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王盘声沐浴着党的阳光 [打印本页]

作者: 世怡    时间: 2010-7-10 15:28
标题: 王盘声沐浴着党的阳光
作者:杨宏富

引子
    88岁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最近住进了黄浦区中心医院高干病房,享受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他真诚感激党和政府对他的关爱,感谢众多上海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议案,同时对《新民晚报》对他的关注表示深切谢意。

一。病房笑声
    前两天,我正为明年建党90周年创作领袖画作品时,师兄来电告知先生王盘声因腹泻住进了黄浦区中心医院。闻之,我搁笔驱往。只见先生身着条纹病员服,侧卧面朝端坐在床边的师娘,正和弟子们讲戏。我呼了声“先生”“师娘”,先生轻捷转身与我道安,见他脸色红润,气色极佳。他笑问我最近到哪里唱唱?这是先生见到弟子第一句必问的话。我总不好意思地回答:“忙于画画,很少出去唱,即使唱也是在小场子里过过瘾。"(小场子由主胡、扬琴、板组成小乐队,再加上五六个票友,以练为主)乘先生深谈沪剧之际,我细细环顾了这个“标房”,两张床对着42英寸的挂壁式液晶电视机,窗台下有冰箱,床边有电话机,温馨简洁。不一会儿护士小姐进门亲切熟练地为先生注上胰岛素。先生的保姆立即将一块无糖芝麻饼放进先生手中,虽说无糖 ,但先生吃得甜甜的,半小时后,护工送来一小碗粥外加一盘肉饼芋艿,师娘又从冰箱里取出自烧的油爆虾,这是先生爱吃的酒菜,同时递给先生一杯冷开水,戏说:“喏,拿好‘五粮液’。”先生是酒仙又是“老腻头”,无酒不成席,端住一杯冷开水权当一杯白酒,咪一口“酒”剥一只虾倒也自在。待吃粥时,师兄夹着一大块肉饼往先生嘴里塞,未等咽下又夹上一块芋艿。先生着急地幽默了一下:“侬当我是食品箱啊?”师娘也帮腔:“噎煞高干,叫你们赔。”哈!病房里一阵笑声。

二。奋斗岁月
    王盘声先生是家喻户晓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在他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充满了艰辛和戏剧化。15岁时从苏州乡下投奔已在上海申曲舞台上唱红了的胞姐小筱月珍(现已高龄91岁)。拜当时上海大名鼎鼎的“滩簧大亨”陈秀山为师,从而踏进“文滨剧团”开始了漫长的沪剧生涯。万事始为难,一口苏州话的王盘声竟唱不像一句申曲,在众目睽睽之下,琴师一遍又一遍起“过门”,只见王盘声紧张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还是憋不出半个音。师傅挥手叹息。童年的王盘声显得有点木讷,故而学艺时间长于许多晚他学艺的弟子。他是戏中的龙套专业户,演的都是茶客、嫖客、看客、贺客、吊客、赌客、过路人等圈内所谓的“七客一过路”,一跑竟长达六年。难怪有人断言,王盘声要到民国88年(1999年)才能出道。为此,师傅凉心,他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行业中出人头地。旧社会学艺人大多没有文化,王盘声凭着小学五年级的“高学历”,对老戏的唱词“去粗存精”。又根据自身条件选剧目,还认真观摩前辈的演出,又让姐姐添置了简单的行头。凭借这些,有王盘声参演的老戏果真比别人更具文彩。不久,王盘声开始随团跑起了码头,青浦是他终身难忘的第一站。他在那里从三四路角色一跃成头牌,王盘声的演技在“码头”中越发娴熟,已可独当一面。1945年,负有盛名的文滨剧团开始解体,许多著名演员纷纷离团组建自己的剧团,此时已成筱文滨女婿的王盘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自然登上“正场小生”的位置,从此不可替代。

三。创建王派
    1949年,全国解放,沪剧得以兴盛,一贯勇于改革的王盘声对传统戏潜心揣摩,使两出老戏《新李三娘》中的“刘智远敲更”和《碧落黄泉》中的“志超读信”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他将“敲更”唱段的速度减慢,变4/4拍为8/4拍,在琴师的配合下,13拍半的“长过门”让王盘声得以尽情演绎刘智远怀才不遇思故乡的复杂心情。唱毕,全新的旋律,精湛的演技使观众掌声如雷。从此,大街小巷“更”声不绝,尤到深夜,黄包车夫唱着“敲更”拉车,车轮在台格路上发出的声音犹如配曲,十足“夜阑人静,大小百家完全在床上睡”的上海风情。王盘声没沉醉在“更”声中,不久他对“读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本来只有8句的幕后唱为76句的自己唱。这些唱词被他唱得声泪俱下,一气呵成,观众泣声不断,掌声不息。从此《碧落黄泉》轰动上海,欲观此剧却一票难求。在延安中路九星大戏院公演时,公安局曾出动80多名警力维持秩序。创造了沪剧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两戏成功,奠定了王盘声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博得了业内行家的赏识和肯定并赐予“王派”美誉。至今,王盘声的“敲更”“读信”仍在电台电视台频频唱响六十年未衰,更是检验沪剧男腔水准的经典唱段。

四。未竞气候
    王盘声演过百余出好戏,尤其走在歌颂共产党人激发革命斗志的现代戏的前列,《黄埔怒潮》《春到草原》《艰难的岁月》《红灯记》是观众最爱看的王派戏。王盘声配合形式,自编自演的小演唱《从农村寄来的信》《打起背包走天下》《一曲相思寄台湾》在电台教唱,已成脍炙人口的唱段。王盘声成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著名沪剧演员,他从民间剧团调到国家剧团,任一号演员又任学馆教员。后又服从组织安排回区筹建“新艺华沪剧团”,不久剧团因故解散,王盘声被安排到文化馆任创作员,1982年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王盘声阴差阳错作为馆员在文化馆退休,演了一辈子的沪剧,此刻他竟成了没有职称的民间艺人。90年代初党还是给了他应有的艺术家称号和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不久,王盘声又荣获“金唱片奖”,遗憾的是加冕不加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文艺团体实行职称评定,升级升薪,700多元退休金的王盘声渐渐显得捉襟见肘。一些徒子徒孙辈的演员退休工资都数倍于他。在医保上,更令这位老艺术家难堪的是他必须和普通人一样排队挂号取药,住的也是多人一室的大病房。经常有仗义的病员为王盘声境遇抱不平,说些过激的言语,王盘声连连摆手制止他们不可乱说。并让夫人赶紧办理手续转入单人病房。这些高额支出,全由他晚年结缘的夫人自掏腰包!为此,王盘声一直深深内疚。尽管这样,耄耋之年的王盘声仍孜孜不倦为沪剧事业作贡献,大大小小的本子记录着他对传统的继承保护,远景的发展设计。2008年他在沪剧界开了先河,出版了《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可叹崇高声誉平衡不了微薄待遇,郁闷常会使老人恍惚呆滞判若两人。

五。师徒长谈
王盘声一生追求沪剧艺术却从不善于经营自己的利益。在他84岁高龄时,在亲友弟子们的建议下,王盘声也只写了八百多字的《我的心里话》,诉说有关人员执行政策不当导致他陷入窘迫之境,最后他恳切地写道“我希望能做些弥补和解说,让人心服口服,更好地热爱共产党,从而更好地为党工作”。王盘声多次把我招到他跟前,就像放录音似的一字不差把他学艺从艺、创建王派、服从组织、直到退休讲与我听,说着说着便流下眼泪。他无限的委屈指着挂在墙上的金唱片说:“我无愧党无愧组织,党给了我艺术家称号,有的人就没有给我应得的艺术家待遇,这叫外国人知道简直就是给党抹黑啊!”临别时,王盘声给了我一份《我的心里话》复印件,老人的意图我明白,于是作为弟子的我义不容辞,先后写了两篇有关先生艺术和生活的文章,带上一点关心老艺术家切身利益的呼吁。在《生活指南》《新民晚报》上发表,很快中国沪剧网将文章发到网上,使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六。阳光转机
    观众十分钟爱的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是上海市政协委员。马莉莉在她数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和王盘声演过《艰难的历程》《红灯记》《陆雅臣》《宋庆龄在上海》等大戏。“王派”是沪剧男生声腔中最重要的派系,至今仍是“王派”戏为主。而和她长期搭戏的两位男一号都唱“王派”。可以说马莉莉的甜美的唱腔离不开“王派”旋律的映衬,正如牛奶加咖啡后才有的醇香。马莉莉视王盘声为父辈,对他的德艺一直敬仰有加。早在几年前王盘声住院换股骨时,马莉莉就在心中酝酿着如何关心这位老艺术家的晚年生活。去年上海第十一届政协会议上,马莉莉和她所属小组的三十多位政协委员联名向政协递交了《关于改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晚年生活状况的议案》。并在《联合时报》(原上海政协报)得以报道,市政协领导很快与黄浦区政府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千方百计寻求到特殊解决的办法,为王盘声正名,让他堂堂正正登上国宝级的座位!如今,这位“国宝”已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沪剧传承人”。享受比一级演员更高的退休金。今年春节前夕,黄浦区区政府向王盘声送上了一张“黄浦区中心医院就诊卡”。此卡就身份证大小,外加塑封,看似平淡无奇。却体现了党对老艺术家的无限关爱,也反映了有关部门关注民生的切实真情,此刻此卡递在手中顿感一丝丝暖意直涌心头。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7-10 15:59
沪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盘声老师是沪剧的国宝级人物。希望党和政府能给予为人民文化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老艺术家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最大关怀,而他们晚年生活能否健康、快乐正是我们所牵挂着的,衷心祝愿王盘声老师健康、幸福、长寿!
作者: 大懒猫    时间: 2010-7-10 17:01
回复 1# 世怡
(, 下载次数: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