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仍须诸君多振作 [打印本页]

作者: 子归    时间: 2020-5-22 18:13
标题: 仍须诸君多振作
仍须诸君多振作

——再谈沪剧的改革和对上海戏曲界的贡献

子归

    最近再看一九九四年出版的《重新走向辉煌——越剧改革五十周年论文集》,不禁想起九年前为纪念上海沪剧社成立七十周年也忙碌过一阵,后来也写过一文比较了沪剧改革之早与越剧改革后来居上的因果关系,十分感慨。
    现在想想上海沪剧社诞生八十周年的纪念日也快到了,沪剧界一些热心之士也要有一些动作来告祭一下先师。因此想再炒一下冷饭,把我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再说一说,期望热血者再热一次,多少做出一点东西留给后人,上对得起先辈,下对得起学生,也可告慰对沪剧绝望的故人。
我要炒的冷饭之一:
沪剧的改革在1930年3月16日,为改良申曲,上海市申曲歌剧公会筹备会成立。又演出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的时装戏,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之死》、《空谷兰》等,这些剧目的演出,为剧种的艺术特点形成打下了基础。而在1938年,著名沪剧艺人施春轩为首的上海施家剧团以幕表形式改编演出沪剧《雷雨》,则是沪剧最早演出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大戏。这些比越剧舞台上演出时装戏都要早了好几年。
到1934年11月28日,上海申曲歌剧研究会正式成立。而在当时的沪剧舞台上已有了软片布景等装置,比早期越剧舞台上的“一桌两椅”也要领先了好几年。越剧到1940年12月30日才使用硬片布景,打出“戏情话剧化,布景电影化”的广告,这与1941年上海沪剧社的改革仅相差十天,而实际舞台改革的进步是相差了一段时间的。
到1941年1月9日,上海沪剧社在皇后剧院演出由戈戈根据美国同名电影《魂断蓝桥》改编的沪剧,申曲自此开始改称“沪剧”,当时演出强调十个“化”,即:导演电影化、剧本话剧化、表情艺术化、唱词申曲化、布景立体化、灯光科学化、服装时代化、道具美术化、化装舞台化、配音写实化。从想法上来判断,当时由王雅琴为首的上海沪剧社同人是有创新意识的,也对沪剧走向现代化进行了划时代的改革。
而越剧皇后姚水娟在1938年时聘请樊篱编剧,开创了女子绍兴文戏自设专职编导之先河。演出新戏《花木兰代父从军》,正式打出“越剧”牌子,在灯光、布景方面也有新的突破。英文《大陆报》为此发表评论。这是外文报纸首次介绍中国地方戏曲。1941年6月11日,姚水娟在卡德戏院演出时装戏《啼笑因缘》,这是越剧首演时装戏。正因姚水娟等也有此改革,由此引出了后来所谓越剧改良与改革的分期争议。
1942年也是袁雪芬的改革年,这年的10月起,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古庙冤魂》,开始越剧改革。合作者有演员张桂莲、王银凤、张桂凤、陆锦花、梅月楼、沈月凤等,首次成立的“剧务部”中的编导、舞美人员有于吟、韩义、蓝明、白涛等,后又增加了南薇、吕仲、徐进等。此剧幕外戏尚用幕表,幕内戏则全部用完整的剧本。这是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后来说率先在中国戏曲中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艺术机制。
这样可以看出越剧的“戏情话剧化,布景电影化” 和沪剧的十个“化”,即:导演电影化、剧本话剧化、表情艺术化、唱词申曲化、布景立体化、灯光科学化、服装时代化、道具美术化、化装舞台化、配音写实化相比较,还是有不少差别,沪剧的“建立了编、导、演、音、美的艺术机制”肯定比越剧1942年改革要早一年十个月。
再看沪剧对上海戏曲界的贡献。由于沪剧在早期的本滩、申曲时期就介入时装戏潮流,又以本地方言影响了新剧、文明戏乃后来的滑稽戏,又较早和话剧结合,以上海特色的西装旗袍戏反映当代生活,不少剧目都充实、拓展了上海戏曲界的演出范围,也丰富了本剧种的艺术表现手法。
1949年后,沪剧更率先以现代戏为主表现当代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八个样板戏中选用两个沪剧剧目,表示了沪剧在现代戏方面的艺术实力和魅力。
这些都是沪剧界前辈在改革中使沪剧成长的巨大贡献。
    在纪念上海沪剧社诞生八十周年时,我还要炒的冷饭之二:
    曾经想把一些沪剧老前辈的文献编一套《沪剧文献大观丛书》,收集各家所藏,分成《沪剧史料大观》、《沪剧戏单大观》、《沪剧唱词大观》、《沪剧剧照大观》、《沪剧曲谱大观》、《沪剧剧本大观》、《沪剧音像大观》、《沪剧人物大观》,不求全,只求有一个规模,这是给由本滩、申曲、沪剧前辈树碑奠定的史料基石。
同时,还想编印沪剧著名艺术家纪念专集,以表示对他们的特别纪念。
如:《丁少兰专集》(1885~1939)、《王筱新专集》(1901~1964)、《施春轩专集》(1901~1971)、《筱文滨专集》(1904~1986)、《丁婉娥专集》(1905~1986)、《王雅琴专集》(1917~2003)、《袁滨忠专集》(1932~1967)、《筱爱琴专集》(1928~1968)、《顾月珍专集》(1921~1970)、《凌爱珍专集》(1911~1983)、《丁是娥专集》(1923~1988)、《石筱英专集》(1918~1989)、《解洪元专集》(1915~1990)、《汪秀英专集》(1922~1997)、《赵春芳专集》(1915~2005)、《邵滨孙专集》(1919~2007)、《杨飞飞专集》(1923~2012)、《小筱月珍专集》(1920~2017)、《王盘声专集》(1923~2016)等。
    现在我们编印的条件比过去好很多,只是要聚集相关资源,让一群志愿者来踏实做一些实事,前十年靠一群志愿者办起了中国沪剧网,现在再努力一下,我想还是有可能做点实事的。期待着2021年1月9日前,能推出几个大观和专集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沪剧日。


作者: 雁声    时间: 2020-7-29 11:44
子归老师的想法很好。我觉得子归老师说到的工程量可能有点大,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出一本《王雅琴专集》,陶一铭先生可以做召集人,我等可以做志愿者,协助排版校稿之类。出完一册,再商量出下一册的内容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21-4-20 09:27
殷切期盼好消息!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