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也谈沪剧语言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山    时间: 2010-7-11 17:04
标题: 也谈沪剧语言
因为对沪剧网友"浦东翱翔"的翻唱谈了些想法,我想将此段拙文载到此,以期众多的沪剧爱好者能够一起讨论.

    我的理解,在上世纪40-60年代,沪剧(或在申曲的40年代)沪剧主要以三种地方方言出现的,上海南市为中心的一带的上海老城厢本地话及偏南(主要南汇一带)和偏西一点的地区的上海本地话,现在能够经常听到的比较典型的有筱文彬,丁婉娥,沈筱英,孔嘉滨,石筱英,汪秀英等.

    其次是已经改良的上海本地话,如解洪元,丁国滨等,基本的骨架还是上海原市中心一带的本地话,但已经有了些改变,尤其在抑扬顿挫方面有了和前面提到的上海本地话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讲话中语气和情绪趋于平淡,是当时的一种主流.是历史的反映.这和当时的历史的进程是语言有了改变有关,所以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的语言变化.
    当时,讲此种话者多半应是本地人士.在解放后,此种语言还存续多年,现已经基本消失,就是在上海的中心城区已经听不到了,上海的近郊,与之相近的话,也因为受到当今上海市区话的同化而失真了.
   
    再者,是新式的上海话的登台,其代表人物是王盘声,袁滨忠,筱爱琴,杨飞飞等.所谓新式上海话,并不是指当时形成的,而是指登台时间上相对于前二者而言的,应该说这种话是慢慢形成的(这种语言的产生应与上海的开埠有关,不赘叙),从现有的资料看,真正进入沪剧并光大的始者应该是王盘声与袁滨忠.
    这种话,在上世纪的40年代末发展到了极致,但在60年代渐渐退出了上海的主流方言,现在在市面上是难觅踪迹.当时,讲此种话者多半应是新生一代和原籍贯非本地人士.这和当时的历史的进程是语言有了改变有关,所以这又从一个侧面更进一步反映了上海的语言变化.也反映了上海人口语言潮流的倾向和走向.

    所以沪剧的语言是从百姓的使用语言向戏曲语言变化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以前的语言主要是当时的生活语言,现在渐渐地离开我们远去,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生活语言和沪剧语言有很大的变化了,所以现在很多人在唱沪剧时,难以捉摸到沪剧的语感和韵律感,就是咬字比较准的话,也难以有这种感觉.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常有人感叹-听现在有的沪剧怎么总有一种说不出话不出的感觉的原因吧.
作者: feng-ye    时间: 2010-7-11 17:39
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顾超、李贞是正宗的上海本地话。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7-11 17:43
楼主说的一点也不错,就上海本土方言,在不同的地方,确实是差异较大的,从滩簧申曲到沪剧,其主要的上海本土语言,用的是南汇川沙一带的地方语言,后来,随着沪剧进入城市,尤其是解放后,沪剧的语言开始使用上海官话了,不那么土了,但是,传统骨子老戏,还是用南汇川沙地方口音。不过,沪剧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运用,该要注意的咬字一定要咬准,这一点时需要对本地话不熟悉的人士,花力气去掌握好的。
作者: 青山    时间: 2010-7-11 20:31
回复 2# feng-ye

      我们平时说的本地话是指上海本地闲话,是我们上海市民一般约定成俗的说法,过去应该包括居住在上海市区的原本地居民,现在一般是上海郊区的方言,当然这话也不怎么确切了,因为原上海郊区现在都划入上海市区了.
     而您说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原播音员的语言,一般我们不叫本地话,而称上海闲话,我认为这是一种在上世纪30-40年代基本成型的新的上海市民的日常语言.这种话在解放前在一定阶层的层面上使用非常普遍,现在日常使用的层面上已基本绝迹.
作者: 青山    时间: 2010-7-11 20:41
回复 3# lizhenmin


    一般,川沙地区的当地的方言鲜有在沪剧中直接使用,而南汇的方言和沪剧最为接近,其次是奉贤,但松江和青浦等地区的方言(代表西乡调),在上世纪40年代以后已经渐渐淡出上海的申曲和沪剧舞台.
    至于宝山的大部和嘉定的方言,代表上海北部的方言,基本上没有纳入上海申曲和沪剧的语言之内(当时大部分地区还归属于江苏省).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7-11 22:20
我认真阅读了上面楼主和各位朋友的帖子,有个感想——即沪剧网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有学问的人太多了。帖子使我学习到了许多,开拓了我的知识面。谢谢楼主和各位朋友!
作者: 朱妙奇    时间: 2010-7-12 09:35
我觉得,青山先生对上诲话发展阶段划分及区域分怖认定,基本是有道理的.上诲话在市区的娈化,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最快.为什么会如此?愚以为这与原居住于中心城区外的非长三角人群(及他们后代)迅速走进上海主流社会有很大关系.不必言明的原因,这些人群急切需要学上诲话,讲上海话.上诲话属吴语.操其它浯系者学吴方言,学上诲话,不走音,不走调是不可能的.而这部分人郡恰恰在上海比重非常庞大.弄请了这层意思,对上诲活在近半个世纪里发生变异就不难理解了.
在市区浯音发生较大.较快娈化的时候,郊区农村人却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变化也是有一点的,特别在近郊).举个现成时例子罢.笔者来自近郊,又在市区生活多年,说话却是一囗`乡下闲话'.不是讲笑话,有一次我去安薇,在火车上,安薇人硬把我当成他们老乡.回来后我把这事说给家人和朋友听,引得他们笑痛肚皮!
随便聊聊,权当一笑.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0-7-13 15:28
上海闲话也好,上海官话也罢,富有特点的上海方言正面临尴尬处境,不少孩子已经不会说上海话,或者说的不是纯粹的上海话。他们僵硬的上海话令人深感别扭,上海话面临上海后代不会说,说不准。沪剧的处境与这个原因很有关系。如果没有上海话的传承,那海派文化的成长发育就缺少滋润的空间,沪剧的发展和传承也将面临危机。让我们都来救救上海话吧,教育我们的孙辈除了学会普通话,外国话,一定要把自己的家乡话——上海话学好。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7-24 12:35
生活用语与戏曲用语是皮与毛的关系不尽相同,而相辅相诚。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7-25 17:19
本帖最后由 小珠珠 于 2010-7-25 17:25 编辑

这个问题比较宽范,应该说是戏曲用语与生活用语,就拿传统老戏来说吧,《阿必大》亲家相争中有一段雌老虎的白功:“今朝勿回来么明朝总归回来厄,明朝勿回来么还有清明旬,七月半,十月朝,冬至,到了大年夜么总归会回来厄。”
大家都知道清明,中元节(就是上海人说的七月半,在香港和台湾叫中元节),冬至,大年夜是祭祖的日子,但是这个‘十月灶’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传统老戏放在现代来唱,这个就是教育小一辈的‘知识点’。
在大陆好像很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语言也是同样的,传统的上海话现在大概在上海是听不到的,但凡听到的不是六七十岁的人,就是香港台湾和一些华侨居多的地方。所以,连国家都不再重视语言了,戏曲又怎么去改变呢?
戏曲可以加入现代元素去丰富自己,推进自身的变化,但是有一个改变与被接受的过程的。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7-26 07:04
楼上所谈的四个节气,都是鬼回耒的节,有嘲老虎的意思。
作者: 奥涤圣    时间: 2010-7-26 16: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7-28 10:32
关于十月早,介放前江南岸做,吴松江北不做。清明,七月半,冬至,年夜那是家家做的,大么大做小么小做。所以活着人不会讲格种日脚回耒格。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7-28 22:11
我本无意引开主题,只是在说语言是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堆积,雌老虎我挺喜欢的,率直,但太小气,市井小民,但世界就是有这样千千万万的市井小民组成的。

戏曲语言也是由生活语言堆积而成。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7-28 22:25
回复 12# 奥涤圣


    十月朝是指十月的第一天
  十月朝 百科名片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月朝”,是继“清明”、“中元”以后的又一“鬼节”。

节日说明
  亦称“十月朔”。在农历十月初一日。秦代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为首,夏历的十月一日相当于秦之元旦。宋代于立冬日外,更重视此节。本《诗经.豳风.七月》:“九月授衣”之义,朝廷在此日有赐衣之制,士民祭扫祖先坟茔,多烧纸剪冥衣,故明清时又称“烧衣节”。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炉火,称“开炉”。
作者: 荣歌    时间: 2010-7-29 13:38
关于沪剧唱词用语和对白我也来说两句,记得我7岁时父亲带我去沪剧院看望丁是娥老师。恰巧团里在议论此话题,丁老师说:正好听听市里领导的意见。哈哈 。。。。。 父亲说听听小家伙是怎么说,我毫不迟疑地提出:当然应该用老城乡的话音,为什么?因为,上海各个郊县的口音都不是统一的,不是偏软就是偏硬。而且,有些土话放在戏台上即使是上海本地人也未必听的懂。人民路-中华路里边的口音称老城厢沪语,无论哪个郊县的人都也能听懂。其实,老城厢的口音是上海开埠后汇聚上海各地方言的第一次演变结果,既不失吴语的韵味又能在上海地区成为上海的“普通话”,应该是沪剧用语的最佳选择。(汪秀英老师就是一口的老城厢话)好听的很啊!我的观点当时得到了大多数沪剧前辈的赞同。(仅供参考)
作者: 吴语越音    时间: 2010-8-9 17:31
回复  feng-ye

      我们平时说的本地话是指上海本地闲话,是我们上海市民一般约定成俗的说法,过去应该包 ...
青山 发表于 2010-7-11 20:31



    是個,現代上海言话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左右最終形成個,標誌就是聲調祇有五隻調。而現在郊區個所謂“本地”言话實際上並勿是正宗個上海本地言话。上海正宗個本地人也已經成為上海人個一部分了。也就是市區裏向籍貫正宗是寫上海個人。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8-11 08:01
-个我字,南汇称轧拉,闵行有的地方讲拾五,有个讲习吾。金山有金山的讲法,加定有加定讲法,这叫乡音土语,生活用语与戏曲用语是不同的。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8-11 08:10
南汇我讲沪,现在青年人讲华,我与饿是同音的,格与隔也同音,格子布,隔开。
作者: 吴语越音    时间: 2010-8-20 19:23
先在沪剧的发音标准是分尖团的中派上海话,不是本地话。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