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小字辈”名不虚传——40多年前的《沪剧大家唱》纪实 [打印本页]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4-6 00:04
标题: “小字辈”名不虚传——40多年前的《沪剧大家唱》纪实
“小丁是娥”、“小解洪元”、“小杨飞飞”、“小……”这些虽未见于沪剧海报而已在“沪剧迷”中传扬的名字,是“沪剧迷”们褒奖给一些来自工厂、学校、商店、机关的业余演唱者们的美誉。(1962年3月)十三日的晚上,这些“小字辈”的业余演唱者,在黄浦区文化馆的清唱室聚会了。他们要在五六百位听众面前,证明他们那个“小”字确实名不虚传。

    学筱爱琴唱腔的张玉琴、学杨飞飞唱腔的李芝芬、学王盘声唱腔的頋民芳、学赵春芳唱腔的郑辉……先后登台了,每段曲罢,都引起台下一片“啧啧”叹服之声,并且不断发出“象极了!”“真过癮!”的赞语。看来这些听众,对沪剧不仅入“迷”,而且很“精”。是的,在第二排的座位上,就有着一位不平常的听众,那是沪剧老艺人,“文派”唱腔的创始人筱文滨。他坐在台下,注目观赏、凝神静听,在听到演唱者把学到的流派特色演唱得维妙维肖之处,老艺人不由得击节赞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同和服装商店的职工陈立金演唱《借黄糠》中“放水墩”一折,这是解洪元的拿手好戏。虽是清唱,但陈立金上得台来,连唱带做,唱腔板眼、举手投足,无不把解洪元的台风格调学得形神酷似。筱文滨想起约在三四年前曾在普陀区业余艺术学校中辅导过陈立金便不住颔首微笑地和同来的人说:“这个青年基础不错,进歩快!”

    “小丁是娥”沈觉民出场了。她一启口,那“丁派”的醇厚韵味,便迷住了全场听众。筱文滨连忙向旁边的人打听,这姑娘叫什么名,做什么事,并且详细地用笔记下。沈觉民是出版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很早就喜爱沪剧,但她业余学习演唱还不过两年多,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內,由于天赋条件好,自已又不断揣摩钻研,她已能演唱丁是娥的许多名剧,包括一些繁难吃重的唱功戏,如《甲午海战》中的“祭海”、《罗汉钱》中的“回忆”、《朵朵红云》中的“永远跟党走”等等。这天晚上,她除唱了《鸡毛飞上天》中“取经”一段之外,还和学“王派”的頋民芳搭配、唱了《雷雨》中繁漪与周萍对唱的一段,也驘得了全场掌声。

                                                                                                   (作者:武璀、冰冠)

【摘编自 1962年3月16日《新民晚报》第二版中的文章】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4-6 07:14
六十年代,人民沪剧团的演员经常下工厂、机关、农村演出,并辅导业余爱好者学唱沪剧,因此,沪剧成为人民的业余文艺生活重要内容之一。黄浦文化馆《沪剧大家唱》看来历史悠久!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0-4-6 08:50
回复 1# 白水
白水老师好有心呵!我等就想能看到这样一些如今已看大不到的资料文章。您又做了件好事~~~感谢!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4-6 09:12
回复 3# 滩簧西乡调

不谢!
应该的——为了喜爱的沪剧、为了群众业余沪剧活动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4-6 11:17
“沪剧大家唱”真是历史悠久啊!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0-4-6 12:41
"学赵春芳唱腔的郑辉"
是否就是那位后来成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演员的郑辉?他演出的独角戏《各派沪剧》将流派学演唱得惟妙惟肖,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四十多年前的黄浦文化馆《沪剧大家唱》真是锻炼人,培养人啊!
作者: 雁声    时间: 2010-4-6 15:57
白水老师把62年的报纸上文章整理出来,非常感谢!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4-6 18:14
62年,好久远的事情呀。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4-6 20:27
"学赵春芳唱腔的郑辉"
是否就是那位后来成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演员的郑辉?他演出的独角戏《各派沪剧》将流 ...
沪剧吧老迷 发表于 2010-4-6 12:41


应该是的,郑辉经常活跃在沪剧大家唱活动的场所,他的嗓音也比较特殊有特点的。
作者: 老番三    时间: 2010-4-6 21:17
楼主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回忆,在六十年代初的大家唱叫沪剧清唱,那个年代我们还是个小青年,老是要去跑场子,不是跑俱乐部就是到文化馆,人也很多,很闹猛,有唱的,有拉的......
    当时确实涌现出不少唱得好的唱口,其中也出现一些学唱流派姣姣者被大家一致公认的有王派的顾明芳,介派陈立金,袁派陈光荣,丁派沈觉民,扬派陶玉英春派陈辉[阿三]......
    希望现在的大家唱中也能涌现出一批老【年龄】字辈的好唱口,
作者: 开心来    时间: 2010-4-6 23:05
谢谢白水叔叔把62年的报纸整理出来。
作者: 秋水伊人    时间: 2010-4-7 00:00
文章让我的思绪飞到四十多年前,那是沪剧的辉煌和全盛时期,群众文化很普及,我小小戏迷也"混迹"其中的哟!谢谢白水.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4-7 21:32
白老师您真的不容易啊,这么年久的珍贵资料您还保存着,现在拿出来让我们大家一饱眼福,真的谢谢您!可惜的是岁月愚人那,当年的“小”,现在都成“老”啦。。。。。嗨。。。。。。可喜的是他(她)们的艺术水平成长了!祝贺!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4-7 23:11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4-7 23:16 编辑
白老师您真的不容易啊,这么年久的珍贵资料您还保存着,现在拿出来让我们大家一饱眼福,真的谢谢您!可惜的 ...
冯国跃 发表于 2010-4-7 21:32


当年名不虚传,
而今宝刀不老。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0-4-9 00:36
回复 9# lizhenmin


    谢谢告知!没注意到有信息,回复迟了请谅解!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0-12-4 20:00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4-11-7 10:40
沪剧吧老迷 发表于 2010-4-6 12:41
"学赵春芳唱腔的郑辉"
是否就是那位后来成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演员的郑辉?他演出的独角戏《各派沪剧》将流 ...

郑辉,wg后进了重新组建的"人民滑稽剧团".
由于吸收了不少业余人才(包括王汝刚等等),笑嘻嘻老师曾戏称:"阿拉格只剧团其实可以叫人民业余滑稽剧团".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4-11-7 16:28
当年沪剧的辉煌如今不再,多希望昔日重现啊!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