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承尧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上海豫园

热度 15已有 844 次阅读2010-1-11 16:06

  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年历史。园主人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号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使和刑部尚书。潘家是当时上海的望门大族。潘恩年迈告老还乡,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从明嘉靖己未(1559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现梧桐路小学为其旧址)西面的几畦菜地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建造园林。前十余年因潘允端任职在外,故“屡作屡止,未有成绩”。万历丁丑(1577年)潘允端解职归田,于是全力建造,一意充拓。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愉悦老亲”的意思。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整座园林规模宏伟、景色佳丽。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潘允端去世后,潘氏家族日趋衰微,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清乾隆年间的百余年间,豫园几易主人,园景日渐荒芜。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下豫园,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城隍庙东已有东园,即今内园,豫园地稍偏西,遂改名为西园。

    解放后从1956年起,豫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历时五年,并将内院和豫园沟通,于1961年9月对外开放。现豫园占地三十余亩,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树木苍翠,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出明清两代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园林佳构 独步江南

    豫园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其建筑风格融明清两代江南园林于一体。豫园内有明清古建筑四十余幢,以楼、阁、亭、台、舫、轩、榭、廊等形式遍布全国。它们和假山、池塘、树木一起构成豫园内的主要风景线,它的一些古建筑形制独特,为江南诸园林中独有。

    仰山堂、卷雨楼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五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山光隐约,犹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为豫园绝景。

    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重建,以作公所用,共5间。厅堂画栋雕梁,宏丽精制,门窗的扇上雕刻戏曲人物,栩栩如生。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领袖陈阿林在此设城北指挥部,坚持了十八月之久。起义失败后点春堂被毁,同治年间重修,为仅存的上海小刀会起义遗址。堂内陈列着小刀会起义军使用过的武器、铸造的日月钱币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堂对面是一座清代小戏台,名叫“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戏台建于十九世纪末,坐南朝北,雕梁画栋,藻饰精美,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戏台”。戏台7米见方,左右两边有栏杆,台柱高约2米。台正面有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全部贴有金箔。戏台顶部的藻井呈穹隆状,上有二十二层圆圈和二十道弧线相交,四周二十八只金鸟展翅欲飞,中心是一面圆形明镜。藻井不仅装饰华丽,而且构造合理,有助于取得良好的音响效果。戏台后部有六扇木屏门,门上雕有山水、人物、花草图案。两侧石柱镌上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为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的手迹。戏台正对面的还云楼设贵宾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师椅和茶几。两边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的明式红木靠椅和茶几,共有200个观众座位。戏台前的院落中,有一块特大金砖,砖每边长123厘米,厚16厘米,重近一吨,堪称金砖之最。曲苑古戏台总面积达600平方米,环境典雅,古趣盎然。漫步其间,似闻丝弦檀板之声。

 

明清家具 精彩纷呈

    陈列在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中的明清红木家具是豫园称雄沪上的宏富藏品。其中不少是珍品。

    玉华堂内的明式红木书房家具是豫园千余件(套)明清家具中的最珍贵者,现按经考证的明代文人书房格局布置。厅堂中间放着明紫檀素牙板长案。案面长228.5厘米,宽73.5厘米,高89.5厘米。案面由23.7厘米和25.8厘米两块宽幅紫檀木板拼成。案面大边下的素牙板结构在同类家具中较为少见。长方圈口的运用使得结构更加牢固、顺畅和简洁。长案后的明紫檀藤屉南官帽椅,其背板呈“S”形靠背曲线,背板上部刻团龙浮雕。堂东南放置的紫檀画案,面板由三块紫檀板拼成,最阔的一块为33厘米,替木牙子双枨。旁为一对紫檀木藤屉南官帽椅。紫檀长案的左后方为黄花梨书架,右后方为红木束腰长桌,临池北窗下一对红木躺椅,造型古朴,线条流畅。明代独创的榫卯结构又使这套红木家具结构牢固,历数百年不易,完好如初。充裕的用材,使其身价不凡。在宽敞明亮的书斋里,遥望玉玲珑使人心旷神怡。

    得月楼内东面廊中的一只黄杨树根荷叶台,造型别致,构思不凡。荷叶状的台面用红木雕制,轻灵鲜活。荷叶下则是盘根错节、虬枝横斜的黄杨树根以作台脚,黄杨树根生长很慢,数百年的黄杨树根体积也很小,而这个巨大的黄杨树根直径达一米以上,树龄已逾千年,根干自然盘曲,极具美感,和红木面相配,天然浑成。

    得月楼西间的紫檀群雀寿桃芭蕉叶香妃榻,制作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原为王公贵族府中之物,供女眷坐卧休憩之用。此榻长170厘米,宽58厘米,高47厘米,榻面形状酷似一片芭蕉叶,上有浅雕的叶脉纹理,十分逼真。榻的靠背为雕镂的矮屏。矮屏上有芭蕉扇、葫芦和古瓶三个镂空图案,各镶有大理石板,显得典雅古朴。矮屏和榻前的牙板上,共雕有十九只姿态各异的鸟雀和十只寿桃,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得月楼中间的圆桌则是传统家具中的孤品和极品,圆桌系红木制作,桌子的独脚座子是大块红木雕刻而成的八仙过海图,雕工十分精美。桌面是用没有拼接的整块瘿木制作的,花纹精细,图案非常美丽。瘿木乃树之赘物,本乃可遇不可求之物,数量极少,因此十分名贵,常用来作为高档家具的装饰。一般瘿木的材体都很小,长为一米的已属罕见,而这块瘿木桌面直径达118厘米,称之为孤品,极品当不为过。

 

传统书画 海派滥觞

    豫园是海上画派的发祥地。早在四百多年前,明代的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九曾在豫园赋诗提额,挥毫作画。至清代中后期,豫园内画事更盛。道光年间有萍花书画会,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光绪年间,任伯年、蒲作英、虚谷等画家斗长驻豫园创作书画。宣统元年,陈石痴等在豫园放鹤楼创立宛米山房书画会。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得月楼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当时上海著名的书画家经常在豫园雅集,举办书画展览,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解放后,修复后的豫园,恢复了江南园林的风光特色,豫园书画楼成了书画家切磋画艺和向海外旅游者展示中国海派书画艺术的场所。海上名家沈尹默、吴湖帆、刘海粟、顾廷龙、谢稚柳、唐云、朱屺瞻,以及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江兆申等都先后为豫园书画楼题额。上海和各地的书画名家常来环境幽静、古朴典雅的书画楼雅集、写字作画、举办展览。豫园书画馆藏丰富,有王时敏、任伯年、沈宗敬、边寿民、吴昌硕、成亲王、翁同龢、王一亭、黄宾虹、张大千、丰子恺、关良等清代和近现代的名家书画近千幅,可谓是精彩纷呈,蔚为大观。

吴昌硕为海上画派的大师,书画印诗四绝,豫园收藏的《松菊图》为珍藏品之一。

王时敏的《夜读图》作于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是豫园最早的藏品之一。

 

砖雕泥塑 园景一绝

    遍布全园的精美砖雕是豫园内重要的景观,其数量之多,镌作之精,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是不多见的。其中位于“可以观”西面墙上的《郭子仪上寿图》是具代表性的作品。郭子仪是唐朝的大将,活了八十五岁,后代众多,在中国,郭子仪被视为福禄寿的象征。这幅长162厘米,宽131厘米的砖雕就是再现了当年人们给郭子仪祝寿时的场面。画面中的5个人物介于浅浮雕与高浮雕之间,由于采用了阴浅刻凹面刻的民族传统手法,简洁明快,着刀不多,人物跃然砖上。细部采用传统的阴刻手法,飘动的长须,折绉的衣裙,增加了人物的动感,很好地体现了此时此刻任务的兴奋心情。透雕的窗格、松柏等,表现了庭园的精制,使人物聚集的大块面产生了通透。砖雕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法和造型能力。

    位于绮藻堂百寿廊东墙的《广寒宫》砖雕镂刻着月中广寒宫的情景,诉说着有嫦娥起舞、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刘海戏金蟾几乎有关月宫美丽动人的故事。造型生动,人物活灵活现;层次丰富是其最显著的特色,砖雕共有七层,所有的人物形象都雕刻其上,集中表现了人们对天上月宫的遐想,工艺之精湛,使其名列园内同类砖雕之上。这些砖雕精品,以及《连中三元》、《千里送京娘》、《梅妻鹤子》、《上京赶考》等其它泥塑砖雕定格了流传了千百年的生动故事,为秀丽的园林增添了历史的凝重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山林胜景 传世珍品

    豫园收藏的诸多文物,不仅是本园的珍宝,而且在文物专门史都可圈可点,名列前茅的。大假山由明代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高约4丈。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四百多年中,豫园景物时废时兴,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

    被安放在渐入佳境游廊前的元代铁狮子,称得上豫园文物中的元老,雌雄成对,姿态生动,铸工精制。底座上各有款识为证:“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铁狮子一昂首远视、一低头抚儿,两相呼应。造型逼真生动,铸工精良,技艺之奥博,乃使离铸造年代七百余年后今日的专家们自叹弗如。

    玉玲珑姿态婀娜,具有皱漏瘦透之美。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压尽知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据说:石上原镌刻有“玉华”两字,意为石中之精华。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傅影。石峰后有一面照墙,背面有“寰中大快”四个篆字。据记载,宋徽宗赵佶为在首都汴京造花园艮岳,从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号称“花石纲”,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运走而留在江南,称作“艮岳遗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后辗转来豫园,视为镇园之宝。

    风姿绰约的古树名木是豫园的重要景点,在上海市1369棵古树名木中,28棵就算在豫园。其中最为年长的四百余年的银杏至今仍生机盎然,绿荫如盖,是豫园四个世纪来沧桑巨变的见证。一百余年的白皮松、二百余年的瓜子黄杨紫薇、三百余年的紫藤,为这个集明清园林艺术精华的古典园林增添了无尽的秀和媚。

    九十年代中又陆续从江苏浙江等地移植来被誉为“中国茶梅王”的一百五十年树龄的茶梅;一百三十余年的白玉兰;百年的五针松;百年的桂花;五、六十年的绿梅红梅;棵棵出类拔萃;身价不凡,经精心养护,不仅成活,而且棵棵枝干挺拔,花艳丰茂,成为豫园园艺中的“后起之秀”“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