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员应该博采众长多观摩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4-3-27 08:59 编辑昨晚在逸夫舞台观看了苏州滑稽剧团的《顾家姆妈》,深有两个感触,一是这出戏整体质量非常好,上海舞台少见,这我不多谈,因为不宜在沪剧网里讨论,二是在几乎客满的剧场里,年轻人不少,而这群年轻人中有相当比例是上海各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的。
这就激起我早就产生而今天要说的想法。我常去观看戏曲演出,发现并没有常说的剧场里都是白发人那么严重,京、昆、越、评弹都有不少青年观众,其中不乏是文艺圈里的,不管是领导组织的还是自己买票来的,都在专注的看、在鼓掌,昨晚看苏州滑稽坐在我旁边的几位青年,可能是北方人,不是很能听懂演员说的常州话、扬州话、苏州话,但自始至终都是在认真的看,我觉得很可贵。
艺术是相通的,走出自己的圈子,去看看别的剧种的唱念做打、说噱弹唱,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
老一辈艺术家回忆起以前学艺时,常去看电影、看话剧,去兄弟剧种偷艺,前几天电视里在介绍越剧张云霞年轻时因为被指身段不好,就停了高薪演出学了一年的昆曲。
我不知道沪剧院青年演员有否常去观摩其他剧种的演出,青年团成立三年,虽如茅院长说的已演过五台大戏,不少折子戏,但我的感觉是,三年来有成绩有进步,但进步和提高并不大,像红灯记、大雷雨还只是基本上停留在“描红”阶段,而且从整体质量来看,唱功水平表演水平与剧种特色的体现、流派运用等都是低于京越昆淮,是低于茅善玉徐俊那一批学馆毕业的同学。
同时我认为,评一出戏好不好,不能光看两个男女主角好不好、灵不灵,而要看整台演员的表现如何,花是蛮红的,衬托的绿叶却并不是那么的绿油油,这是影响到对这出戏的总体打分的。
像京剧里,有的配角只有二句四句唱词,也是中气十足,口齿清朗,该高音的听着不累,像上海越剧院的梁祝,两位男女主角固然功底要好,但是观众看到演银心四九的演员也是眼神表情浑身是戏,并不因为没有唱就在一旁发呆。
看过了同样是青年演员表演的京剧越剧昆曲,再回过头来看看沪剧青年演员,就可看出存在不小的差距,除了几位冒尖的,其他好多人是否还没有获得好好的有效的辅导培养和挖掘潜力?我想作为沪剧院的领导是否能检讨一下?
一台戏要满台演员都表现好,才算得上是一部有质量的好戏,要能使观众能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好戏。
建议沪剧院领导多组织多鼓励、及青年演员端正“我要学” 的态度走出去,多看看兄弟剧种的戏,博采众长、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个人见解,见仁见智,获许有助于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 {:1_299:}{:1_299:}{:1_299:}{:1_299:}赞同老师的说法!{:1_299:}{:1_299:}{:1_299:}{:1_299:}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传承的同时,博采众长!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赞同叶子老师的观点! 赞同您的观点!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说得好极了,评说句句到位,真是“外行看闹猛 内行看门道”!! {:1_299:}{:1_299:}{:1_299:}谢谢上传!赞!{:1_299:}{:1_299:}{:1_299:} 顶这篇有见地的好文章! 谢谢老师上传好文章!{: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作为一个沪剧演员,是要全面发展。 言之有理。沪剧要加油啊。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谢谢讲得好 茅院长您看到吗?听到吗? {:1_299:}{:1_299:}{:1_299:}{:1_287:}{:1_287:}{:1_287:}说得好,青年团有进步,但基本上还在描红,唱功也欠缺一些。光排老戏也不够,要排一点新的年轻人的戏,锻炼创新能力。描红一辈子就完蛋了! 一台戏好不好,要看整台演员的表现好不好。非常赞同这个观点。青年演员还处于学习积累的时期,博采各剧种之长,一定会大有裨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