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佩玲丈夫的回忆
最近,我看了一本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电影往事”,其中“戏曲片”里有对数位沪剧工作者的口述实录,我摘录一些,供老戏迷们怀旧。孙逸民----向佩玲的丈夫,曾拜解洪元为师学艺,后任人民沪剧团人事行政。他回忆,《罗汉钱》舞台演出时,燕燕是从汪秀英剧团请来的汪筱英扮演,后拍电影时改为邢月莉,她那时刚学戏,个子比演艾艾的筱爱琴高一点,气质较好;原来戏里演小晚的顾智春由于唱得不太理想,也换了,曾经考虑过袁滨忠,试过镜头后,觉得不够好,也没选上,最后确定长江沪剧团的刘正道,他那时圆面孔,与筱爱琴配戏比较合适。
邵滨孙回忆:“小飞蛾最早是石筱英演过的,大家都知道。小飞蛾在戏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唱段,用‘反阴阳’曲调唱的‘回忆’,就是‘为了迪个罗汉钱,甜酸苦辣都知道’,这个唱段后来大家都以为是丁是娥的代表作,其实最初是由石筱英与琴师沈开文研究出来的,后来角色调换了,这段唱由丁是娥与朱介生进行了再加工。”
张清回忆:他原来所在的红旗沪剧团创作力量比较强,搞过不少新戏,罗汉钱便是之一,后来杨飞飞的勤艺沪剧团也演过这个戏,采用的就是红旗团的剧本,这两次演出时间都要早于民营公助的上海沪剧团,所以上海沪剧团不能说是第一个演罗汉钱的剧团,当然上海沪剧团的剧本搞得更好,毛主席也亲临观看。
《星星之火》当初开排时,是在北京,因缺个演双喜的演员,就打长途到上海,向佩玲就找了当时还在戏校未毕业的沈仁伟,二十岁也不到,送到了北京。向佩玲回忆,筱爱琴早期演的戏比较平,且有“看野眼”的缺点,通过《星星之火》的排练演出,克服了自己的弱点,在《星星之火》中的表演达到了顶峰。
张清说,《星星之火》里的角色众多,在沪剧里不多见,但是所有主配角个个都演得入木三分,包括反派东洋婆、拿摩温、黄色工会头目,包括演庄老四的顾力群与金小狗子。 邵滨孙回忆:“小飞蛾最早是石筱英演过的,大家都知道。小飞蛾在戏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唱段,用‘反阴阳’曲调唱的‘回忆’,就是‘为了迪个罗汉钱,甜酸苦辣都知道’,这个唱段后来大家都以为是丁是娥的代表作,其实最初是由石筱英与琴师沈开文研究出来的,后来角色调换了,这段唱由丁是娥与朱介生进行了再加工。”
张清回忆:他原来所在的红旗沪剧团创作力量比较强,搞过不少新戏,罗汉钱便是之一,后来杨飞飞的勤艺沪剧团也演过这个戏,采用的就是红旗团的剧本,这两次演出时间都要早于民营公助的上海沪剧团,所以上海沪剧团不能说是第一个演罗汉钱的剧团,当然上海沪剧团的剧本搞得更好,毛主席也亲临观看。
叶子 发表于 2009-12-3 20:28 http://www.chinahuj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噢,原来是迭能一回事啊~~~~~ 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了。 让人知道一些戏的幕后旧闻 真好~谢谢楼主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5-2-24 14:10 编辑
再摘录回忆:57年整风时,丁是娥、石筱英提了不少尖锐的意见,讲我们沪剧演员还不如大闸蟹,大闸蟹还打名牌,现在沪剧演员不讲头牌二牌的明星效应。这些话现在听了没什么,当时却成了严重的右派言论,已经上大字报点了名,眼看丁、石要打成右派了,是陈荣兰团长挺身保了下来,说,人民沪剧团一共只有三个女的主要演员,如果把三个中的两个立为右派,这剧团今后还怎么演戏?由于陈的保护,才使丁、石过关,没有被打成右派。整个人民沪剧团在反右时没有一个右派,这在当时上海文艺界是罕见的。 各位都是专家知道的好多啊 陈荣兰爱人材.这位新四军20军的文工团员.当年演过白毛女.到了人民沪剧团.外行刻苦成内行.鸡毛飞上天唱出了[他能够认错非常好...]她和全团一起攻出了芦荡火种.她通霄陪着抓创作.....这样的团长令人难忘啊 百年期昐,今日梦圆,共度欢乐好时光。 {:1_299:} 叶子 发表于 2009-12-4 20:04
再摘录回忆:57年整风时,丁是娥、石筱英提了不少尖锐的意见,讲我们沪剧演员还不如大闸蟹,大闸蟹还打名牌 ...
陈荣兰也冒了极大的风险 沪剧的往事,尘封的记忆。 叶子 发表于 2009-12-4 20:04
再摘录回忆:57年整风时,丁是娥、石筱英提了不少尖锐的意见,讲我们沪剧演员还不如大闸蟹,大闸蟹还打名牌 ...
听说毛泽东曾经批评金日成听不进反对意见!
结果呢,他在庐山会义上反对意见听得进哇?
这个就是人: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身! 陈荣兰值得人们的尊敬 叶子 发表于 2009-12-4 20:04
再摘录回忆:57年整风时,丁是娥、石筱英提了不少尖锐的意见,讲我们沪剧演员还不如大闸蟹,大闸蟹还打名牌 ...
多亏陈团长保住了两个最好的沪剧艺术家!反右反掉了多少人才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