都如数家珍。演员在台上唱,听众在台下听。王盘声同志演唱了 《 黄浦怒潮 》 中的一段,观众就在下面说:“他还有两段,没有唱下去。”这种与群众紧密联系的关系,首先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演唱者的演出态度都是那么认真,字正、音准,每一个腔都经过精琢细磨,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演员们对观众、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十分可贵;

        第三,伴奏的配合紧密,整体感很强,真是达到“人声中有弦音,弦音中有人声”的境界。丁是娥同志在 《 甲午海战 》 一段 《 祭海 》 选曲中,有一节延长八拍的拖腔,没有换气,这是很高的技巧,充分表现了人物沉重的感情,而伴奏也是一弓到底,衬托得丝丝入扣,弦音人声揉和成一个整体。乐队配器和演奏都非常协调,无棱角。杨飞飞同志是女中音的音色,用低音琴伴奏,就使她的浑厚的音色更为突出,效果很好;

        第四,演员不是为创新腔而创新腔,唱腔的设计都是根据角色的需要出发的,因此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风格,有的高亢,有的柔和,有的风趣,丰富多彩,说明平时认真钻研,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这些虽然都只是我听了演唱后的一些直感,却使我对沪剧丰富的曲调,更接近了一歩,觉得今后应该更好地向民族传统学习。

        虽然我不太了解沪剧,但作为一个沪剧的新观众,从声乐的角度,对沪剧的发声方法提出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听了演唱之后,我感到当演唱到情绪激昂、进入高音区域的时候,演唱者的嗓音往往受到限制,不能运用自如。对这个原因,我的初歩看法,怕还是发声的方法问题。

        关于发声,西洋的和我们自己民族的发声都各有一套方法,不尽相同。西洋发声法,低、中、高三个音域都是根据不同音域的共鸣部位,采用胸部、口腔、头部的混合共鸣方法,同时按照发声共鸣的不同部位,又各以其中某一部位作为主要的共鸣部位。民族的发声方法,共鸣部位也分三个部分,但不是采用混合共鸣,而是依据发音高低的区域,分别用胸、口腔、头部的共鸣。所以用它演唱时也能适应各种高低音的变化。

        常香玉同志在《花木兰》中,花木兰未从军前,唱高音用头部共鸣,同时采用小嗓子,这就更能表现人物年轻而又带点稚气的特点;从军后用本嗓,和口腔、胸腔共鸣,声音宽洪,符合人物成熟后的感情。这种发声方法,使她的音域广阔,可以适应各种感情的需要,表现力强。

        沪剧演员在演唱时,一般只采取口腔共鸣,这样在中音区域还可以适用,高音和低音区域发声就有困难了。因此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一位演员为了顾虑唱腔中高音发不出,就将调门定低,或者强迫唱出高音,这样不正常地使用嗓子,会使本来条件很好的嗓子得不到充分的运用,日长月久,就会使嗓子发生变化,失去光彩,不但使曲调的表现力受到限制,对唱腔的发展也有很大的阻碍。

        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很不成熟,提供大家参考研究。

【摘编自 周小燕的文章-《人声中有弦音弦音中有人声 -兼谈对沪剧发声方法的一点意见》 (原载《上海戏剧》 1961年第4期)】
参与人数 15 威望 +75 收起 理由
aoju + 5 权威之言!
贝贝 + 5 声学专家!
镀金少爷 + 5 俺服了您了,呵呵
朱妙其 + 5 博釆众长,沪剧更美.
芸倩 + 5 谢谢上传!
郑经祥 + 5 珍贵资料,值得欣赏。
老姜 + 5 很受启发受益非浅!
zxhanmimi + 5 一言中的!
蔡兄 + 5 谢谢白水大哥上传!得益匪浅!
lizhenmin + 5 感谢周小燕教授!
frankwyj + 5 言之有理!
大懒猫 + 5 声学专家!
xiangsheng1947 + 5 不愧为声学专家
lujunwen + 5 周小燕老师分析的很透彻。
c105030 + 5 好!透彻。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75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大神点评36

lujunwen 2011-4-21 10:16:5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上传!
hj130603 2011-4-21 10:57:44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白水老师的上传,声乐与我们的沪剧演唱是一样的。都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提高演唱的艺术。尤其是气息都要运用自如。真不容易啊!
xiangsheng1947 2011-4-21 11:02:58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上传!辛苦啦!
这个年龄真好,没有辜负阳光,没有辜负父母,没给孩子添累,活出自己的骄傲!
陆敬文 2011-4-21 12:14:2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的上传,希望大家能跟据周小燕老师的想法学些声学常识,这确实对自己的演唱有帮助和提高,望大家能重視这一很现实的问题。
yangyangyang 2011-4-21 12:28:18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上传周小燕的文章,使自己对学唱沪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帮助!
szzx777 2011-4-21 14:33:4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frankwyj 2011-4-21 15:34:40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以来周围经常有许多不懂沪剧的朋友,对我说沪剧演员的发音与众不同,好像不会用假嗓子。我听了有同感,但又说不清楚。今天看了音乐家周小燕大师分析,“一语破的”是发声的方法问题。“  沪剧演员在演唱时,一般只采取口腔共鸣,这样在中音区域还可以适用,高音和低音区域发声就有困难了。因此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一位演员为了顾虑唱腔中高音发不出,就将调门定低,或者强迫唱出高音,这样不正常地使用嗓子,会使本来条件很好的嗓子得不到充分的运用,日长月久,就会使嗓子发生变化,失去光彩,不但使曲调的表现力受到限制,对唱腔的发展也有很大的阻碍。”
真是如此“一言以蔽之”。
                             谢谢白水老师上传。

今天无意中翻到了剑鸣老师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报道“祝贺艺华沪剧团成立”的新闻。现在十个年头过去了,果然如当时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资金支持,剧团难以生之存。如今广大沪剧爱好 ...
蔡兄 2011-4-21 17:45:3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大哥上传!得益匪浅!
说重阳,道重阳,重阳节到老人忙,着新衣,戴新帽,好似当年闹新房,想从前,看今朝,幸福生活乐淘淘,祝网友,身体好,健康生活心情好!
zxhanmimi 2011-4-21 17:56:1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上传!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叶子 2011-4-21 19:07:47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有某些青年演员,也并不是嗓子不好,可唱起来总觉得像在唱歌,可能其中就是存在着周小燕所指出的没有准确把握好发声方法的因素吧。
白水 2011-4-21 22:27:3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1-4-21 22:29 编辑

如果——“演唱者的演出态度都是那么认真,字正、音准,每一个腔都经过精琢细磨,交代得清清楚楚”;
       ——“演员不是为创新腔而创新腔,唱腔的设计都是根据角色的需要出发的,……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风格”。
那末——沪剧会是怎样的呢?!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陈小宝 2011-4-22 08:02:12 显示全部楼层
周教授的话对现在的青年演员来说更有现实意义,要好好讨教与学习。
chen9001 2011-4-22 11:08:26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楼主!

昨天听了(中),确实感到许多当年(1961)还年富力强的著名演员,嗓子普遍不佳.撇开顾月珍因有肺部毛病动大手术过早离开舞台不谈,凌爱珍\汪秀英\王雅琴\小筱月珍,以及解洪元等都是如此,甚至连年纪相对最小的名家筱爱琴都发挥不理想.看来,科学发声真是保护嗓子,延长年艺术生命的有效途径啊!
茉莉 2011-4-23 22:08:4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茉莉 于 2011-4-23 22:24 编辑

周教授越来越美丽!不愧是中国的音乐之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白水

40
粉丝数
355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