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永远的《江姐》

来源: 古龙 2010-3-27 20:43:5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望山城灯闪闪迷雾茫茫,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江雪琴负使命登程起航,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  这是沪剧《江姐》中的“望山城”的唱腔,很豪迈,也很好听,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而沪剧《江姐》是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的。
   
记得在我的初中时代,我和我的同学们,曾经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出由万馥香领衔主演的歌剧《江姐》而倾倒!该剧当时轰动全国,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然而当时的学生是最穷的,买不到票看不起戏,大家回家就一个个就抱着收音机和矿石机听,越听越入迷。

至今我仍然以为她是一出久演不衰的中国歌剧精品,几乎正反角色的唱词唱腔,我们当时可以倒背如流,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一帮同学,每到下课或放学路上,便几分角色,或浅唱低吟,或引吭高歌,煞是热闹,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喜欢到了痴迷!

现在想来,歌剧《江姐》在当时之所以广受观众(当时我们只是听众)的欢迎,绝对不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她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所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她汲取了中国戏曲的诸多养分,加之羊鸣、姜春阳的作曲和词作者阎肃的珠联璧合,经过演职员们的精心设计和打造,使她在民族歌剧的园地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剧中江姐的主题音乐是《红梅赞》,有男女声独唱、合唱和伴唱,尽管反复出现,非但不嫌多,由于安排得当,因而 56535 532 1 的旋律贯穿全剧,以表现力极其丰富的二胡作为主奏乐器,更使得江姐的艺术形象牢牢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不可磨灭。

“看长江,歌声掀起万重浪,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江姐上场了!
“今日告别雾重庆,黑夜沉沉夜未央……”江姐出场后的一段核心唱段和沪剧里的清板何其相似乃尔?和着戏曲鼓板声,我在倾听,是歌剧还是戏曲?我曾经这样问过我自己,这肯定是我们民族的东西,随着剧情的深入,更多民族元素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双枪老太婆的音乐处理,几乎是京剧老旦的翻版!你听“热血染红满天云”一句,人还没上场,“二黄倒板”式的唱腔已经把人物的神韵紧锣密鼓地推至前台,在一段铿锵的锣鼓过门以后,随着人物的一个亮相,在鼓板师轻轻一记“多啰”之后,引出了京剧“回龙”式的唱腔“革命人,永青春,身虽死,志长存……”堪称精妙绝伦!

叛徒甫志高的音乐设计,浮而不实。他的那一句“江姐,你这一去,这叫人羡慕啊~~!”一出口,竟然带有浓重的婺剧腔调,“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一段精彩的唱词,把个阿谀奉承的变节者嘴脸,先不先就撕开了一半!也为甫志高的叛变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反角沈养斋的音乐形象也很突出,“局势如麻乱纷纷”一句,是他的开场白。他的出场音乐也独具匠心的,是以 4343 4 和1717 1 的半音阶组合的飘忽不定的旋律表现的,充分体现了剧中人身临其境的浮躁的性格。在威逼利诱江姐一场中,他的攻心战术体现在“我也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我也曾历尽苍伤几经飘零”的一段唱腔里,妙就妙在此段唱腔的过门 65-55 3235 1 532 161,完完全全是借鉴了评弹的曲调!以乐器三弦的玄妙的音色特征,揭示了沈养斋的老奸巨滑的人物性格。最后一句“你要三思而行”的“行”字拖腔 22- 327 656 5 ,则是借用了越剧音乐的特点,委婉的拖腔,显现出他攻心劝降的一片“诚意”!

至于蓝队长和匪兵的对唱“三杯下肚心情爽”简直就是诙谐、夺趣的川剧再现,还有杨二嫂的“共产党里能人多”、“茄子开花象灯笼”也是极具川剧韵味的……

歌剧江姐,我喜欢最早的那个64年由万馥香领衔主演的那个版本,此后的江姐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风采,特别是意大利式的咏叹调的那个版本,变味了,走样了!听了这么一部经典民族歌剧居然用洋嗓子来演绎,我甚至觉得有点触气!

民族性越强的,就越有其代表性。不管到那一天,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沪剧能否科学传承老一辈的精髓,在的本乡本土的上海,重塑沪剧舞台昔日的辉煌,道理同样也是如此,因为上海人也不应该忘记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
参与人数 17 +85 收起 理由
念杨 + 5
甄莉莉 + 5
沪咪 + 5
一缕清风 + 5
贝贝 + 5
lizhenmin + 5
zxhanmimi + 5
沪剧赛峰 + 5
沪剧吧老迷 + 5
yuanbigui + 5
杨囡囡 + 5
雁声 + 5
大懒猫 + 5
白水 + 5
浦东大哥 + 5 何等深刻,何等生动,值得一阅! ...
快乐每一天 + 5
shym0318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85

大神点评18

浦东大哥 2010-3-27 21:53:39 显示全部楼层
看毕古龙所写——《永远的“江姐”》一文,我自然会想到沪剧演员沈惠中曾扮演《江姐》角色,我是非常欣赏她所唱的“望山城”片段,她唱腔如此豪爽,如此动情,字字句句都表达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雄心壮志,沈惠中嗓音甜美,唱腔别有风韵。从她扮演《江姐》以来,至今也有三十余年,给沪剧爱好者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龙所写此一文,对当前巩固发展沪剧事业是很有必要的,我顶了!
小楼往事 2010-3-27 23:08:0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古龙


  何谓经典?正如哥哥你说的“独领风骚几十年”是也!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开心来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杨囡囡 2010-3-27 23:49:4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囡囡 于 2010-3-27 23:51 编辑

对沪剧虽然了解甚少,看戏也少,但是故事情节看书早已得知。我蛮会对号入座的,一想到沈养斋,那阴噱噱的唱腔......我是导演的话,迭只反派角色的选择非侬莫属哟,侬是个生了一个好人面孔的‘坏人“-“我也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我也曾历尽苍伤几经飘零”再加上此段唱腔的过门 65-55 3235 1 532 161,侬如果来劝降我,我要吃不消格,肯定要感动得先投降了再讲,我不是向沈养斋投降,我是向侬举双手投降!:因为看到过侬的浦志高扛皮箱讨好念扬的神态了!:D:D:D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通国学身自重。
贝贝 2010-3-28 10:57:32 显示全部楼层
精阅古龙老师 "永远的《江姐》"很感动,学习
zxhanmimi 2010-3-28 11:11:3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xhanmimi 于 2010-3-28 11:16 编辑

回复 1# 古龙
       “永远的江姐”,这个题名取得何其好也。一看此题名我便对楼主文章的主题思想一目了然了。“永远”的名字解释是时间长久,没有终止。从事物角度理解,即指某事某物的经久不变;说得具体一些,即是指江姐之剧是永恒的,是渊源流长的。江姐之剧产生于中华民族,在歌剧的人物用腔中,作曲者博览广取,博采众长。在作者的精心构思下,江姐之剧的每一个音符都能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江姐之剧的每一个声调都能刻划出人物的角色形象,因而使人们在观赏之后会在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古龙先生说得好:民族性越强的,就越有其代表性。江姐之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产物,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她会永远提醒我们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她将永远领先于全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楼主的这篇帖子我顶了!
沪剧吧老迷 2010-3-28 23:58:26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曲江姐几代演,星移斗转永恒传。民族文化经典作,中华之魂进步源。
老胡 2010-3-29 06:10:09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顶!!!

同样记得当年痴迷歌剧《江姐》的情景,那时我在读高中。
沪咪 2010-3-29 08:00:31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江姐”----精辟的论点,好贴就
未命名.gif
未命名.gif
mjj1223 2010-3-30 10:06:27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永远的《江姐》迷,深感欣慰的是,我曾先后欣赏过歌剧、京剧、沪剧、越剧、锡剧、清唱剧等演出的《江姐》,我也曾创下了连续五夜免费观赏上海歌剧院演出的《江姐》。几乎所有剧种都照搬歌剧剧本,唯有沪剧将原剧本沪剧化了,其中“望山城”这段改写的最为成功。
小楼往事 2010-3-30 10:38: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3-30 10:48 编辑

回复 1# 古龙

     今晨再次忙里偷闲拜读精文“永远的《江姐》”,感触良多,归纳一句“民族即世界,大俗乃大雅”,一部精品剧目,短短二个小时左右,屈指可数,但所隐含的巨大能量是无法比拟、难以估量的,由此,我不由而然地想到了新版沪剧《家》,演员精湛的表演功力自不可容我赘言了,光就那几个听似很生活很平常的台词或唱词就让人心跳不已,亲切异常,如类似于“我要和你一起活到七老八十岁”“我们希望有个清静的家、、、、孙儿女绕膝承欢乐天伦”等等,听来朴实入心,没有豪言壮语似的海誓山盟,但是,在精美的舞美制作被衬下,在适时适景、恰到好去的灯光烘托下,它就变成了比山盟海誓还山盟海誓的爱情宣言了,以己见,那就是编剧对于生活真谛的大彻大悟,所以,写出来的唱词也就大俗的可以了,而有些戏看完了在去赶车的路上一个劲地、人云亦云地都说好看好看,但都说不上好看在哪里,久而久之也就淡淡的了。真正的精品犹如檀香橄榄,刚入口时,它也许打动不了你的味觉神梢,刺激不了你多少津液滋生,但就是不会遗忘那股隽永的清香,直至永远!
好闻啊好文,继续顶!








好戏识士鉴,佳文痴者阅。
mjj1223 2010-3-30 11:57:12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剧本, 《江姐》是真正的精品,是很难 超越的经典,即使是阎肃本人以后创作的京剧《红色娘子军》、歌剧《党的女儿》都没有超过《江姐》的水平。尤其象“春蚕到死撕不断,留取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变色心不跳,满天朝霞映着我,胸中万杆红旗飘”。看,灵活化用古诗,成功的与烈士的豪言壮语融为一体,演化为千古绝唱的经典唱段……
华雨文 2010-3-30 18:15:04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认为《江姐》这一题材除了政治要素之外,戏剧要素,人物要素个个俱备,反面人物、正面人物的矛盾冲突处理很好,在当年观看是一种英雄形象、人民信仰的树立,在当代来看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所以一部戏要好首先要取材,立意要好,其次《江姐》由不同的剧种来演绎,沪剧是一种江南吴侬软语,软软的味道,原来这种软软的与刚强的英雄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但是恰如评弹说《三国》一般,老一辈把《江姐》这样一位人物与我们本乡本土的语言相结合,可谓水乳交融,恰到好处。
小楼往事 2010-3-30 23:22:2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3-30 23:27 编辑

回复 12# mjj1223


    “春蚕到死撕不断,留取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哈哈,轻轻诵来,初感柔意绵绵,万般娇异,刹那间顿感动感十足,豪情万丈,有道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生活呀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啊。感触,感触良多。
mjj1223 2010-3-31 09:18:0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小楼往事
“春蚕到死丝不断”化用了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原句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原诗附下: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古龙

14
粉丝数
29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