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吴淞烟雨 +好友
少年时代看沪剧,青年时代演沪剧,中年时代评沪剧。并非沪剧知音,只是沪剧友人。

又见刘银发

热度 11已有 788 次阅读2011-2-6 00:56 岁月留香

        2011128晚上,在“周春兰迎新春沪剧演唱会”上,著名沪剧演员刘银发先生友情助演,演唱了《志超读信》等2段“王派”著名唱腔;此后,他又和赵慧芳女士联袂彩唱《妓女泪》唱段。

       刘银发出生于1939年,屈指一算,先生已经年逾“古稀”。这天,刘银发先生演唱《志超读信》时,身着朱红色方格西装,系着大红色方格领带,十分喜气。当他从西装内插袋掏“信”(道具)准备“读信”时,对着台下侧首一笑,颇具喜感,台下观众顿时掌声大作,可以看出刘银发先生从艺以来结下的观众缘。

       年逾古稀的刘银发先生虽已发福,但嗓音依然年轻,一段颇具难度的《志超读信》唱来掷地有声,没有一句含糊,其唱功可算是“涛声依旧”。刘银发先生的声音,同以前一样,很阳刚,很大气,很激情,很男人。

       刘银发先生当然不认识我,我所看过的刘银发的戏其实也寥寥无几,但对刘银发先生,我却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还会产生和他非常熟稔的错觉。这大概取决于我和他在同一块土地上工作的原因吧。

       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宝山县某公社插队落户,其间参加了大队的文艺小分队,渐渐成了宝山县的群众文艺积极分子。那时,宝山县文化馆经常组织全县群众文艺学习推广活动,或者是公社推派,或者是县馆指名,我就有了一些“逃避农业生产”的理由,偶尔去县里参加沪剧小戏观摩学习活动。

       那天晚上,在宝山县革委大礼堂观看了刘银发主演的沪剧小戏《上夜校》。对于《上夜校》的剧情,现在我已遗忘殆尽,但刘银发的演唱,却让我领略到专业沪剧演员的雄厚实力,至今还有美好的印象。那时的刘银发先生也就30岁刚刚出头,我们从各个公社赶来观摩的业余演员被刘银发的唱功彻底征服。“中气十足”、“嗓音洪亮”、“过瘾”、“崭”……当时我们这些业余级的“演员”对艺术评论的词汇十分匮乏,只能用这些词来形容彼此的感受了。真的,那时我们对刘银发佩服得一塌糊涂。

       看完戏,也就是晚上9点钟光景吧,在现在是“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而那天,我们赶到53路公交站,不巧的是,末班车却已开走。刚才看刘银发《上夜校》所带来的愉悦和兴奋,一下子就烟消云散,情绪以自由落体速度迅即跌倒“冰点”。

       那时候,没有轻轨,没有的士,没有“摩的”,没有“残的”,就连一辆“黑车”也没有。怎么办?只能够靠自备的“11路电车”!

       离宝山最近的正在运行的公交车站是51路车站,它的起点站在水产路。从宝山53路公交车起点站步行至水产路51路起点站,大概需要三刻钟。彼时彼刻,我们是“进亦忧,退亦忧”;忧来忧去,不如行动。于是,我们步行,靠“11路电车”赶往水产路。那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夜行军”的大概有五六十人,大都是来宝山看戏的观众,三五成群,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夜色中,不一会儿,我们就发现队伍里有一位我们所“崇拜”的人,他就是刘银发同志(当时不兴称“先生”或“老师”)。

       作为草根,作为菜鸟,作为小屁孩,自看了他的戏以后,我对刘银发肃然起敬,几乎有点“仰止”之情。有刘银发和我们一起“行军”,我感到我们的“队伍”已经笼罩着既庄重又伟大的气氛。朋友们看到这里,千万别以为我是在搞笑,那是我们当时最真实的感情。哦!啊!我们和刘银发同志在一起!

       其实,走近刘银发,你会觉得他很平易。那晚的“夜行军”,刘银发和我们这些观众一路谈着戏,聊着天,笑微微的,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我很是为我们宝山有杨飞飞赵春芳、刘银发、赵慧芳而深感自豪的,这里面应该蕴含着40年前看刘银发“上夜校”,和刘银发一起“夜行军”所积淀下来的情愫。

       后来又有一次在舞台上遇到他,那时我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好像是区教育局(又好像是区妇联)请我主持一台节目,刘银发先生被请来为大家唱了两段。事后,我请一位带相机(用菲林的)的朋友为我和刘银发先生合个影,刘银发先生也爽快地答应了。过了几天,那位带相机的朋友把照片印给了我,但遗憾的是照片上我和刘银发先生的形象又灰又小,亦真亦幻,已经没有什么留存的价值。

       再后来,我工作的单位里沪剧爱好者已是“踏破铁靴无觅处”,而我这个对沪剧情有独钟的人也只能是“荷戟独彷徨”,抑或是“提刀独立顾八荒”了。没有了这个圈子,淡释了这种氛围,渐渐地,我和沪剧也快疏离了20年吧。

       2008年,我受区史志办委托写《沪剧在宝山》一文。谈起宝山的沪剧,势必又想起了刘银发先生。查阅了相关资料,写下了以下表述:

 

       ……  ……

       1982年,年近花甲的杨飞飞退居二线,担任艺术顾问。县文化局聘任刘银发为宝山沪剧团团长,并实行团长负责制。刘银发是继杨飞飞、赵春芳之后宝山沪剧团的著名实力演员,他于1957年进醒艺沪剧团,1960年入勤艺沪剧团,拜赵春芳为师。但他在学习“春派”的同时,还努力学习沪剧名家王盘声的唱腔,在《茶花女》、《孤岛血泪》、《复活的人》、《东方女性》、《深秋的泪痕》等戏中饰演主要角色。他扮相英俊,嗓音高昂,在唱腔上继承了“王派”甜糯潇洒的风格,又糅合进了“春派”刚健明朗的特长,演唱时悦耳动听,表演上吸收了话剧的表演手法,成为宝山沪剧团中生代演员中的“台柱”。

   ……1988年,中生代演员中的刘银发和赵慧芳,双双荣获沪剧界中年演员声屏大赛十佳演员奖。

 

       现在,刊载这篇文章的书已经正式出版,但我想,刘银发先生肯定没有看到过。

       2009年底,报载,刘银发拜王盘声为师,年已古稀的刘银发先生成了沪剧名宿王盘声的入室弟子。在此之前,亦即是年7月中旬,20岁的大学生程文俊拜王盘声先生为师。按入室先后来排辈分的话,20岁的程文俊竟然还是70岁的刘银发的师兄呢。这是刘银发先生为沪剧界增添的一段佳话。

       在“周春兰迎新春沪剧演唱会”上看到刘银发,使我想起了陈年往事。这些小事实在是太小了,但它们也是我记忆中珍贵的一部分。好了,请喜欢刘银发先生的沪剧网友们还是看看楼主128日晚上在逸夫舞台拍摄的刘银发先生的剧照吧。点击以下链接即是:

http://photo.blog.sina.com.cn/category/u/1248016627/s/3146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338f30100pk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