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专题栏目
›
戏迷交流
›
【转】秦腔,“回颜有术”靠的啥?
返回列表
【转】秦腔,“回颜有术”靠的啥?
[复制链接]
来源:
滩簧西乡调
2011-9-26 13:42:02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1-9-26 13:44 编辑
戏台上秦腔一声吼,台底下百姓同悲喜。1000多天来,此情此景重现西安。
一度也成了“黄昏艺术”的秦腔怎样走出窘境?答案是:低票价、高品质,加上关注眼下“草根精神生态”的新创现代戏。
每到夜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门前,一排排红灯笼便齐刷刷亮了起来。三五成群的百姓,走向红灯笼亮处,那儿渐渐人头攒动,喧闹起来。
干嘛去?花10元、20元或者30元,听秦腔!
“听了秦腔,肉酒不香。”而今的西安百姓很惬意,因为“走得进剧场、听得着秦腔”。与时下许多演出动辄数百上千的票价形成鲜明反差,秦腔在西安走的是“平民路”:培育观众、培育市场、培育健康文化生态,惠及广大百姓。1000多天来,这里演了1200余场,每天上座率都在90%以上,将近50万百姓欣赏秦腔。
记者在西安采访,几次走进剧场,先后观看了新编历史戏《五女拜寿》和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前不久再次前往,亲历了现代戏《西京故事》上演时台上台下一样感人的场面。“这出戏我看3遍了,每次都忍不住流眼泪。”一位年轻女观众告诉记者。
走平民路
偏高的票价,把百姓挡在了剧场门外。剧作家魏明伦曾调侃川剧的“不观之众”越来越多,“秦琼卖不掉黄骡马,顽童奚落,怨得谁来?”
秦腔是西北百姓的最爱。曾几何时,民间每办庙会,戏台上秦腔一声吼,台底下满身尘土的百姓万头晃动,他们坐着板凳抱着娃,磕着瓜子,与戏中人一同喜怒哀乐。然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秦腔也成了“黄昏艺术”,如同全国其他地方戏曲一样,观众流失,市场萧条……
最近这3年来,秦腔为何能走出困境?“回颜有术”靠的啥?
曹禺文学奖获得者、剧作家陈彦告诉记者:“我们的观念转变了。”一方面,要让老戏迷走得进剧场;另一方面,“老派”的秦腔要努力吸引中青年观众。“走平民路”有两层含义,一是名家名团必须放下架子;二是秦腔得有新创作,得关注眼下“草根的精神生态”,把有价值但被浮泛而多变的流行湮没的东西“打捞”出来,写成百姓爱看的现代戏。
明确了思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着手打造“西安天天有秦腔”文化品牌。2009年,在得到省“文化惠民工程”资助之后,他们推出30元、20元、10元的“超低平民票价”,但与低票价划等号的是“高品质”——戏曲表演艺术家李东桥、两度获“梅花奖”的李梅等名角儿,都长年坚持在一线演出。
他们力推的秦腔新戏,则把许多年轻人拉进了剧场。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新戏,有两类。一是从传统经典中精选剧目,二度创作,使之更亲近如今的观众;二是打造原创现代戏,《西京三部曲》是其中的代表作。
而今,戏曲研究院有四个专业演出团队。连续几年,开年新戏《五女拜寿》、《三请樊梨花》,新编历史剧《鱼腹山》、《杜甫》,青春版《杨门女将》以及《血泪仇》、《梁秋燕》、《迟开的玫瑰》等原创现代戏,轮番或同时亮相于城市、农村、大学校园的舞台。
写平民戏
作为全国现代戏创作的重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直努力发掘现代题材,表现现实生活。
陈彦历时十余年创作的平民戏《西京三部曲》,因彰显寻常百姓的人性光辉而叫好又叫座。8月底,《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当《迟开的玫瑰》来到宝鸡陈仓在农村户外上演,眼看三四万农民闻讯蜂拥而至,急坏了全国劳模李黑记:“戏太好也让人操心,一下聚起几万人,有谁给挤了、踩了,出了事就是不得了的大事。真没想到现代戏也这么好看,让人看到眼泪巴咂的。”这出戏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里演出时,向来很少看戏曲的大学生们,送上了117次掌声。
陈彦告诉记者,他写《西京故事》,灵感来自劳务市场:“我常常路过那个劳务市场,看到了成百上千双渴求的眼睛。他们等待一份工作,或许就是小区清洁工、家务钟点工……这个社会底层群体的内心世界,难道我们不要关注吗?”
有专家说,这样的戏,只有站在泥土地上、呼吸着泥土味的人才能够写出来,才能够赢得深深的共鸣。《西京故事》才搬上舞台5个多月,已成为演出市场的大热门,创下演出104场的纪录,视频在网上盛传。许多观众看后说:《西京故事》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情节没多少跌宕起伏,更不见“三五步走遍天下”的神奇人物,但其中有每个人都渴盼的真情……
(文汇报2011-09-24 施雪钧 韩 宏)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9
雀鸣轩
2011-9-26 17:15:00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平民说明了一切,戏曲从平民而来,离开了,穷途未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izhenmin
2011-9-26 20:42:22
显示全部楼层
秦腔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沪剧可以借鉴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朱妙其
2011-9-26 21:21: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应有一定启示作用.
走出"象牙塔",天地仍广阔.
振兴一个剧种,需有一批志士仁人的不懈奋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老番三
2011-9-26 22:09:15
显示全部楼层
秦腔“回颜有术”对沪剧有借鉴意义。
“低票价、高品质,加上关注眼下“草根精神生态”的新创现代戏。” “走贫民路,写贫民戏”。走贫民路——就是低价票;写贫民戏——就是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搬上舞台。老百姓爱看戏,看得起戏,这就是剧团生存的根本!
沪剧院团等有关领导部门是不是也该向“秦腔 ”学习点什么?!思考点什么?!作为点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lujunwen
2011-9-27 09:22:1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周老师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叶子
2011-9-27 12:18:09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千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吼秦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乔良
2011-9-27 19:17:17
显示全部楼层
这对上海的戏曲院团是一个启发,但低票价的运作必须要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才能得以持续。谢谢西乡老师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金色的沪剧
2011-9-28 02:10:25
显示全部楼层
走平民路,不一定要写平民戏,找到市场能够承受的票价,这不一定是低票价,更不是高票价。
沪剧出生是贫的,解放后,共产党看中戏曲是平民戏,作为政治宣传的媒体,让剧团国有化,和政治化,巩固了政权。但今天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起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平民化成了中产阶级,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发达国家靠拢,在这个大环境下,平民戏的高价经济模式是让沪剧可消费的人群消失更快,不是沪剧要战胜全球化经济的有效策略。
然而,沪剧剧团要生存,超低的票价是团队无法长期生存,要解决这二者间的矛盾,沪剧团,院要有共同的意识,让专家来制定统一的票价政策,经济风险管理,先进的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等来跟上时代的要求。
沪剧还是有救的,但时间每天在流逝,机会和选择讲会越来越少。在上海同意美国媒体迪斯尼公司到中国来后,迪士尼公司会更多的抢走了中国年轻人的娱乐市场,开出200 到300 亏的票价更加让沪剧,包括戏曲全部在内的全体分化。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双王今易木
2011-10-2 12:04:50
显示全部楼层
“1000多天演了1200余场,上座率九成以上”,看来黄昏艺术并不黄昏,显示了当地政府脚踏实地落实中央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决心和政绩,对于本土在其位谋其政者,不啻是个考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原创达人
原创达人
热心会员
热心会员
滩簧西乡调
好友
发布
24
粉丝数
20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