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卿 发表于 2011-4-28 20:08:40

看了李老师的精彩报道,心里痒痒的,好像有机会也到现场观看新编《董梅卿》!

feng-ye 发表于 2011-4-28 21:01:08

{: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1_299:}

吴淞烟雨 发表于 2011-4-28 22:45:14

振民老师:在逸夫和您擦肩而过,昨晚我也去看《董梅卿》了,但座位比较靠后。咱近视眼看台上演出,就有点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谢谢您的剧评!

叶子 发表于 2011-4-28 22:58:42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1-4-28 23:01 编辑

楼主很客观的给予了《董》剧极大的赞誉,的确沪剧院是花了大力气,让十年前的佳作重又焕发新貌。然而,毕竟已十年有余,茅善玉也年已半百,岁月的痕迹岂能逃过细心的戏迷观众?今非昔比,已不再是十年前的小茅了,如今演繁漪绰绰有余,而演蹦蹦跳跳少女状的董梅卿是让看的人都有点累的感觉了,装嫩的累,看的人也累,年纪难饶人。
我很赞成“滩簧西乡调”在他一篇帖子里的一句话:“当然,还是有所期待,那就是想看到吉燕萍唱演全场!”......

子墨 发表于 2011-4-28 23:26:24

本帖最后由 子墨 于 2011-4-28 23:43 编辑

西乡调先生说得很含蓄。我就来直白一点的:五十岁的人在舞台上演绎一个少女(形态,动作,语言),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若不顾剧情人物的需要出发,扮嫩,故做少女状,那么,演出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认为茅善玉已经不适合演弱冠之年的小姐董梅卿了。
今天是董梅卿上演的最后一天,沪剧名家孙徐春携夫人,沪剧舞台上的鸳鸯杨音,王惠莉以及沪剧新秀程文俊等也一起观看了演出。

xiangsheng1947 发表于 2011-4-29 11:09:09

{:1_299:}{:1_299:}{:1_299:}谢谢李老师详情介绍,虽然因回老家失去了看新版《董梅卿》的机会,十年前的《董梅卿》印象在脑海里还相当深刻。期待着有下一次哦!{:1_299:}{:1_299:}{:1_299:}

lujunwen 发表于 2011-4-29 12:53:15

{:1_299:}{:1_287:}{:1_299:}{:1_287:}{:1_299:}{:1_287:}

阿耕 发表于 2011-4-29 13:02:34

{:1_299:}{:1_299:}{:1_299:}

沪音 发表于 2011-4-29 17:30:20

本帖最后由 沪音 于 2011-4-29 17:37 编辑

服装,布景,道具,灯光,音响一流,确实是一出不错的沪语歌剧。沪剧院改名为“沪剧完”。

沪音 发表于 2011-4-29 21:07:15

回复 吴淞烟雨 的帖子

咱近视眼看台上演出,就有点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呵呵,我也有同感,大概我们太老了,啥是沪剧都忘了。

叶子 发表于 2011-4-30 18:14:43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1-4-30 21:18 编辑

沪音 发表于 2011-4-29 21: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吴淞烟雨 的帖子

咱近视眼看台上演出,就有点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
呵呵,我也有同感,大概我们太老了,啥是沪剧都忘了。
........
沪音爷叔,您好,您能够走得动、不会打磕充、兴冲冲跑到剧场里去看夜戏,并且还有良好的听觉能评判演唱的质量,这充分说明了您并没有“太老”,一点也不老。
我与您在年龄上可能有一定的距离,我有一个想法,不知您能否听得进,即:传统和创新是动态的,50年前的创新就是今天的传统,同样,今天的创新也会成为50年后的传统——这里暂且先撇开茅腔茅调不讨论——同时,我认为之所以观众会有不同的评价,这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各人审美情趣的差异。
我的观点不一定要您接受,可供您参考。

沪剧新迷 发表于 2011-4-30 19:40:48

{:1_299:}{:1_299:}{:1_299:}

yaojinlong 发表于 2011-5-1 12:46:41

谢谢李老师的精彩报道!
{:1_287:}{:1_299:}{:1_299:}{:1_299:}

雀鸣轩 发表于 2011-5-1 19:56:42

陈薪伊导演说,仿佛演的不是吴侬软语的沪剧,而是一出歌剧。

沪音 发表于 2011-5-1 20:03:44

回复 雀鸣轩 的帖子

是这样啊?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观看再度创作新编沪剧《董梅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