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发展应该走时尚路线还是该走传统路线?

来源: admin 2010-1-16 04:22:2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辩论。因为这是沪剧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结束时间: 2010-2-15 04:14 裁判: 华雨文

正方观点 (6)

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海本是时尚都市,作为代表上海本土文化的沪剧要发展必须走时尚路线

反方观点 (20)

沪剧起源于田头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沪剧自形成至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运腔更是沪剧的灵魂所在,戏曲本来就象征着“传统性”文化,所以必须坚持以传统为主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13761103973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大神点评43

不好意思,恕本人才疏学浅。楼上老师们讨论的“时尚”与“传统”是指剧本创作还是唱腔设计。若是指剧本创作;沪剧似乎已在“时尚”的路上走了。若指唱腔设计;难道真要把已接近沪歌的长腔慢板“时尚”成短腔快板吗?
学而优则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海大学举办高校“戏剧鉴赏”也在听传统唱腔
学而优则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先请沪剧作曲的先生们手下留情,让学戏的人先多学点传统曲调,懂得沪剧是怎么唱的,这也包括我们的一些业余演员,然后再谈时尚唱腔,以前的一些老先生们总是把自已的唱腔先请乐队记下谱来,然后再由作曲润笔,几次反复这就是以前的做法,那时叫做“新腔”也是很受听众欢迎的,如果任何唱腔都由作曲一手包揽,那就要成沪歌了,我想茅善玉和孙徐春他们也经过这样的传统教育的吧,不要没有学会走路就大奔大跑,那样是要走错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觉得戏曲不能离开传统,如果要发展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戏曲应该要发展,但不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离开了本剧种的韵味与特色,一味强调时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坚决支持反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音乐院考级.戏剧考试都提倡老曲传统.越剧也如此.我没发现都用新曲来鉴定.可能今后会这样.因为时代变了.儿子杀爹的也有呀.孝顺的也有.只要发展得好听就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沪剧发展该走时尚路线还是该走传统路线?对此我想先说一件稍稍关心一点戏曲的人大概都知道的事:
   王斌斌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他继承、发展了锡剧优美流畅的唱腔精华,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形成了堪称一绝的王派流派,深得广大锡剧爱好者的一致爱戴。他的唱腔、唱法不仅在无锡,在广大的长江三角洲观众中也广为流传不衰。
   但是,王斌斌的王派艺术也曾经受到了一些非议。因此,他的儿子小王斌斌想要对王派艺术进行“创新”、“改革”,并进行了大胆尝试。然而,“创新”的结果却大大出乎小王斌斌及一些“创新”派们的 预料——广大锡剧观众不认可这样的“创新”。他们认为这样的“创新”与时尚不伦不类,削弱了渊源流长的锡剧特色,糟蹋了享有盛誉的王派艺术,并直接导致观众的流失。
   事后,小王斌斌认真反思,勇于接受教训,又重回到了他父亲王斌斌的艺术流派道路上。
   这段轶事告诉了人们什么?
   这就是:戏曲可以创新。但这种创新只能是在学习、继承前提下的借鉴和改进。一味追求所谓的时尚,只能把原有剧种的鲜明特色模糊了,把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戏迷观众中的认同感颠覆了。这样的时尚戏曲——就说沪剧吧,它跟沪歌还能有什么二样?如果有一些观众还喜欢这样的戏曲的话,我倒奉劝他们还是去听听流行歌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崇尚传统的。沪剧就要有沪剧的味道。现在这么多改革后唱腔根本没有沪剧的韵

剧味道。沪剧讲究的是韵味。没有韵味听什么沪剧。我是从来不要听改革后的沪剧。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剧剧,不 喜不喜欢就是不 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blogfeiyunpu


感谢你提醒,是我疏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沪剧发展应该走时尚路线还是应该走传统路线?”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我认为沪剧应该姓沪,她不同于京剧,不同于越剧.......一句话,她是与其他的地方剧种有着区别的属于沪申的地方剧种.正因为如此,她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禀存传统的沪剧内核,有传统沪剧的韵味,有传统沪剧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不管沪剧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基础是传统沪剧!她的一切变化起始于传统沪剧,因而绝对不应该改变得面貌全非!否则使观众看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搞不清这节目属于哪个剧种就惨了。但我还得声明一下,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沪剧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就可以排外和固步自封。我认为沪剧剧种对其他剧种好的经验必须要借鉴和学习,从而使沪剧剧种更鲜美亮丽,更具生命活力。以上是我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门外汉再说几句门外话。
   沪剧从当年的上海田头山歌,到“本滩”,到“申曲”,再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正式改名“沪剧”,期间经历二百多年的风雨坎坷。一代代沪剧人靠着一把二胡,一副鼓板起步,一路走来,至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表演程式,表演形式也从当年的对子戏演变成如今的机关布景,多幕剧。粗略统计,沪剧各类唱腔、曲调已有六、七十种。这些唱腔曲调或激越高亢,或舒缓婉约,或如泣如诉,或亮丽活泼,充分满足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塑造需要。也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即有多部优秀沪剧被搬上电影银幕。沪剧的成熟、成就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但在今天,与沪剧差不多时期诞生的京剧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国剧;沪剧当年的小妹妹,诞生至今尚不足百年的越剧在越剧人的同心努力下,已走向全国,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剧种的时候,沪剧突然被推向十字路口,陷入传统与时尚的纷争不休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沪剧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吗?
    是的,改革与创新永恒,一部人类史即说明这一点。但微观呢?
    我生也晚,不敢妄言。犹记十年动乱,京剧尚旦奉“程式”为灵魂。时至今日,茅台酒的工艺不容更改,品尝八宝饭,人们讲究的是猪油夹沙红绿丝。
    事实上,沪剧如今在“创新”路上已走得够远了——当面对新样的曲谱,演员唱得吃力,观众听得一头雾水的时候;当“阿奶”被念做“奶奶”(nai  nai  音奈)、“阿拉”声响舞台的时候;当传统曲调被肢解,冷落的时候,沪剧的隽永、美韵就已经跟观众渐行渐远了。我八岁的外孙女现在已能哼二句“问叔叔-------”,我担忧若干年后,她(他们)还能聆听到这样经典的唱腔吗?
    沪剧要振兴,要发展,当前还是从“三化”开始吧!即:
      表演规范化(艺术上追求传承,当然也不排斥传承下的改进、丰富)
    票价平民化;(不同于歌舞演唱,本土的剧种票价不能太超前于百姓的收入增幅)
    演出大众化(城乡并重)
    爱之愈深,念之愈切。以上数言,未作细斟,写来聊补一个戏剧粉丝的殷殷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dmin

11
粉丝数
91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