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新媒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站长自定义模块】,定时推送前沿、专业、深度的商业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吧老迷 +好友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回忆我看过的样板戏、现代京剧和故事

热度 29已有 1104 次阅读2015-3-25 23:31


回忆我看过的样板戏、现代京剧和故事

  

      今年3月是上海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庆,324日晚上中央电视台11频道直播了由上海京剧院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的经典剧目---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当晚很不巧正轮到我上晚班,无法去剧场观看演出。晚班回家后已是十点半多,马上打开电视机回放欣赏了全剧。观看结束已是深夜一点多了,但是心情难以平静,思绪将我引入四十年前的旧景,往事历历仿佛就在眼前。第二天是我休息,通过回忆整理了以下的文字。

      七十年代中期,上海戏剧舞台的演出还比较少,所以一旦有演出,戏票也是相当紧张。我的父母和亲戚没有一个在文艺界工作的,我看戏是通过一位在工厂负责买戏票、电影票的邻居给我的,还有去剧场门口等退票。

      记得1975年我在闵行一家厂办技校读书,听说上海京剧团在闵行剧院慰问“工农兵”上演《智取威虎山》。我看过电视屏幕拍摄的黑白版电影《智取威虎山》,也看过多遍彩色版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就是没有进剧场看过现场的演出。喜从天降,上海京剧团居然将《智取威虎山》演到闵行来了,顿时吊起了我的“胃口”,萌发了到闵行剧院等退票的念头。那时全国正在搞“全面整顿”,教育战线也不例外,学校抓教学质量比较严格,晚上还开设了自修课。这一天晚上的自修课,我硬着头皮向班长请了假。为省5分车钱我走了长途汽车二站路,兴冲冲地赶到闵行剧院。剧场门口许多手持戏票的“贫下中农”用本地方言相互打着招呼,一脸喜气洋洋像过年一样开心,昂首挺胸很“神抖抖”地迈入剧场,实实在在地当了回主人。而我手里拿着毛票(记得当时的戏票好像都在1元以内)在人群中钻来走去,边大声吆喝“票子有多伐”边寻找着“目标”。可是直到开场也未见多余的戏票,只能怏怏不乐地走回技校。这天晚上有一位家住闵行的同学去看了《智取威虎山》,第二天他向班里的同学介绍了演出是如何如何的精彩,说真人表演比电影好看多了,他还说:“有位演员老是咽口水,喉咙好像有毛病。”(近来通过网上查资料我推测这位演员可能是演过杨子荣B角的张学津。据说落难时有人专打他的喉咙,不知真假。)经同学的这么一说,更激发了我去剧场观看《智取威虎山》的愿望和热情,看看杨子荣是怎样“打虎上山”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听听参谋长是如何将“好一派北国风光”的高音唱上去的,看看副官长是怎样腾空跃起双脚插入座山雕的太师椅的……

       好像是1976年的春夏之交,上海京剧团在北京影剧院(美琪大戏院)演出《智取威虎山》。当时我仍在闵行住宿读书,一个星期只能回市区家里一次(不过那时我们就有双休日了,周六中午乘厂车回市区,周一上午乘厂车回闵行),我准备利用休息天的晚上再次去等退票。我弟弟知道后叫来了他的同学陪我一起去等退票,还讲:三个人的机会总比你一个人多。如果退到一张,阿哥侬先进去看。可能是当时舞台剧演出少,其他的文化娱乐活动几乎为零,所以一旦手里有多余的戏票也会喊上亲朋好友一起观看。而且那时绝大多数的人似乎对金钱看的还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当时如果以高价出售戏票被抓麻烦就大了,轻则票子没收,重则关到联防队叫单位领导来保人,你就是想多花点钱退一张票子也是很难的,结果我们仨人连续去了二个晚上还是没有等到退票。现如今再红火的演出,只要你肯花“银子”“出血”,不愁进不了剧场。有时想想真有点搞不明白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再后来样板戏被禁演了,心中留下一点遗憾这辈子再也看不到《智取威虎山》的现场演出了。

     真没想到,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样板戏也解禁了。从上海京剧院复排公演《智取威虎山》后的几年里,我陆陆续续看了九遍《智取威虎山》。章晓申版:年龄上显弱势,略显胖了点,每次看他演杨子荣很累的,毕竟章晓申年长何澍、李军、范永亮十多岁,很不容易!这段时间章晓申演了不少传统戏和现代戏。但样板戏为塑造英雄人物而设计的高腔高调确实让一些上了点年龄的演员出了一道难题;何澍版:年龄正当、扮相英俊、嗓音洪亮、文武兼备、比较适应演现代戏,我个人认为是当时上京演杨子荣的首席;李军版:唱、演、舞、打都比较好,就是当年身材和脸都比较廋,俊秀而不够威武;范永亮版:印象不深,但他在现代戏《映山红》中扮演的钱家辉让人过目不忘,将一个区委书记演变为叛徒的心路演得淋漓尽致。

        其中章晓申版的看的多一点。记得有一次,我女儿的小学组织学生到南市影剧院看《智取威虎山》,我把女儿送进剧场后看到老师手里有多余的票子,我问老师讨了一张票子也跟在小学生队伍的后面进剧场了。那天是章晓申演杨子荣,没有乐队用录音带伴奏,小学生也听不懂京剧,尽管剧场里闹哄哄的,我还是全神贯注地看到结束。

       我还在天蟾舞台看过娃娃版《智取威虎山》,好像是九十年代的后期,孙毓敏老师带着北京戏曲学校一班只有十几岁的学生演出全本《智取威虎山》,陆地园和马超博分演前后杨子荣(谁前谁后记不清了),穆宇演参谋长。一群满脸稚气、率真可爱的孩子在舞台上模仿着成人演员的一招一式,特别是穆宇胖乎乎的圆脸上充满着老成和严肃,让人忍俊不禁,二位扮演杨子荣的陆地园和马超博人小鬼大,嗓音和扮相很受观众喜爱,谢幕时欲罢不能。我记得最后是孙毓敏校长登台演唱了一段讲了一番话才结束的。原以为这几位主演的小演员会在京剧舞台上继续走红,可谁知毕业后陆地园被分配到云南省京剧院,不久患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实乃是天妒英才,让人感到命运的不济和无奈;马超博被分配到福建省京剧院,好像也未见在青京赛上获奖,有关他近况的信息网上很少,只有百度百科四小须生略有介绍,倒仓后改唱小生了,一路走来十分坎坷艰辛;穆宇也遇到了倒仓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未见登台演出,经历了一番人生的历练,现为北京京剧团演员,拜张学津为师学马派,曾参加CCTV第七届青京赛决赛获老生组金奖,他是这三位孩子中最幸运的。

       与章晓申、何澍、李军、范永亮四位主演杨子荣配戏的演员有很多(凭看过的记忆):

      参谋长的扮演者有周卓然:扮相英俊,曾在样板戏《海港》中饰演韩小强。我看的那场有现场录像,后来出了一张光盘我也买了一张。周卓然在唱“誓把反动派一扫光”这一段的“党中央指引着前进方向”时嗓子就破了,尽管在后面几段演唱时有好几处高音都被他巧妙地掩饰过去,观众仍给予了掌声,但实在是勉为其难了。遗憾的是光盘录制就是这场现场直播,所有的瑕疵也被保留下来了;许锦根:看他演参谋长的次数多一点,虽然名气不大,但中规中矩地演好了参谋长这一角色,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李勇奇的扮演者有尚长荣:年龄偏大了点,和李母站在一起时不般配。还有在最后一场武戏开打时,其中有李勇奇单手将一名匪金刚拎起来转一圈往腰上一夹再扔在地上的武戏不见了。其他版的就有,可能也是年龄的关系吧;马凤良:看他演李勇奇的次数多一点,印象和许锦根差不多。现在退休了,有时来京剧院找几位棋友下围棋,上海电视台戏剧频道“非常有戏”栏目有专题片介绍;安平:演李勇奇印象不深。前些年春节在天蟾舞台看他反串孙尚香,笑声不断很喜庆的。电视里看过他和陈少云合演的《成败萧何》很感人,演此剧多次获大奖;唐元才:演李勇奇印象不深。京歌《大中国》就是他演唱的。嗓音宏亮,鼻腔的共鸣声很浓厚;

       常宝的扮演者有方小亚:在唱“恨不能生翅膀持猎枪飞上山岗杀尽豺狼”时降调了,听起来不舒服,可能也是年龄的关系吧,高音上不去了。武戏很不错,最后一场开打时的动作都基本到位了;张啸竹:文革时曾演过常宝的B角,文革后虽然只看过她一次演出留下不错的印象,底子好演常宝很得心应手,现在退休了吧?很少看到她的演出;刘佳:从网上看到才了解原来是昆曲名丑刘异龙的女儿,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常宝;孙贺先:看她演常宝的次数多一点,唱念做打都不错;

      李母的扮演者有王梦云:唯一一位原剧组的演员,尽管复排演出时已五十多岁了嗓音还是那么好,在《智取威虎山》一剧中李母的唱段不多,而《红灯记》演李奶奶特别是“闹工潮”一段很好的发挥了她高亢激昂、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胡璇:看过她演出不少的传统戏和现代戏,现已人到中年是目前上京的当家老旦,已形成个人的表演风格;

      常猎户的扮演者有金锡华:看他演常猎户的次数多一点,是一位很不错的丑角老演员,表演风格和原扮演常猎户的张佑福很相似;张承斌、庄顺海:这二位演员的表演印象不深,看过张承斌演出的武丑戏;

       座山雕的扮演者有张达发:一位戏路很广很有性格的花脸演员,不管是演座山雕、胡传魁,还是包公、郭槐都很有戏,业余时间也很充实,为戏迷办票房、演独角戏、唱沪剧、唱淮剧。上海电视台戏剧频道“非常有戏”栏目曾介绍张达发和他妻子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了解到这位看上去豪爽粗狂汉子内心的细腻;任广平、王世杰:这二位演员的表演印象不深,近年来任广平登台很多,看过他演出的不少剧目。对王世杰的了解是空白,大概也是上了点年纪的演员吧;

       栾平的扮演者有肖润年:看他演栾平的次数多一点,出身梨园世家,表演功底很深,我个人认为是继孙正阳后演栾平的NO.1。他虽大多数演的都是配角但很敬业也有亮点。印象较深的有《曹操与杨修》中的兵勇“招贤者”,数次出场敲锣“招贤纳士”念白时的音高、情感都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贞观盛世》中扮演大唐皇帝李世民贴身太监,最后在诵读皇帝诏曰时,抑扬顿挫、吐字清晰、一百多字的台词一气呵成,可见其不凡的表演功力;徐孟珂、严庆谷:对这二位演员在本剧中的表演印象不深,看过徐孟珂在《贞观盛世》中扮演的裁判官,其从头至尾的“矮子功”表演,加上些调侃的现代流行词语渲染戏剧氛围,给人印象较深。这也是导演陈薪伊的一大“特色”,由她执导的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陈喜”偶尔来几句“山东话”,林媛媛家的佣人讲的是“勒你妈妈乖哈人妞”的苏北话,呵呵,够时尚的。

       这些演员中有的已退休安享晚年了(或者还在为培养青年演员发挥余热做好传帮带),有的去戏校教戏育材了,有的调离上京了,有的已很少登台演出了,也有的继续在舞台上为弘扬国粹而倾尽全力。虽然有很多网友认为现在的演出难超越当年,我也深有同感。但是这些演员为传承样板戏,让后人了解我们的国粹中还曾经有过这样一批经典的作品所作出的贡献是令人尊敬的!

       回忆“文革”期间我看过的样板戏和现代京剧:《红灯记》好像是续正刚演李玉和,网上介绍他的具体资料不多,只说后来去上海戏校教书去了;《海港》蔡瑶铣演方海珍;《龙江颂》李炳淑演江水英:《杜鹃山》A角马博敏、我看的是B角王健英演柯湘;《奇袭白虎团》上海戏曲学校演出的,荣大均演严伟才,在我印象中好像有三、四位演员每天轮流演出的;《磐石湾》只看过“刀鞘对证”和“教育海根”二场戏,李永德演陆长海,演“水鬼08”的演员是否是孙正阳已经没印象了;《津江渡》的演员好像有史洁华、陆玲娣、张承斌;还有在当年的“文化革命广场”听过多次交响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记得《沙家浜》有上京演员王惠君演唱“斥敌”,郭建光和阿庆嫂的演唱者记不得了,我听过的《智取威虎山》都是由歌唱演员演唱的,张世明、许幼黎、蔡炳才、钱大驹、钱曼华)、弦乐钢琴五重奏《海港》,我印象里演员不是样板戏《海港》中的原班人马,演员的姓名记不清了,基本上坐在很边上的位子和后排水泥阶梯看台上,演员的表情是根本看不请的,所以只能听听了。《沙家浜》是样板戏解禁了看的,好像是徐建忠演郭建光。沈琦琅演阿庆嫂、胡璇演沙奶奶 。”文革“后还再次看过《红灯记》,章晓申扮演李玉和,胡璇扮演李奶奶,李铁梅的扮演者记不得了。

       “文革”后和近期看过的现代京剧:《刑场上的婚礼》、《铁流东进》、《苗岭风雷》、《黑水英魂》、《蝶恋花》、《生死界》、《映山红》。

      看这些演出我基本上都买了戏单和说明书,闲着时经常拿出来看看回忆一下(包括传统京剧和新编历史京剧、话剧、沪剧、评弹、音乐会,舞剧。我还在共舞台看过沪剧《红灯记》、舞剧《磐石湾》,在上海艺术剧场看过话剧《杜鹃山》,就是对越剧无缘,只在瑞金剧场看过《龙江颂》和上海艺术剧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演出《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二出戏。)由于家里二次动迁,各类戏剧的说明书都遗失了,如果还在我可以再补充得更详细些,包括演出的地点、日期,各个角色的扮演者。

      样板戏和现代京剧对我一生的成长影响很大,这也是正能量!

   (对各位演员的评论只是个人观点,希望得到资深戏迷朋友的赐教。)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