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吴淞烟雨 +好友
少年时代看沪剧,青年时代演沪剧,中年时代评沪剧。并非沪剧知音,只是沪剧友人。

黄浦滩上“滩簧”美——漫话沪剧

热度 12已有 713 次阅读2010-7-23 17:04 谈戏说曲

【本文系博主正在编写的校本教材《民族艺术学生读本》中的一篇】

 

滩簧,是流行于苏浙沪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最初只是说唱故事,后来发展为表演小戏。滩簧的种类很多,如苏州弹簧、湖州弹簧、常锡滩簧、宁波滩簧、上海滩簧等。

上海滩簧,上海人习惯把它称为“本地滩簧”,简称“本滩”,并往往把它当作沪剧的代名词。其实,把“本滩”和沪剧等同起来是不够准确的。沪剧,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清朝末期才形成了上海滩簧,在发展过程中还曾经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后来,大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是:开始注意剧本结构的严密性和舞台艺术的完整性,灯光、布景、效果的运用也提到应有的地位。抗日战争以后,“本滩”才被正式定名为沪剧。

沪剧的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传统剧目大都以家庭生活和男女婚恋问题等题材为主,如《庵堂相会》、《杨乃武于小白菜》、《阿必大回娘家》、《借黄糖》等等。据小说改编的沪剧剧目也曾盛行一时,如《啼笑姻缘》等,被称为“西装旗袍戏”。但是,沪剧更擅长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编演的《罗汉钱》、《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等剧目,就留给沪剧听众极其深刻的印象。曾经在全国风靡十年的京剧《红灯记》和《沙家浜》,便分别移植于沪剧优秀剧目《自有后来人》和《芦荡火种》。

沪剧唱腔的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兼容并蓄,逐渐形成了它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沪剧曲调可概括为四大类,分别是:长腔、簧腔、缀腔、小调。长腔类的旋律变化以中板为发展的基础,根据速度的快慢可为慢中板、慢板、紧板、散板、三角板、赋子板等;簧腔类被称为沪剧的“第二基本调”,它在原有的基本调长腔类的基础上,吸取了苏滩中一部分唱腔融汇而成,有旋律舒展优美、华丽明朗的“阴阳血”,轻快活泼、生动流畅的“流水板”,俊秀活泼、矫健明快的“绣腔”等;缀腔类,顾名思义是一种起点缀性作用的辅助唱腔,多半是一句甚至半句的曲调,不能单独成曲,必须依附于其它一种腔板,如“叫类”、“哭类”、“凤凰类”、“三送”、“俞调”、“软煞板”、“硬煞板”等等,在唱段中主要起引句、过渡、收入腔等结构性作用;沪剧中歌唱性最强、乡土气息最浓、旋律最悦耳动听的是小调类,常用的小调有“过关调”、“四大景”、“寄生草”、“吴江歌”、“月月红”、“夜夜游”等,还有上海人都能哼几句的“紫竹调”,如沪剧《罗汉钱》中的“燕燕做媒”采用的就是“紫竹调”,唱来质朴流畅,从容不迫,极具江南水乡风味,是沪剧观众百听不烦、百唱不厌的保留曲目。

沪剧在全国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如《罗汉钱》、《星星之火》、《璇子》、《昨夜情》等还相继被摄成电影戏曲片和电视戏曲艺术片。原东方歌舞团的朱明瑛来上海演出时演唱了一段“燕燕作媒”,赢得了许多上海观众的心。

沪剧之所以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还在于它拥有过或正拥有一支强大的演员阵容。主演过《罗汉钱》、《鸡毛飞上天》的丁是娥,以扮演“雌老虎”而闻名的石筱英,演唱宽洪醇厚、说白抑扬顿挫的解洪元,表演风格真实粗放的邵滨孙,唱腔潇洒飘逸、舒展流畅的王盘声,创造了一整套以柔和细腻为主要特色唱腔的杨飞飞,真是百花齐放、流派纷呈。此外,马莉莉诸惠琴陈瑜陈甦萍华雯陆敬业汪华忠茅善玉孙徐春等优秀中青年沪剧演员也继承老一辈沪剧艺人的传统,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使沪剧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丰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