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谈谈乐队三大件配合体会和当今沙龙
沪剧三大件配合也是一门艺术.有的主胡技巧很好对曲谱很熟就是个人主义想快就快.想慢就慢.不顾洋琴琵琶就造成乐队不齐.乐队琴师不一定要技巧很高这要相互默契出耒音整齐就可以了。实际上现在办沙龙很难.要想请所谓有名琴师实在太贵了.私人老板实在吃不消过去三十元琴师.现在像抄股票一样上去.七十有的要八十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现实.实际上他们的水平和拿四五十元相差有限.这些高价的乐队费只有例如文化馆之类拿公款还可以.所以现在一些小沙龙乐队琴师只有主胡洋琴.板自己敲为了省一些钱因为实在太热爱沪剧.这是热爱沪剧者不是依靠这里赚钱。这是我个人看有不对地方请指教 付老师说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沪剧乐队三大件的配合默契,说得很中肯,有道理,我也是乐队成员,深感主胡的领头羊作用相当有讲究,主胡水平不光要看演奏技巧,更主要是他能“带”得动其他乐队成员(主要是扬琴、琵琶),他不能想快就快,想慢就慢,要在变速之前有一个“豁翎子”,让下手介生感觉得到。如下手介生“冲”了,要“忍”得牢。必要时可以轻声地说一下,或特别拉重音一下,让他们跟自己的节奏走。所以主胡对唱段一定要熟悉熟悉再熟悉。千万不能自己心里没数,还要别人跟自己。扬琴琵琶属弹拨乐器,节奏感较强,也容易“冲”,所以“忍”劲一定要足。三大件配合是否默契,不是一、二次就能做到的,要“磨合”一段时间。
第二个问题,现在乐队费贵的问题,要两方面看。的确,现在好的琴师报酬是上涨了,据我了解,主胡达到100元,扬琴琵琶80元,这是由专业琴师或相对较高水平琴师的报酬,但并不普遍。大部分琴师的报酬是50-60元,有的还少。相对几年前20、30元来比,翻了一番。但仔细想想,这几年物价涨了,一斤蔬菜5、6元,生活成本高了许多,琴师购买乐器、琴弦价格都上去了,水涨船不高吗?琴师伴奏一场沙龙,3、4个小时,还有路上时间(来回一、二个小时),很辛苦,拿50元报酬算高吗?按业内的话来说,还比不上“钟点工”。当然,热爱沪剧,以玩为主,不能计较报酬。但义务伴奏恐怕也不行,沙龙的收费涨几元也理所当然。
乐队开销大了,去沙龙唱和听的费用肯定也会水涨船高。 高见!{:1_284:} 楼主讲得有道理,三大件能否默契配合,直接决定了一支乐队伴奏水平的高低! 本帖最后由 觀眾朋友 于 2012-11-21 10:19 编辑
依我之见,沪剧伴奏乐队中的“主扬琵”,充其量只不过是如同京戏中的“三大件”一般。京剧中的京胡,虽然是领头羊,但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京胡是主胡一说,京胡就是京胡。再看其他地方戏,板胡也好,专用二胡也罢,好象大多都没“主胡”之说。再说民乐,也不存在“主胡”之说的吧。
窃以为就是这“主”字作怪,产生一些问题,就不足为奇了。有人一坐上这个位置,虽艺术水平不怎么样,但就觉得自己不可一世,摆架子甩派头的有之,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好象离开了他,天要塌下来一般,稍不如意,则扬长而去。忘记了“托腔保调”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所以,在我们业余沪剧圈子里,去掉“主胡”之说很有必要,以“第一丝弦”呼之为妙。哈哈 回复 觀眾朋友 的帖子
老兄说得没错,主胡让他走吧,反正有我二胡在呢。呵呵 现在新法了.戏剧中可不用主胡.这是首创.可以民乐大联奏了.向你们学习.致敬. 申胡作为主胡是历史的沿革,从田三歌时期一把琴一块扳,发展到现在的乐队规摸,由于沪剧音乐韵味的特殊性,就是沪剧院的大乐队也少不了申胡作为领头介生呀!
{:1_299:}{:1_299:}{:1_299:} 去除主胡?改成二胡?这似乎是开国际玩笑。戏曲都有主胡,它是领袖,是主角,如果不突出主胡,来个人人当家作主,必定是杂乱无章,唱的人必然被搞得昏头昏脑。虽然其他剧种不叫主胡,但是它们都是特色胡琴,京剧叫京胡,豫剧叫板胡,越剧叫越胡,但它们还是主胡啊!主旋律是它来拉的,它的声音比其它乐器接近人声,唱腔是它托的,缺了它,其他乐器都无法胜任。不在乎主胡这个"主"字,关键是操琴的人水平,还有人品。 回6楼
谈谈我对主胡两个字的认识;沪剧在最早滩簧时期就用一把胡琴一块板来伴奏的,它肯定是能作主的胡琴,到后来乐队发展了人多了,胡琴也多了;有申胡,反二胡(付胡),中胡,大胡,特大胡,胡琴一多必然要有一把胡琴来领奏,因为申胡音色明亮,音响,就由申胡来担任领奏,所以就称呼申胡为主要胡琴——主胡。在专业剧团也有称他为正(镇)场介生的。 个人之见,不要称之为“主胡”,是为了避免乐队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而决非以二胡取而代之嘛!
西洋歌剧中似乎也没有“主X”之说的嘛,几十人的管弦大乐队谁主谁副啊?我看难以分得清的,歌剧还不是照不误的啊!
为什么到我们沪剧这个地方剧种里,非要以“主”以“副”地分?我看这,至少是不太科学的。难道不是吗? 过去,田山歌也好,幕表戏也罢,大概都是“随腔伴奏”,需要一把胡琴“领奏”的吧?而现在不同了,无论沪剧院和其他专业团队还是一般业余玩玩,都是照谱演、奏的,除了戏曲沙龙中的朋友们一时兴起,临时玩玩之外,我看,现在已经很少有现场随腔伴奏了。由此看来,如果有曲谱的,无论唱口还是操琴的,都应该一律忠于曲谱,无论这个曲谱与原著是否完全一样,这样比较统一,也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个“统一”,或许就不会出现楼主所述“个人主义”的情况了。 既想请名气大的琴师,又怕费用太贵,这确实是一对矛盾。主办方请名琴师也是想借名琴师的名气扩大点沙龙的影响,增加点人气。但名琴师的出场费肯定是不一样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确实蛮伤脑筋的。实际上,没名气的琴师中水平还可以的也大有人在,请他们拉琴也不是不可以。 主胡在沪剧伴奏中的位置不用再说.在整体伴奏音量上主胡占的比重我认为太突出.在伴奏效果上并非是好.象专业交响.民族乐队都有第一小提琴.二胡.但在表演中除独奏均与整个乐队成一体.体现了整体效果.我想沪剧伴奏也能如此<主胡音量略高一成>并非不好.独奏过门稍突出的.伴奏主要是音色好.音调得准.把位准.节奏对这几个要点把握住定是一个水平高的伴奏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