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雨馨 发表于 2014-8-7 08:05:47

{:1_299:}{:1_299:}{:1_299:}谢谢袁老师~
{:1_299:}{:1_299:}{:1_299:}

龚山荣 发表于 2014-8-7 08:19:43

{:1_299:}{:1_299:}{:1_299:}谢谢老师的精彩文章叙述!{:1_299:}{:1_299:}{:1_299:}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09:24:01

郑雨馨 发表于 2014-8-7 08:05
谢谢袁老师~

不必客气,茶余饭后的闲话哦。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09:24:41

龚山荣 发表于 2014-8-7 08:19
谢谢老师的精彩文章叙述!

茶余饭后的闲话哦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09:26:55

mmm老顽童 发表于 2014-8-7 05:49
感谢袁老师的深情介绍

欢迎你老顽童。不足挂齿,茶余饭后的闲话哦。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09:29:04

约定人 发表于 2014-8-6 19:56
谢谢老师上传!好文章,赞!!

不足挂齿茶后饭余的闲话啊

huangjianhua 发表于 2014-8-7 11:11:24

       凡是历经时代变迁而仍能广泛流传下来的戏曲剧目,必有其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楼主此帖,开创了沪剧网“戏迷交流”一种全新的思路、一片全新的天地,“闲话”不闲,极有必要!
       今年以来看过《陆雅臣》几次了,我开始觉得,单是了解剧情和欣赏唱腔并不算看懂了这部戏。另一方面,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唱“隐隐天牌”?于是就找出“叹五更”唱词仔细去瞧,哦,原来筱文斌老前辈和王盘声老师真的是下过大功夫的!五段“叹”,居然用到“牌名”、“生肖名”、“鸟名”、“花名”和“虫名”五种名堂,又蕴含着不少历史典故,唱词也写得非常通俗生动!兴趣一来,又去找关于“姜太公娘子马大姐”和“朱买臣娘子崔氏女”的典故来看。原来雅臣这只“懒料坯”自己不求上进,反倒把家道败落的责任完全推给娘子。这个人物真是写活了、演活了!
       楼主的帖子,资料丰富详尽,大家太需要了!

hj02502 发表于 2014-8-7 11:41:19

{:1_287:}{:1_287:}{:1_287:}谢谢袁老师的精神粮食!{:1_287:}{:1_287:}{:1_287:}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12:07:46

本帖最后由 老袁 于 2014-8-7 12:08 编辑

huangjianhua 发表于 2014-8-7 11:11
凡是历经时代变迁而仍能广泛流传下来的戏曲剧目,必有其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楼主此帖, ...

说的很对,唱戏务必先知戏。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12:09:55

hj02502 发表于 2014-8-7 11:41
谢谢袁老师的精神粮食!

不客气,都是些茶余饭后聊天的闲话。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12:14:37

huangjianhua 发表于 2014-8-7 11:11
凡是历经时代变迁而仍能广泛流传下来的戏曲剧目,必有其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楼主此帖, ...

很赞赏你专研的劲头,唱戏本来就是一种学习、交流、传播文化的过程。

123scz 发表于 2014-8-7 12:55:37

袁老师:您的文笔真好,精彩!

lee1126 发表于 2014-8-7 14:53:17

attach://68558.jpg{: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huangjianhua 发表于 2014-8-7 18:00:44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12:14
很赞赏你专研的劲头,唱戏本来就是一种学习、交流、传播文化的过程。

说来惭愧,多年来由于上班早出晚归,无暇关心沪剧老戏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内涵。如今刚刚意识到这一点,何谈“钻研”。请您有意识地选一些沪剧传统骨子老戏“闲话”一下,满足我们这些“初级戏迷”的渴望,谢谢!

老袁 发表于 2014-8-7 18:21:14

123scz 发表于 2014-8-7 12:55
袁老师:您的文笔真好,精彩!

饭后茶余聊聊天呵。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闲话《刘志远敲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