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老骨头只是想为上海人的子子孙孙做一点点好事 [打印本页]

作者: byhdmm    时间: 2010-3-13 03:38
标题: 老骨头只是想为上海人的子子孙孙做一点点好事
由于沪剧网一直打不开,我好不容易打开了,已经是午夜了。现在已是凌晨2点了。夜深人静,家人早已入梦,我却是辗转难眠。自从冯老师发出抢救沪剧的帖子以后,跟帖的人很多,其中很多人表示支持;可是,也不乏说怪话和泼冷水的人,某些人的话更是莫名其妙,令人费解。冯老师到底做错什么了?我一直在关注他发的帖子,我可以说没有一篇帖子是为他自己的。说他为名,他已经是名票;想当官?他有自知之明;那么是为利,呵呵,不会有一分钱进腰包。我要为他说公道话,要坚决支持他。我是一个退休工人,没有啥文化,刚刚学习打字,不怕大家笑话,是用一只手指头一个字一个字在打。不管了,老骨头了,没啥用了,就只为上海人的子子孙孙做一点点好事吧。
    有些网友对冯老师的呼吁可能有误解。其实,他的呼吁不是向政府声讨,也不是向政府施压,而是提请政府注意:上海方言是海派文化的根基,沪剧是海派文化的特色。现在,上海的孩子快要不会说上海话了,沪剧过不了几年必然自然消亡。这是小事情吗?东西买不到可以明天去买。一个地方的方言和特色文化消失了,那是很难也可以说是无法挽回的,何况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海派文化在中国一直是起引领作用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她的消亡不只是上海的大事,更是国家的大事情。
   有人会说这是政府管的事情,我们是管不了的,而且是没有什么用的。不,是政府应该管的事情,可是政府没有管至少没有重视,那么老百姓的切身大事,老百姓就得管一管。当官的如果不作为,人民就有权利管理国家大事。胡主席和温总理都是网民呢,他们这么忙可非常重视网上的反映。上海的父母官能不听听上海人民的呼吁?当官的话就是千真万确的?这几年来,被杀头、坐牢的大官还少吗,他们的话能为人民着想吗?这几年来,许多在平时得不到解决的老百姓的问题,一经网上和传媒的呼吁后,马上得到了解决,王盘生老师看病难的问题就是一个最好例子。人不可能是完人,政府领导也有看不见顾不到的问题,我们老百姓呼吁提醒他们是爱护他们,不要让他们做千古罪人。一个有良知的父母官重视的是人民的切身利益,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原则。这样大事情上海父母官还是无动于衷的话,我就直接在网上向主席和总理反映。老骨头了,没有什么顾虑了。
    凌晨3点多了,初春的寒真袭人啊。可是,我还想和某些人说说。中国现在没有皇帝,我们更不是什么“太监”。你到底是什么人?至少我不想知道。还有人说冯老师做的事情不实在,希望他做一个实在人。可笑啊可笑。老骨头还是那句话:都是成年人了,做一点实在事吧。不然在死之前会后悔的。人生苦短哦。
作者: mm0792    时间: 2010-3-13 07:58
好感动!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3-13 08:35
感动,支持,非常赞同,希望大家正确理解冯老师的观点,共同热爱沪剧、呵护沪剧和支持沪剧的发展。
作者: 上海沪韵    时间: 2010-3-13 10:13
说得好,不为别的,只是想为上海人的子子孙孙做一点点好事。我积极支持冯老师的观点和建议。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3-13 11:06
由于网络问题刚看见主楼老师的动人帖子。不瞒大家,我是含着泪看完这份帖子的。 byhdmm老师,我敬佩您!我感谢您!请保重身体!养得好身体为沪剧的将来服务。至于少数人不理解那是正常的,任何一件事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我们认准了的方向就勇往直前!
我敬爱您!虽然我们还没见过面。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3-13 12:04
用一个乐观一点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事情,如同菜篮子与塑料袋,如同油画与国画,如同胶片与数码。历史永远是周而复始的,以前用竹篮子很好,可偏出了塑料袋,方便是方便了,现在又说不环保了,油画,在我们那个年代学的人很多,眼看国现不景气,现在又铺展开来了,胶片是当年大家人人都用的,现在有了数码,刚出来时,也有许多专家说这说那,抵制它,现在呢?数码与胶片各有所长,各自发展所长,档案拍摄仍旧用胶片,而民用或一般商业都在用数码。可是喜欢胶片的人,仍旧执着的在玩着黑白底片,自冲自印也乐在其中。就和我们喜欢的沪剧一样,可能我们小时候疯狂过了,现在是疯逛过后的平静,我认为沉淀一下,厚积薄发。
而上海话,就和文字一样,要保护是保护不来的。例如,秦小篆,多少年了,还是有人在试用,这是不要保护与发扬的,因为艺术也好,文艺也好,它有它的魅力,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喜欢的人一样会坚持使用。
看到一幢一幢给拆迁后的石库门断壁残垣,心中也不免会有隐隐的痛,但是,时代的车轮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碾过,我们身上都会烙下印记,也许多年后,上海话又会风靡世界(至少安慰的是除了大陆以外,上海话还是很通用的。)
作者: 阿德哥    时间: 2010-3-13 12:44
不为别的,只是想为上海人的子子孙孙做一点点好事。我积极支持冯老师的观点和建议:victory:
作者: byhdmm    时间: 2010-3-13 13:29
方言和文字不一样。文字可以记载、可以流传、可以到处使用,必须强调的是文字是有文化的人使用的,所以它不受地区和时间的限制。方言和地方本土特色文化则不同,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是有特定的地区的,以上海方言为例子,上海方言是上海人的主要用语,让北方人都去说上海话,可能吗?至于在世界上流行,呵呵,天方夜谭。还有方言和特色文化一旦消失了,是很难再起的。一种方言的形成至少需要几百年。再说方言的特色语音谁能够全部录音下来?说到积累,精彩的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积累的。消失了,还有积累吗?让我们面对现实吧。为子子孙孙做一点实在事。
作者: byhdmm    时间: 2010-3-13 14:06
再说一句,上海方言真的有一天在上海消失了,让上海以外的人到上海来教上海人说上海话,不觉得
滑稽可笑吗?为什么一定要等到那一天呢?现在我们上海人自己完全可以做到的嘛。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没错。可是,已经发光了的金子,我们有必要再去埋到地下,然后再过上几百年,再有别人捧到上海人的面前,说:看看,这是发光的金子,你们的上代不珍惜,你们拿着,好好珍惜吧。老骨头没有文化,但是有感情,写到这里真想哭。难道这是好玩的游戏吗?莫名其妙。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3-13 14:49
再说一句,上海方言真的有一天在上海消失了,让上海以外的人到上海来教上海人说上海话,不觉得
滑稽可笑吗 ...
byhdmm 发表于 2010-3-13 14:06

说的太精彩了!我觉得作为上海人,拯救方言、拯救沪剧责无旁贷!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0-3-13 15:14
这样大事情上海父母官还是无动于衷的话,我就直接在网上向主席和总理反映。老骨头了,没有什么顾虑了。
byhdmm 发表于 2010-3-13 03:38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 郑经祥    时间: 2010-3-13 16:44
写得好,讲得好,道出沪剧爱好者的心声,坚决支持!
作者: xwlb    时间: 2010-3-13 21:35
上海的政府部门应该向苏州学习,重视上海方言和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海大学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为此呼吁了多年,但仍未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希望我们群众的力量能够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作者: 锡沪人广隶    时间: 2010-3-14 01:37
老师你好:你说得太好了,由于网页一直打不开,现在刚打开,看到你的文章,太感动了,冯老师这样做是一个有责任心上海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共同来‘为上海人的子子孙孙做一点点好事’。
作者: 沪剧赛峰    时间: 2010-3-14 06:26
感动,支持,非常赞同,!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3-15 14:21
上海的政府部门应该向苏州学习,重视上海方言和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海大学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为此 ...
xwlb 发表于 2010-3-13 21:35

由于网络一直打不开,今有幸刚打开才看见您的跟贴。您的呼吁我赞同:“希望我们群众的力量能够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网友们:为了子孙后代、也为了现在的我们,为沪剧在上海的应有地位,我们都站出来多做点实事吧!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3-15 16:48
不光是为上海人民办好事 也是为江苏人民办好事呀 应该大力支持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3-17 22:12
回复 8# byhdmm

记载,看来先生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医吧,中华几千年的瑰宝,不少的书是记载,但是经文革一毁,现在多年来都一厥不振,纵是有书,没有了口口相传,仍然是缺憾多多,所以记载与不记载根本不是什么重要。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3-17 22:24
本帖最后由 小珠珠 于 2010-3-17 22:27 编辑

回复 9# byhdmm


   ”可是,已经发光了的金子,我们有必要再去埋到地下,然后再过上几百年,再有别人捧到上海人的面前,说:看看,这是发光的金子,你们的上代不珍惜,你们拿着,好好珍惜吧。“

现在中国人‘端午节’、‘中医’等等例子,举不胜举,不就由韩国人,日本人捧到了我们面前吗?
我认为,任何事从自身做起才是最好的。
我一个朋友说自己的孙子,用上海话说‘购物’念成了‘狗污’,她大怒,说叫‘购伐’,这孩子也搞笑,第二天到学校也让上海同学念念‘购物’,结果大多数全念成了‘狗污’,小孩子狂笑,学着去纠正同学。这样的故事可不可悲?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0-12-3 17:17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