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看电视李祖铭京胡交响乐演唱会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0-8-18 21:14
标题: 看电视李祖铭京胡交响乐演唱会有感
在央视11台看了一台“李祖铭京胡交响乐演唱会”颇有感触。
李祖铭先生以他精湛的琴艺演绎了一台高水平的京剧演唱会。看了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让我学到了不少伴奏的技艺,大开眼界,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是整台演出李先生始终没有看一眼乐谱,全靠背的。这要化多少时间去记哦。说明李先生已经拉得滚瓜烂熟,因此在演出时就集中精力把感情倾注在唱腔之中,把伴奏与演唱融合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这才是真正的伴奏,真正的伴奏为唱腔服务典范!再加上在交响乐的气氛的强烈的烘托下使唱腔更趋完美动听。
   想起我们沪剧伴奏现状,我们的沪剧乐队是离不开乐谱的,甚至连传统的也要看谱才能拉。跟京剧伴奏的差距实在太大了。要改变现状,只有多拉勤唱。熟能生巧,十遍不够,三十遍五十遍总能背出来吧!只要功夫深,没有练不好的琴!
   李祖铭老师的京胡功夫之深,让人佩服,不管是西皮,二簧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我最大的感触是李老师的音准感绝对的好,快而不走音。音色优美。在节奏上该快该谩把握得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的和唱腔一起赶紧赶馒,已经到了拉似唱,唱似拉的境地.
    l李老师的伴奏技巧是我学习的榜样!一定要好好的学到手,为我所用,为沪剧所用。
作者: 小荷花    时间: 2010-8-18 21:39
“首先是整台演出李先生始终没有看一眼乐谱,全靠背的。这要化多少时间去记哦。说明李先生已经拉得滚瓜烂熟,因此在演出时就集中精力把感情倾注在唱腔之中,把伴奏与演唱融合得天衣无缝,珠联璧合。这才是真正的伴奏,真正的伴奏为唱腔服务典范!”
    张老师说的非常好,我们沪剧应该也是同样可以做到,向李祖铭老师学习!致敬!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8-18 21:45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8-18 21:48 编辑

不应拒绝外来的好东西
    我想任何一个演员不应拒绝外来的好东西,吸收外来剧种好的艺术手段来丰富本剧种的表演历来是我们的前辈和我所追求的理念,沪剧更应该如此,问題是怎么来做?机槭地照单全收不行,生搬硬套更不行,必须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理解、融化为自己的东西、结合本剧种的表演自然而然地把它表演出来。
【摘自 马莉莉 吕 俊 著 《灯,总是亮着》 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8-18 22:04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8-18 23:01 编辑

京胡演奏家燕守平论琴师技艺

   能否掌握好节奏尺寸,是衡量一个琴师技艺如何的重要标准。

   老一辈琴师曽经讲过:以艺术水平而论,琴师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下等水平的琴师常见的毛病是后坠,致使演唱者不得不花费额外的力气带着胡琴走,遭遇此等琴师,演唱者无疑是夠累的。

   中等琴师是能与演唱者同歩同行,保腔裹调,不洒汤不漏水,严丝合缝。能达到这种水平,便可称合格琴师。

   上等水平的琴师,可以喻为水,而演唱则可喻为舟,水总是推着舟走,伴奏总是推着演唱走。伴奏根据唱腔的起伏跌宕,能拉得节奏清晰,强弱分明,刚柔并济,乃为上品。

    演员的演唱不仅要依靠胡琴(乐队)托腔保调,还要依靠胡琴(乐队)为之营造气氛烘托情绪,以増强演唱效果。比如,演员(角色)情绪高涨需要高亢时,伴奏应通过一定的演奏技巧给唱腔造成喷薄爆发之势。唱腔需要缠缅低沉时,伴奏又要通过一定的演奏技巧为之处理成相应的情调。总之,胡琴要拉出场上客观空间所存在的气氛和角色主观內心所蕴含的情绪,要通过音乐效果来助长演员的激情乃至调动观众的热情,此谓之营造气氛烘托情绪。

    操琴欲达此种境界,则对琴师有多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琴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对每出戏的剧情、人物有深刻了解,对戏剧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行为有深刻了解。同时,还要对每出戏的唱腔布局,大唱段的板式组合,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才能整体统筹铺垫与重点的合理安排。另外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须与鼓师和乐队其他成员密切配合。总的说,要求琴师有丰厚的底蕴,有很强的综合能力。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8-18 22:16
楼主见解深刻,分析全面。他的帖子对我们深有启发,我们要好好学习此帖!谢谢楼主写出了这么好的一个帖!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0-8-19 08:09
回4#白水先生:
   想不到我抛砖还能引玉 。谢谢你的推荐"京胡演奏家燕守平论琴师技艺“。这真是我所体会的提升和总结。我想我们沪剧伴奏者都是希望能成为上乘的琴师。那你回帖中介绍的论说就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要达到这标准并非容易,需要付出艰辛和代价,一遍遍地去练习,去体会,去理解,去发挥......。
   再一次表示感谢!
作者: 沪剧粉丝    时间: 2010-8-19 09:13
好贴!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8-19 11:07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0-8-19 11:26 编辑

提倡背谱,但反对“死拉”!

对沪剧而言,尤其是“基本调”的伴奏,照谱“死拉”的“琴师”(包括专业和业余),我认为最多只能是燕守平先生所说的“中等”。有的谱,仅是根据名家的某次演唱所记录,哪能就以此视作“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样板”呢?

举个例子:丁老师的《鸡毛飞上天》选段“为啥雨中跑出去”,目前沙龙里“通用”的曲谱,第一个基本调落腔过门,实际上是琴师的某趟“即兴”拉法,难道用“传统”的“一般拉法”就“错”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听听沪剧网音频版块里的这个选场录音(棚录,非实况,约20分钟左右)就明白了。

对于“基本调”,只要做到“板浪起,板浪收”的大要求,中间不管你板上或眼上接唱,都是对的。赵春芳《卖红菱》里“侬额脱两钿勿要紧”有两种唱法,一种是“额”在板上出,那么“一记板”唱完;另一种是“额”在中眼出口,那么这句就唱“一记半板”,以保证“紧”字收在板上。某名家在一次碟片制作时出错,原因就在于此,致使鼓板师傅最后一记板敲不下去了。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8-19 11:17
那么,不照谱拉,对某些靠“死记硬背”学唱沪剧“基本调”的爱好者就可能会有一种不知何时出口接唱的“困惑”,其实解决之道很简单,你不要“背过门”,而必须学会“听板”,是两记板出口,还是一记半板出口……,这样您下次唱“基本调”,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会出错了!
作者: 而古月    时间: 2010-8-19 12:01
回复 9# chen9001

你说的对,应该提倡学习沪剧板式,这是沪剧入门的基本功。
作者: 文化站    时间: 2010-8-19 12:45
那么现在不少新作的曲子是不是也可以随意改动呢?如果都这样随意改动的话,那么作曲家的权威性和音乐的严肃性又该如何保证呢?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8-19 18:35
现在敲板张三李四都在敲.这叫人怎样才好.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8-20 14:28
对全部是用基本调演绎的沪剧唱段,往往是采用演员、作曲、主胡合作的“编曲”方式。作曲大多是对传统过门进行适当的“润色”并“固定化”。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譬如文革前的《黄浦怒潮》,作曲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群学生(包括陈钢、江明淳等),现为“上音”院长的江先生在《王盘声唱腔艺术》的序言中专门谈到,这部戏的唱腔设计实际上是王先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之一陈钢也曾回忆起这段到艺华沪剧团进行社会实践的往事。又如沈惠中、汪华忠合作的《蝴蝶夫人》“新婚别”,全部都是“基本调”,由于使用的是中西混合乐队,编制较大,不宜再用传统小乐队带有江南丝竹风格的模式进行伴奏,于是只能将一个个过门统统“敲煞脱”,并对每个不同乐器的伴奏旋律加以编配,以求得和谐的音乐效果。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沪剧沙龙的乐队,大多是5-7人的丝竹伴奏组,大家照着同一张主旋律谱进行“大齐奏”,无论你训练得声音如何“整齐划一”,能奏得出作曲者原来设计的声势和气氛吗?
我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进行沙龙活动时(不仅仅指沪剧),不少乐师除了乐器外更重的负担是身背肩扛大量乐谱。稀奇的是连伴奏《三国》、《寿星》等开篇都要翻谱,如果有人唱《家》的“洞房”或“别梅”更要“细化”到某派、某人、某年的版本……这到底是沪剧之幸事还是悲哀?!
所以,请爱好伴奏沪剧的朋友平时多练,熟悉基本曲调,努力背出(至少要基本背出)热门唱段的曲谱,逐步从越来越重的谱子堆里“解放”出来。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