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楼的例子,其实已经说明了这张图表的互相关系.
但是,对初入门的朋友,难免还是会有"深奥"之感.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看帖体会,略补充几句(仍然以这个唱段为例):
1."挥头"(56.|32.起给演员"出口"开唱时"定音"的作用) “你说我不肯原谅你”,(中板"短过门",跟据演员唱的速度伴奏),下接"念板头"(无伴奏的"清唱").到“自从我被你母親赶出门”的"赶"字乐队开始"托"(主胡"进去"了其他乐器随即跟上),接甩腔“为啥此地一趟未曾来”("送腔"句与"甩腔'句之间有没有"小过门",要根据演员对"板眼"的安排而定,尤其是"随腔伴奏"时代,往往同一演员日夜场的安排会有区别).
2.“今天我望穿秋水盼你到”("长过门",沈开文先生设计成"高把位",较慢速度,突出刘若兰的哀怨和无奈,1981年诸惠琴的演唱版更提高了乐队的"技术含量").唱到“人家说天上秋云薄”这送腔与“你比秋云薄几倍”落腔句时,"托"法同上段.
3.衔接过门进行中速度略加快(还是跟主胡"走")再唱第三段中板(起"短过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