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我们关注着,我们期待着——记上海戏曲学校2006级沪剧班

信息采编 2011-10-6 21:18 6016人围观 业界新闻


       然而记者在演出现场观察到了一种比较奇特的现象:沪剧戏迷特别喜欢听外地孩子唱沪剧。也许这种偏爱与演员表演的艺术成就并没有特别关系,虽然这群外地孩子的沪语水平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但仔细听来偶尔几处会有“洋泾浜”之嫌。但观众们不以为恶,反而喜之。许多阿姨妈妈时时发出感慨“外地人学上海话,不容易啊,难得,难得。”这种感慨也许更多来自于对自身上海人身份的一种认同和自豪感,一种对身边上海元素不断流失的心理补偿。试想那些孙子、孙女都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阿婆,在看到舞台上的外地孩子却唱着自己熟悉的家乡语言,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
      除了这10名外地演员,06级的这帮年轻演员中另有一股力量值得关注,那就是些来自沪剧特色学校的学生。他们和一般学生不同,在进戏校沪剧班前,就接触过沪剧,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他们选择沪剧往往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清水路小学、新泾中学、安师实验中学(前身为东新中学)等沪剧特色学校一直为沪剧输送了不少人才。这些学校往往会开设兴趣班、青年艺术团,并邀请沪剧演员前来教学。孩子们从小耳闻目染了这门家乡的艺术,接受得很快。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孩子从沪剧艺术中得到了种自我价值实现。很多来自沪剧特色学校的学生都会和记者谈到小时候的当众表演,有的是在舞台上,有的也许就在教室的讲台边,然而这些经历让他们感到了沪剧带给他们的赞许、掌声。这种经历对孩子们来讲很重要,许多已经为他们今后的选择埋下了种子。但在当下,这些学校的沪剧特色在时代的冲击下,面临着不少尴尬。例如来自安师实验中学的丁叶波对学校的青年艺术团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是该团的积极分子。可是这两年他再回到学校,发现沪剧特色渐渐淹没在了西洋音乐的氛围之中,艺术团的沪剧演出江河日下,说不定哪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说到这里,开朗活泼的少年,流露出了并不太符合其年龄的惆怅之情。
 
原作者: 枣树 来自: 上海戏剧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站长自定义)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