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不是泼冷水 [打印本页]

作者: xwlb    时间: 2010-3-11 11:00
标题: 不是泼冷水
本帖最后由 雁声 于 2010-3-14 21:26 编辑

首先,据我所知,上海文广是不敢偷偷把某一个频道卖给东方CJ的。所以找smg提意见来使东视戏剧频道恢复是不大可能的。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了上海在不新增频道的前提下开播全国第一个纯购物频道。

其次,沪剧能否在上海的戏剧频道和戏曲广播频率中占主导地位,取决于上海市政府是否重视上海本土文化的保护,就像苏州评弹在苏州的广播电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主要还是苏州政府的态度和作为(当然也离不开陈云老首长当年对评弹事业的关怀)。所以找电视台、电台提意见,没有任何作用。

此外,沪剧专业院团自身的不争气是又一原因。80年代,沪剧为何能在广播电视中有较多的播出时间段,主要是沪剧院团涌现了大量的新戏,只有你沪剧院团推出了票房很好的戏,电视台才会来找你录像、拍电视连续剧等等。于是《璇子》成为了全中国第一部戏曲电视剧。看看近几年的沪剧舞台,除去了复排的《家》、《雷雨》、《红灯记》之类的戏,有没有新作引起很好反响的,说实在的,我喜欢沪剧,但那些新戏对我却没有吸引力。如果电台电视台没有新的录音录像资料要播,节目时间被不断压缩就很正常了。就像前两年,邵老曾向有关部门建议沪剧也办“沪女争锋”,但谁都清楚,沪剧女青年演员一共才几个,能办得起来吗?或许是因为没有培养接班人才的远见,或许是因为本来就一年出不了一两部戏,培养的人才也没用。

最后一点,即使东视戏剧台重新播放戏曲节目,制作人员若是不懂戏不爱戏的,他们既不制作新的节目,也不挖掘整理老艺术家的资料,播来播去一些2000年后录制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前年办的《魅力海上花-新春演唱会》、《沪剧宗师-丁解的演唱会》、去年的《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流派纪念演唱会》录像在这2年里播了多次,在我看来,这类演唱会并没有多少亮点,至少我是不会想看第二遍的。既然这样的经典作品在这样的演唱会里的演绎,对我这样一个沪剧迷都没有吸引,那估计也吸引不了多少新的青年人,所谓对沪剧的保护传承的贡献也就没有了。所以说,电视台的编辑不专业不敬业,即使开10个频道播放沪剧,也没有任何意义。

只代表个人的一些想法,并不是对冯老师发起的行动泼冷水。
作者: 冯国跃    时间: 2010-3-11 12:09
首先,据我所知,上海文广是不敢偷偷把某一个频道卖给东方CJ的。所以找smg提意见来使东视戏剧频道恢复是不 ...
xwlb 发表于 2010-3-11 11:00

谢谢您的解释,这些人们都明白,但作为我们不能为之放任,应该为沪剧的发展有所作为,不能气馁。我想,努力总比旁观好,呼吁总比默认好。我感谢您真诚坦言!
作者: byhdmm    时间: 2010-3-11 14:06
楼主的这篇帖子,其本意是什么?我不用去想。什么叫可能,什么是不可能?我们呼吁挽救上海方言、抢救沪剧,一不是向政府施加压力,二不是向政府问罪,而是提请政府关注这两个已经相当严重的问题。《戏剧频道》只是一个传媒工具而已,无需多说什么的。当官的决定的政策就一定正确了?这几年抓起来的大官少嘛。一个有良知的上海父母官是不会也不应该看着上海方言在不断的消失、沪剧自然的消亡。当官的要无愧于老百姓、无愧于子子孙孙。都是成年人了,做人还是实在一点好。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3-11 15:01
赞同楼主的意见。我的观点其实已经在冯先生的帖子后面跟帖表达了,这里不再重复。

三楼帖子最后有句话说得很对:“都是成年人了,做人还是实在一点好。”
作者: byhdmm    时间: 2010-3-11 16:04
楼上的话我有些看不懂,你是不是说提请政府关注抢救沪剧是不实在,像你这样坐着看着上海方言消失,看着沪剧自然消亡才是实在?我还是那一句话,请你不要误解做人应该有的原则:做一个实在人。为子子孙孙做一点事情吧。不要到死的时侯才后悔。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3-11 17:02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3-11 17:12 编辑

chen9001 老师为人低调正直,是中国沪剧网上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之一。他热爱文艺,徳高望重,几十年来做了许多具体、实在的传承海派文化的工作,现在他还在倾情培养一批年轻人,进行义务的辅导,时常为爱好者作专题讲座。chen9001 老师把这些工作看作是一份社会责任,深受大家爱戴和尊敬。
作者: 观光团    时间: 2010-3-13 11:17
回复 1# xwlb


    衷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病!冷处理一下为宜
作者: 凌云    时间: 2010-3-13 11:33
楼主说的也有道理,沪剧是上海的本地剧种,作为我们上海人喜欢沪剧也是情理之中的,但现在的沪剧不能吸引人特别是青年人为什么?回想我们小时候像"雷雨"卖票很紧张的真是一票难求,所以作为沪剧院团的领导人也要找原因,现在沪剧后继没人唱来唱去就这几个人,我看越剧就两样了“兴旺”人才倍出作为领导值得深思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3-13 11:51
本帖最后由 小珠珠 于 2010-3-13 11:54 编辑

现在文化多元化,而且年轻人喜欢‘速食’文化,与我们当年那种执着是不能比的,戏曲在他们眼里,又要花时间,又要花工夫,是不合时宜的。何况现在的小孩子回家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英文,哪有时间看戏?看电影也很少了。文化氛围是要培养的。
现在可以演戏曲的剧场也不多,都在市中心,很多人是很不方便的。那么戏曲频道成了比较好的一种寄托,可是频道现在没有了,这是一种比较可悲的事,但在中国生活久了,这也就成了‘斯空见惯’了,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类似的事还少吗?
现在有了网络,就等于是给了一个让百姓说话的平台,但是,你们说你们的,他们听不听是一回事。就和那‘八大花瓶’一样,开会时拿出来摆一摆。同样的,戏曲也成了文化的花瓶,想拿出来摆就摆,不想就收起来。但文化是会断层,不管是多么深厚的基础,只要50年断层就完了,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文革十年断了多少文化、医学,尽管现在有书,但是书上的知识,与口口相传是大相径庭,至少是有差别的。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3-13 14:54
仔细阅读了楼主的帖子,我觉得这篇帖子很有质量。作者对沪剧界现状入木三分的分析,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引起政府重视,要使电视台看重沪剧这个已有二百年历史的剧种,除了讨论呼吁,最根本在于:1、要有一定数量具有质量和吸引人眼球的剧目。2、要有一批优秀的年轻演员,像越女争锋那样,得到广大戏迷朋友的认同。我认为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改变现在沪剧剧目看来看去就那么几只老戏、看来看去就那么几个演员的老面孔的客观现状。我赞同楼主的观点!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13 15:02
在我看来很简单,请一些所谓的很愿意为沪剧出钱处理的出面呀,请领导们吃顿饭然后在后面澡堂子里洗个秘密澡,都不是好说的吗?呵呵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13 15:12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3-13 15:20 编辑

回复 8# 凌云


   领导?领导!钞票领好,浆糊捣好,领导是也!






今天么太阳,所以出门逛。
作者: byhdmm    时间: 2010-3-13 16:10
观光团先生,谢谢你喔。告诉你:我没有病,不需要吃药;你的话是不是忠言,你自己去评价吧。从你的照片来看,你好像要睡觉了,去睡觉吧。睡着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另外,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不要因为自己在网上做了一点事情,就可以胡乱的指责别人。难道冯老师呼吁政府关注上海方言,关注沪剧的存亡是做人不实在?是有病?难道他不是在为上海特色文化作奉献?网上没有老大,所有网民都是网友,都在为沪剧事业奉献力量。我没有什么文化,工人嘛。但是,人要有正气,不要在那里阴阳怪气的说什么。你们有好办法抢救沪剧,那在网上说啊,沪剧爱好者期盼着呢。
作者: 丝弦    时间: 2010-3-13 17:26
13楼朋友,你可能有点心急了吧。即然“网上都是网友”,那说话需要谦和些嘛。7楼的那句话是比喻呀,也是番好意。老同志经验多,办事求稳和所想的目标并不是对立的。
作者: xwlb    时间: 2010-3-13 21:14
确实,我认同byhdmm老先生的“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一观点。更向Chen9001老师那样默默为传承本土戏曲文化辛勤耕耘的人们致敬。

首先,我所说的“不可能”是说通过找smg提意见来使东视戏剧恢复是不可能,原因说得很清楚,取决于ZF的作为。我至今没感觉到上海市文化部门把当初的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整合到一起是什么正确的决策。如果说过去3家电视台之间还有收视率竞争的话,那么现在就是没啥竞争可言,反正上海的所有电视台都归smg。于是,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质量就越来越差。90年代有线电视台5个频道之一设了戏剧,那时有线电视台运作的很好啊,并没特辟专门的广告时段啊,就一般意义上少量的广告,也没听说倒贴钱办这个频道啊。关键在于其制作的节目确实能带来较好的收视率,它自身就能运作好。可以说,有线五台在九十年代制作的很多节目在今天来看来依然是精品。记得当年蒋月泉逝世,有线五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都有栏目制作相应的纪念专题节目。现在呢?ZF所谓的整合文化资源,真正带来了什么?或许就是节目质量一年比一年差。

或许,整合是为了与各地卫视形成竞争。据说,现在国内运作的最好的是湖南卫视,老二是浙江卫视。上海早已在广播影视改革发展上落后了(似乎这是有关部门下的结论)。于是,现在的各地卫视主要就是各种仿效港台的娱乐综艺节目或是选秀节目。你办“超女”,我办“好男”。这也就是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引导成了这一类竞争。

我发的这个帖子表达的观点无非就是:一、只要文化主管部门不作为,找电台和电视台都不会起什么作用。  二、恢复戏剧台并不解决根本问题,没有好的节目,这个台只是一个空壳。

这2个观点仅仅就事论事而已,惭愧,还没有上升到3楼先生所说的“呼吁保护上海方言,抢救沪剧”的高度。如果您开一个“呼吁保护上海方言”的帖,我理所当然也发支持帖。我也相信在这里赞成我观点的网友谁也不会反对“保护上海方言”这一点。

我只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并没有反对冯先生发起的这一行动。如果像冯先生2楼所说“人们都明白”的话,就当我说了多余的话吧。如果说我的观点有不对之处,还请各位就我的观点提出批评。
作者: byhdmm    时间: 2010-3-14 09:02
刚刚上网就看到了楼上和13楼两个老师的帖子,真心的谢谢你们的解释和提醒。我可能误会了13楼和7楼,请两位老师理解我的心情,谢谢。我和冯老师根本不认识,我只是因为他发的帖子而感动,所以坚决的支持他。以后仍然坚决支持。上海方言是不是到了应该挽救的地步?沪剧是不是到了必须抢救的地步?冯老师呼吁提请政府关注这两个有关上海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值不值得讨论和支持?我认为这些才是我们网友应该重视的正题。我是很着急,因为老了;更因为沪剧真的到了必须刻不容缓抢救的地步了。请真正关注这两个问题的网友全力支持冯老师。老骨头从心低谢谢你们。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3-14 09:42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0-3-15 18:28 编辑

这个讨论的起因是对“关掉”戏剧频道而引起的。我当时的跟帖实际上说了这样几点:
1.上海电视的专放戏剧的频道还在,不过是挪了地方、改了名称,一些朋友暂时没有找到。2.新版的“七彩戏剧”从3.1.起不再是过去的收费阶段基本“炒冷饭”,有全新的构想,几乎囊括了戏剧频道时代所有受观众欢迎的热门栏目。

应该说,电视台还是听取了观众意见的,大家对“东方购物”不断蚕食戏剧频道极为不满,现在调整了。即使有个时段“七彩戏剧”放“影视剧”,我偶尔看了,好象还是与戏曲有关联的。
本楼楼主对他主帖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概括,我支持的,正是这几点。

冯先生现在说他的主要意思是要保护“上海方言”,我对他的有些文章还未仔细读过(比如令人深思......等),对这些还没有阅读的文章不能发表意见。
但提到保护方言,比如上海话,是否可以允许我问一下,这到底是指的“迭斑斑,伊斑斑”的浦东话还是尖团音、入声字分得清清爽爽的沪剧“舞台语”?假使是后者,我还是原来的观点,先要敦促沪剧、滑稽以及这两个剧种的爱好者带个头。沪剧、滑稽演员自己平时说话(包括在电视、电台里做节目)就已经不注重这一点了。上海有个非沪剧市级剧团的“艺术顾问”,他因为自己不会说标准舞台沪语,于是就曾提出大家在台上都不要分啥尖团音......

另外,地方语言是在不断发展与渐变的,上海这个海纳百川、五方杂处的大城市更是广泛吸收了各地的某些词语为己所用(包括外语),80年代以前不去说他,90后的一代几乎已经把“吾”全部统一成了“华”,既然已经“约定俗成”,弄到最后你不“认同”也不行了。

所以,保护甚至规范“上海方言”,这个课题实在太大,宜由学者们去进行专题研讨。
最后再回到沪剧这个话题,容我调侃一句:即使上海的俞、韩、殷三位最高领导都是沪剧“发烧友”,假如一种戏曲、一种方言真到了要自然消亡的辰光,还是谁都没有办法的事情呵。
作者: byhdmm    时间: 2010-3-14 13:05
我不是文化人,也不想和谁争什么高低。上海方言也好其它方言也好,我认为方言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主要用语,不管是有文化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在用,是非常平凡普通的家常用语。我在想,如果我们平时用舞台用语去说话,肯定非常滑稽。如果普通的会话还要去注意什么“尖”啊“团”的话,都会变成哑巴,不要说没有文化的人,即便是专家也可能感到吃力的。上海本地话有什么不好,她就是真正的上海方言,几百年来,只识米不识字的平凡人一直在使用,我们喜爱的沪剧就是在这些乡音中发展成长起来的,所以说她是特色的乡土文化;也之所以是许许多多上海人钟情的唯一的地方戏。就是现在的上海城市的方言用语,也是从上海本地语中诞生出来的。她的精彩之处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和采纳了外地方言甚至外国语,形成了上海方言中一支非常杰出的上海语,因为她的杰出往往被外地人误认为这就是上海方言了。我真的不是文化人,更不懂语言艺术。所以,我下面要说的恐怕还要不着边际了,请老师们不要笑话我。舞台语言我的理解是专业用语,既然是专业用语,就必然有她的特定的艺术含量,这样的话老百姓在普通会话时,是不需要理会的,否则就不是专业用语了。专业用语当然是专家的事情了。但是,普通的方言则不同,她是老百姓的用语,以上海方言来说,老百姓已经使用了几百年,一直在发展和丰富。怎么可以说看着她自然消亡而不顾呢?孩子们说普通话没有错,国家需要流通的语言。但是,方言是特色用语,同样是一个国家必须需要存在的。现在的孩子学习几门语言根本不难。说实在话,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确实很难去办到,这不是一个命令能办到是。这样就需要我们老百姓来用心做了。孩子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到家里,我们就和她坚持说上海话,肯定有效果。我就是这样做的。我的小孙女现在不仅上海话说的很好,还会唱几小段沪剧呢。我在想,只要我们上海人都用心去做了,上海方言只能发展和丰富,绝不会自然消失的。上海方言存在了,沪剧自然就有戏了。当然,沪剧能否存在必须要政府的大力关注和支持,同样需要专家的全力配合和支持,更需要专业沪剧人提起精神动起来。我们广大沪剧爱好者只要像现在这样全力支持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政府不在关注。怎么办?我们老百姓就得提请政府关注。我们往往把呼吁看成是声讨、施压;其实不然,呼吁也可以是提醒、提请。政府的领导也是一个凡人,他们非常忙,必然有看不到、顾不及的地方,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提请他们。这样我们问心无愧,政府会理解,肯定会关注的。人大代表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我们是老百姓罢了。此帖只是说说我的一些看法,绝没有和老师们比高低的想法,不要误会。希望大家支持冯老师的提请。谢谢了。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3-15 11:08
“沪剧能否存在必须要政府的大力关注和支持......但是,现在政府不在关注。”
    哦,我与楼上的分歧恐怕就在于此了。
    您说现在政府不在关注,请举些例子吧。

    我认为,如果政府真对沪剧漠不关心,那沪剧连“申遗”都要烦难了。
    早有网友罗列了去年“国庆60周年戏曲晋京演出”的节目单,有沪剧吗?有沪剧人吗?找了半天,寻着了——陈瑜老师,不过她是无锡的滑稽戏《阿福嫂到上海》里的演员。再找找,又寻着一个——沈仁伟老师的儿子沈刚,不过他是上海的滑稽戏《喜从天降》里的编导。

    再说梅花奖,华雯是的吧,《东方女性》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近10年里有吗?
    陈云老首长对评弹有“出人  出书  走正路”的要求,对其他一切地方剧种也是一样。你出了才艺过硬的新人,有了久演不衰的新编好戏,还怕剧种消亡?越剧就是例子,虽新的精品戏稀缺,但青年才俊一茬接一茬,弥补了戏少的不足。

    比较幸运的是,沪剧院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让大家对戏校06届的小朋友有所期待,抱有希望。

    振兴沪剧的关键是——业内人士自己如何团结一心、重铸辉煌。楼上的网友,侬讲对伐?
    真希望不久将来的哪一天沪剧买票公演能出现象2.28.下午云峰的盛况!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3-16 14:18
“……大家对戏校06届的小朋友有所期待,抱有希望。”

“振兴沪剧的关键是——业内人士自己如何团结一心、重铸辉煌。”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3-16 22:37
假如一种戏曲、一种方言真到了要自然消亡的辰光,还是谁都没有办法的事情呵。

这是自然规律,我己经说过了,这就和小篆,胶片、竹篮子,一样,这就是历史规律,周而复始。上海的石库门也拆的七零八落了,任何事物,我们看待的心态很重要,其实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改变的,那么就顺其自然,可能有点消极,这不是我平时的性格,但是对我们的ZF我们这一辈子还看不透吗?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3-17 21:39
引用楼主:沪剧能否在上海的戏剧频道和戏曲广播频率中占主导地位,取决于上海市政府是否重视上海本土文化的保护,就像苏州评弹在苏州的广播电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主要还是苏州政府的态度和作为(当然也离不开陈云老首长当年对评弹事业的关怀)。所以找电视台、电台提意见,没有任何作用......
   
    正因为有了中央首长陈云同志“出书出人走正路”的题字批示,所以每当评弹事业发生危难危机时,说书先生便可立即高举这把尚方宝剑,化危为安。
    在文革中,江青把湘剧《园丁之歌》打成毒草,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与湖南籍的伟大领袖毛先生出于家乡情结,一言九鼎"我看是一个好戏”,毒草马上变香花。
    我在想,要是今天也有一位权高位重、也是钟情戏曲的政府要人出来说一句话,那么今天的戏曲沪电视频道又会是个什么模样呢?
作者: 小珠珠    时间: 2010-3-17 22:01
回复 22# 叶子

应该说,事件回放,如果当时没有喜欢戏曲的领导来补救一下,戏剧频道早在一年前就要灭掉了。
后来拖拖拉拉至今,也是意料中的事。去年戏曲频道的广告总代理就找好了,早就卖出了广告时间。
当时为什么不管大家的呼声?到了现在木己成舟,为时己晚呀。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19 18:25
以我之窥见:现在的“七彩戏剧”比以前的那个不三不四的戏剧频道(指购物和戏剧并存)要好得多,全天能看,应有尽有,各得其所,还能回看三天之内的节目,还能录像,收藏,我感觉很好的。数字收费电视(IPTV)应该是电视发展的趋势(目前好多节目是不收费的,部分是打折收费,很便宜的,收费计入电话账单里),至少我个人是接受的,但问题是任何新的事物总会遭到排斥的,总之,慢慢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申请免费安装个机顶盒就好了)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3-19 18:38
“现在的“七彩戏剧”比以前的那个不三不四的戏剧频道(指购物和戏剧并存)要好得多,全天能看,应有尽有,各得其所”。

同感!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19 21:00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0-3-19 21:02 编辑

回复 25# chen9001

原来的是名副其实的“挂狗头卖羊肉”。现在的媒体,就是某些个人或利益集团体在打着市场经济的幌子,利用媒体这个共器要么来宣泄自己的好与恶,要么就是为了金钱来说一些个昧着自己的良心的言论。这就是最大的,社会之不公!!!!!包括电视、报章、杂志、互联网。我感觉,根本没有法律的约束,而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去没有如此之平台。对不起,我的话题有点扯远了。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0-3-19 21:09
回复 19# chen9001

哈哈,十年前,大家想一想,忖一忖,十年前,上海是谁在分管着文化这一块?现在又是谁?现在的能和那时的比吗?道听途说的我们不管,我们看现实的。十年前上海的文化市场是何等的活跃,现在呢,现在是貌似繁荣,悲哀!上海的悲哀!!!!
作者: 古龙    时间: 2010-3-20 08:50
回复  chen9001

哈哈,十年前,大家想一想,忖一忖,十年前,上海是谁在分管着文化这一块?现在又是谁? ...
小楼往事 发表于 2010-3-19 21:09

应了一句上海闲话“勿怕勿识货,只怕货比货!”
父母官们闭目养神、充耳不闻,就是再喊的震天价响,有啥用场呢?!
作者: 秋人    时间: 2010-3-21 15:48


申曲是最正统的海派文化,和苏州评弹,昆曲一样是我们江南的文化瑰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要想欣赏沪剧确实很难,不要说在外地就是上海本地的舞台上也很难觅沪剧的踪影,电视台的频道虽多但要寻找沪剧也得“千年等一回”。现在又把仅有的一块“消灭”难怪沪剧爱好者中的有识之士要怒发冲冠,振臂高呼,放声呐喊了!我觉得呼总比不呼好,虽然我们小百姓人微言轻,但冯先生振臂一呼,下面和者甚众,也就成了舆论,我想对主管文化部门总有一点压力,今后再做什么总也要有所顾忌。我们尽力去做了,至于效果如何就不是我们小百姓所能决定的了。关一楼主所说“沪女争锋”,也确实令人懊伤,目下沪剧的规模实在太小,不能形成气候。上海是这样的伟大而沪剧是这样的眇小!反比实在是太大!归根到底是主管方面不重视!对民族文化采取的态度是冷眼旁观,不作为。幸好还有我们这些爱好者在为我们心爱的沪剧之花浇水培士付出一片真心!不知我们若干年后的后代是不是还能看到真滋真味的申曲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0-3-21 19:10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0-3-21 19:15 编辑
“现在的“七彩戏剧”比以前的那个不三不四的戏剧频道(指购物和戏剧并存)要好得多,全天能看,应有尽有, ...
chen9001 发表于 2010-3-19 18:38

但全市郊区的这么多市民、农民目前到哪里去看呢?在数字电视还未全覆盖的情况下,上海文广这么急吼吼地关闭戏剧频道,无论如何狡辩就是为了急着抢钱而不顾百姓的文化需求!!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0-3-22 14:35
上海文广这么急吼吼地关闭戏剧频道,无论如何狡辩就是为了急着抢钱而不顾百姓的文化需求!!
滩簧西乡调 发表于 2010-3-21 19:10

据悉,“自戏剧频道晚间时段开设购物节目以来,营业额以每年30%的增幅递进,2009年达到了创纪录的26亿人民币,2010年将超过全市广播电视广告的投放总量。”为着这巨大的诱惑,上海文广当然敢于不惜冒着撕破“大力支持本土戏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脸面,这么急吼吼了。
作者: std5239    时间: 2010-3-31 17:30
殊不知现在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在异化变味,说起来戏曲不景气,看看哪个演员经济条件差?我真正佩服的是许多戏迷!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3-31 19:15
演员经济条件不等于是直接靠戏曲的收入,所以这不是直接挂钩的。文广也好,央视也好,这么多年了,大家没有看明白过吗?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0-4-1 17:03
看完了全部跟帖,大家的心情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沪剧振兴·害怕消沉,只是路径不同而目标是一致的·我支持冯先生的倡议,楼上各位跟帖者也是一样,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更深一步的提出了各种看法和办法而已。这样的争论很好·问题看得更清楚,例如在呼吁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本身沪剧院的不足,没有新戏,没有新人等等,还有新文化的大势所趋,地方戏曲困境,方方面面的因素。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