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在悉尼南区某护理院》探访许帼华老师小记 作者石红 [打印本页]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9-1-15 20:04
标题: 《在悉尼南区某护理院》探访许帼华老师小记 作者石红
本帖最后由 华雨文 于 2019-1-29 09:48 编辑

《在悉尼南区某护理院》   
                        -----探访许帼华老师小记
     喜爱沪剧的老观众,对《阿必大》、《星星之火》、《杨三姐告状》、《芦荡火种》、《日出》这些优秀的沪剧剧目,不会陌生。一提起这些戏,阿必大、小珍子、杨三姐、卫生员和小东西这些戏剧形象,都会鲜活地跳到你面前,引发你强烈的思维冲击。这些人物,都是由著名沪剧演员许帼华老师塑造的。她演唱的《绣荷包》脍炙人口、堪称经典 ,久唱不衰, 至今无人超越。
    我考进上海人民沪剧团时,许帼华已经是卓有成就的成熟演员了。她虽没有教过我们,我们习惯地将先于我们入行的演员称作老师。
    我和许老师同团工作的时间虽不长(沪剧团曾有三个团),在同一剧中出角色的情况也不多(例如《日出》),但她对塑造角色的认真、钻研,对唱腔、表演的勤奋、刻苦,对我影响很深,在同事中素有好评。正因为如此,她得到丁是娥老师赏识,收为“关门弟子”。
    许老师退休不久,就移民到澳大利亚生活。在悉尼,她深居简出,与外界少有联络。前两次我来悉尼探亲时,就想去看她,在电话中不愿告知住处,无法前去探访。2014年我又来悉尼,总算约她在一人军人俱乐部见了面。那天还约了她的“粉丝”宓孟君女士夫妇,我们一起聊天、吃自助餐。当时她身体不错,胃口也很好。那天我们聊得痛快,吃得开心。她还特意带了一套《许帼华沪剧作品》DVD专辑送给我。分手前,我们合影留念。
    这次 1月11日下午,我们联系了许老师的二公子朱敏,请了司机,驱车30多公里,到悉尼南部的某护理院去看望她。这儿的护理院不象国内,它没有门卫,没有警卫室,朱敏凭家属的密码,先后打开两扇电子门,通过走道,到了前台。值班的亚裔女士听朱敏说我是许帼华一起演戏的同事,从上海来看望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护理院安静、祥和,窗明壁亮,环境整洁。空气中没有丝毫不雅的气味。走廊墙上,整齐地张贴着圣诞节院方为老人们拍摄的彩色照片。走廊两边是一间间起居室和公共活动室。许老师住的是一间多边形房间,有4张床位。当时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内务,我们在走道的一架轮椅上,见到了许帼华老师。我向她送上一束鲜花,标签上题写“敬爱的帼华老师:难忘当年演艺情,愿您身体早康复!上海沪剧院 石红”。我注意到,她望望鲜花,又看看我,咀唇动了动,却没有发出声音,脸上一直挂着淡淡的微笑。
    朱敏对妈妈说:“石红老师来看你了。认识吗?石红,和你一起演过戏,石老师,记得吗?”我接上去:“许老师,我是石红啊,我们一起演过戏,演<日出>,马莉莉演陈白露,你演小东西,我演李太太。”我边说,边打开手机,迅速翻出2014年和她在悉尼的合影照,送到她面前。她凝视照片,再看看我,喃喃细语,有了反应。“石红……石……红,记得,……记得!”声音很轻,但在场的三个人,都清晰地听清她说的每一个字!----我的泪,沿着面颊流了下来。
    朱敏告诉我,许老师1936年生,属鼠,今年83岁。那年,她应邀去上海演出,去前已有失忆、健忘现象。在上海一个多月,感冒了,演出前又突发失声,回悉尼后情绪很低落。
    我和她说:“莉莉,马莉莉,和顾兰娣,阿大,老同事们很牵记你,要我带信问你好,祝你早日康复……”我一个字,一个字说得很慢,等她回应。瞬间,从她咀里居然轻声而清楚地说出“谢谢”两个字。
    在半个多小时探访中,我们一直和她细声说话,她并无恐惧和陌生感,始终静静地聆听我们讲话。从目光上看得出,他在思索、在回忆;从神情上也感觉她与我们有对视、有交流。我环视条件这么好的护理院,再看看眼前的许帼华老师,我认为她目前的健康状况, 远比坊间传说的好得多,心里陡增了一些宽慰。
         分手的时间到了。“许老师,我们走了。下次来悉尼再来看你。你多保重!……”我回头望她,她双眼微红,向我们轻轻摇手告别……。

                      石   红       口述
                      潮   涌       记录、整理
                                     2019.1.15.澳大利亚 .悉尼
(, 下载次数: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