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月29日—30日,第七届东方名家名剧月原创沪剧《敦煌女儿》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上海沪剧院排出以院长茅善玉领衔、众多一、二级演员主演的强大阵容参演。《敦煌女儿》是根据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的原型而创作的。因笔者去年年底到过敦煌,也参观过莫高窟壁画,所以观看此剧倍感亲切,赚取了不少印象分。全剧以樊锦诗报到、老所长下放、夫妻重逢、教育新人、莫高窟开发、世博会演讲等情节展开,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写了樊锦诗这个上海出生的“江南女子”,怀揣理想,只身来到荒芜大漠,在洞窟中潜心研究五十载,终成为“地道的大漠敦煌人”的传奇一生。首先编导运用了戏剧蒙太奇的手法,以夫妻、母子隔空对唱的形式,表现人物矢志不渝地为研究祖国的艺术瑰宝为己任,将爱情、亲情深埋心底,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忘我无私的敬业精神;通过与悉达多王子、程佛儿以及飞天群佛等虚幻人物穿越时空的对话,诠释了她深爱艺术、献身敦煌事业的精神动力与理想守望,传递出震撼人心的正能量;其次,全剧围绕樊锦诗这一人物,在唱腔设计上,充分发挥了演员的自身特点,安排了独唱、对唱、重唱等大段唱腔,全剧开始与结尾的大漠山歌遥相呼应,表现了大西北的特定场景,尤其是樊锦诗在世博会演讲时“我生于百年繁华上海城”的内心独白,更让人物的艺术形象得到了升华;再次,编导还运用戏剧矛盾冲突,来展现樊锦诗的心路历程:如送别老所长一场,眼看着敬爱的老师远去,聆听着老师的叮咛,更坚定了她不畏孤独、坚守理想的决心;开发莫高窟一场,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金钱的诱惑,樊锦诗力排众议,坚定地充当了敦煌艺术的守护者,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纵观全剧,樊锦诗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要说不足之处,我感到有以下几方面:其一,限于时间关系,戏剧冲突还未进一步展开,总的印象是上半场还可以再深入挖掘,尤其在爱情、亲情与工作的冲突方面似乎还有戏可演,如能将夫妻、母子的对唱改成三人轮唱,既能缩短时间,又能渲染戏剧气氛,更好地表现樊锦诗妻子、母亲角色的温柔一面;其二,其他人物的唱腔设计显得单薄,如果彭金章的“袁派”、常书鸿的“解派”、悉达多王子的“王派”、程佛儿的“杨派”等唱腔能够味再浓一点的话,会使全剧满台生辉,相得益彰,舞台效果与唱段传唱的效果会更好。
衷心希望《敦煌女儿》在原创演出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锤打,使之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