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芦荡火种代代相承

剑鸣视点 2015-8-2 22:06 1991人围观 沪剧文化

111.jpg

2015年新版《芦荡火种》。阿庆嫂由著名沪剧演员程臻饰演。   (剑鸣摄影)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沪剧院于近日整理复排了沪剧经典剧目《芦荡火种》,并推出明星版与青年版两组人马分饰剧中角色。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我们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熟举行沪剧经典传承版《芦荡火种》的首演,可谓意义非凡。

回眸·《芦荡火种》闪耀沪剧之魂

        1960年1月,沪剧《芦荡火种》首次公演于上海共舞台,一炮打响,广受好评。之后它被移植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并成为了各种地方戏曲作品,从此沪剧《芦荡火种》燎原全国。《芦荡火种》的出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化半个多世纪的进程,堪称沪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剧目。
       一出《芦荡火种》集合了沪剧在艺术创作上所有的优势,前辈艺术家们牢牢抓住了沪剧的“魂”,创作了这出不朽之作。题材上,《芦荡火种》选取了我党地下隐蔽战线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背景上,故事的发生地选择在靠近上海的江南水乡、芦苇荡中。人物塑造上,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举手投足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民间智慧。剧中阿庆嫂是综合了众多地下工作者的原型,通过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的艺术再塑,树立在舞台上的经典人物。沪剧《芦荡火种》中的众多人物形像也为后人在艺术创作上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与经验。京剧阿庆嫂的扮演者赵燕侠对丁是娥塑造的“原版”阿庆嫂充满钦佩之情,在她看来丁是娥的表演随意自然,一个背躬、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戏,活脱脱就是那个茶馆“老板娘”的样子。在沪剧表演艺术家邵滨孙舞台艺术六十年的专场演出中,京剧名家马长礼还风趣地对邵老说:“你才是刁德一,我是刁德二啊!”
      《芦荡火种》是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一个重要的、突出的坐标点。之所以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来自于沪剧扎根生活、关照现实、紧贴时代脉搏的剧种特质,这也是沪剧之魂。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沪剧作为上海唯一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剧种,剧种的历史进程与上海城市发展的脚步息息相关。《芦荡火种》影响了沪剧的走向,已经成为上海沪剧院的优秀经典保留剧目,这是上海沪剧院的光荣,也是整个沪剧界的光荣,乃至是中国戏曲界的光荣。从生活到艺术,《芦荡火种》的创作经历了一次升华与飞跃,我们很有必要重温这出戏的创作过程,展望沪剧今后发展的道路,将上海的声音--沪剧,传播得更远更久。”

思考·艺术与地域的文化姻缘

         常熟距离上海100公里,沙家浜是常熟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也是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坐落着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随风摇曳、曲折幽深的芦苇荡,江南小镇的古朴气质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踏来。其中,不乏那些熟悉阿庆嫂、胡传奎、刁德一等角色的游人对照着剧中情节寻踪探访。这片美丽的土地,原名叫做“张家浜”,而改名为“沙家浜”的缘起,就是家喻户晓的沪剧《芦荡火种》。
        在沙家浜景区中处处可以寻找到沪剧《芦荡火种》舞台上的场景,大到迎来送往的“春来茶馆”、江南豪绅人家的建筑风格;小到刁德一府宅客堂的布置、“春来茶馆”店招的挂法,店内八仙桌的摆放,舞台与实景的结合使实用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基于生活的积淀,又是舞台上艺术作品的再现,让游客在游玩欣赏的同时也在回味剧中的情节。正是戏剧与地域的有机融合,使上海沪剧院与常熟有着特别的情感与友谊,也令《芦荡火种》这出戏与常熟沙家浜有了水乳交融的亲缘关系。如何让戏剧与地域文化联姻,形成良性的文化产业链,《芦荡火种》与常熟沙家浜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文化现象。

致敬·沪剧“火种”正在传递

        从《芦荡火种》1960年首演开始,到今天整整五十五年,在半个多世纪中上海沪剧院曾先后多次复演《芦荡火种》。正是因为有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倾力创造,使沪剧人拥有了《芦荡火种》这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在这出戏中不但个个艺术形象闪烁着熠熠光辉,其中的众多唱段更是广为流传。除了被京剧移植后唱遍全国的“智斗”,还有“旧恨未消心愁添”、“办喜事”、“开方”、“芦苇疗养院”、“月如银钩星似棋”……这些唱段是前辈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茅善玉院长在谈到《芦荡火种》所具备的永恒的经典魅力时说:“我们有必要在今天重演《芦荡火种》,传承好这一部沪剧经典作品,以此向老一辈艺术家们致敬。在重排《芦荡火种》过程中,我们不但在总结前辈的艺术成果,也是在传承沪剧的精神与文化传统:在国家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上,发出沪剧的声音,我们不断发现周边的美好事物,平凡人的不平凡生活,与时代关照,抒写当代人的精神气质。回顾历代沪剧人闯出的一条只属于沪剧的艺术道路,这条路走得虽然坚难,但也让我们沪剧人自豪。”
        从第一代阿庆嫂丁是娥开始,直至今天经典传承版的主演程臻和青年版中95后演员洪豆豆,沪剧《芦荡火种》先后曾有七代演员扮演过阿庆嫂这个人物形象。今天,当代沪剧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演这部传世之作,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依然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2015年8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刻,《芦荡火种》那熟悉的旋律又在沪剧舞台唱响。“芦荡”里的故事还将延续,“火种”已经传递给青年,“沪剧”的创新发展正在路上……

                                                       (上海沪剧院供稿)
原作者: 上海沪剧院
我有话说......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