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上海沪剧院2009年11月演出信息 [打印本页]

作者: sopsun    时间: 2009-10-27 14:36
标题: 上海沪剧院2009年11月演出信息
剧目:《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演出时间:2009年11月24日19:15
演出地点:逸夫舞台
主要演员:吉燕萍、朱俭等
票价: 50 80 120 180 280

订票热线:62943358  62821616转101、102、108、109

剧目简介:
    经历过20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从上海“百乐门”到台北“夜巴黎”,人生场景由辉煌转为黯淡的舞女金大班(金兆丽),在告别舞场生涯的“最后一夜”中,往昔追慕她的情人秦雄和她所一直至爱的恋人林超先后到来,物是人非的巨大变迁,使得金大班的情感命运更加无所依托。最后,她满心待嫁一位新加坡陈老板的朴素心愿,也终成了一场被人谋划的骗局,金大班陷入了梦的幻灭,也激发了爱和自尊的觉醒。她把人间真爱的唯一希望,寄托于其支助逃亡的小舞女小如意身上。面对星月,她百感交集……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09-10-27 16:55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舞美、灯光、服装都不错,演员演得也可圈可点,就是叫人觉得没有一段能让人喝彩的精美唱段。个人观点不作辩论。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09-10-27 17:07
2# frankwyj
完全同意楼上观点。不仅是这台戏,现在许多戏都有这样的毛病。老在舞美上大做文章,而在唱上面很失败。以致于一台戏下来,留不下一段脍炙人口的流传唱段。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10-27 18:10
上面两位击中要害,真是华而不实,喧宾夺主,虚荣,肤浅,创作理念有问题,应该突出的是什么?
作者: 剑鸣视点    时间: 2009-10-27 18:28
沪剧有“先红唱段后红戏”的说法,当年杨飞飞先红“八曲”,再红《妓女泪》就是一个例子。现在,沪剧创作的一些新戏确实存在舞美、灯光、服装都不错,演员演得也可圈可点,却难以有能够传唱的段子的现象,很值得沪剧专业创作人员思考。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10-27 18:58
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看来如今有些编导们的思路追求已经走偏了,为什么花了大成本却又吃力不讨好?要不要好好的反思一下?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7 19:48
刘晓庆的话剧版不演出的话,布景庞大租借仓库每年费用撑不下来,据说就此成为一堆废物。

以前的布景大都有相容性,甚至于简单得不得了。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7 19:55
支持2楼的观点,现在的新戏不少,但是唱段为什么老是没有让我能记得,甚至是觉得好听的有冲动想去学的呢?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7 20:07
我不转贴了---大家自己可以去查上越11月演出信息。对照一下就知道沪剧的式微。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7 22:01
有些网友有些想当然了,没看过,或者即使看过一次二次,就能评判这出戏的唱段优劣?你们以上有几位是活跃在大家唱舞台上的,这出戏首演至今有多少时间?就能迅速流传?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7 22:19
我看了这出戏,我觉得至少有两段对唱可以流行,一段是女主角和朱俭的(朱俭用解派唱的),一段是和钱思剑的对唱,我因为是男人,所以没在意女主角的唱段。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7 22:32
综观整出戏的音乐唱段,我个人感觉要比露香女的音乐唱段好听。有些年岁大的人偏重于传统唱腔,中板要无伴奏的,现在的作曲手法高明了,配器丰富了,沪剧院的很多戏,在音乐方面都得了奖,这就是一个不争事实。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7 23:01
支持2楼的观点,现在的新戏不少,但是唱段为什么老是没有让我能记得,甚至是觉得好听的有冲动想去学的呢?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7 19:55

我好像不止一次听你说过你不会唱,五音不全之类话语吧?难道沪剧从最初的乡间的花鼓戏到现在的沪剧,近200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出戏,没有一段唱让你觉得好听的有冲动想去学的呢?是不是因为你不会唱,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听到过一段好听的唱段,让你放弃了学唱的愿望。请注意,我不是在指责你,而是跟你探讨!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06:56
13# 范学莘


那就你说的唱段,你看一下现在有多少人在传唱吧。事实是硬道理,你不要老是认为别人都是不买票不进剧场,我没说你在指责我哦?只是我和你探讨,希望你不要坐在小洋楼里,也多来外面去听听看看现实的市场,毕竟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另外不会唱不等于不喜欢,不会唱不等于不能去欣赏唱段,五音不全的人也一样可以对每一部戏做出评价。
我们讨论的只是现状,现在的新戏布景之类的是比以前要好得多,但就戏的本事而言哪一部不是切合政治因素的?现在是市场经济,拍电视和演戏都要市场经济,观众要看什么就排什么这样才能红。金大班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我指原著。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06:58
10# 范学莘


一部戏要求人家看N遍,你以为在写作业?还是一定有这个必要?应该说是现在关注的人少,要不我想首演至今早就应该流传开来了吧,要不流行歌曲要怎么流传?你还是指望在新闻联播之前也插播一二个唱段,让全国人民来关注?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06:59
我认为有人批评说明还有人在关注,如果戏己经到了没有人看,也没有人说好坏的地步,那才叫真正的可悲。本来我们也只是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并不是针对什么。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09-10-28 07:45
一个唱段能否流传开来,成为名段,因素很多。首先这个戏要为大家熟知、爱看、爱听……
现在已经缺乏当年产生轰动效应的群众基础,不是戏不好,而是现在可供大众娱乐的东西太多了。所以现在的新戏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不能像当年的一出戏出来,万人空巷那般的辉煌了。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10:29
一个唱段能否流传开来,成为名段,因素很多。首先这个戏要为大家熟知、爱看、爱听……
现在已经缺乏当年产生轰动效应的群众基础,不是戏不好,而是现在可供大众娱乐的东西太多了。所以现在的新戏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 ...
娄江沙子 发表于 2009-10-28 07:45

对,你说得很对,有很多因素。一段新戏唱段要流传,有很多因素。首先戏迷或者票友要去学唱一段新段子,他必须要有该段唱的影音材料,(乐感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上剧场听几遍,自己就能演唱了,一般新戏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后再出碟片),其次还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戏谱,上海沪剧院(包括其他剧团)对于戏谱(尤其是新戏)控制比较严,上海的业余的能够完成记谱的又屈指可数(而这些屈指可数的人中,年岁都比较大了,平时都活跃在大家唱场子中做乐器,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免费帮别人记谱),这就造成了新唱段一时很难流行。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希望和了解实情,扎根于基层的爱好者共同探讨!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10:31
更正一下——用“影音资料”比较贴切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11:04
13# 范学莘


另外不会唱不等于不喜欢,不会唱不等于不能去欣赏唱段,五音不全的人也一样可以对每一部戏做出评价。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06:56

说过的就不重复了。“另外不会唱不等于不喜欢,不会唱不等于不能去欣赏唱段,”这句话也对,但最后一句话,我不敢苟同了,五音不全的人(你自己的评判),就能准确评价别人的唱腔优劣?一般来说。评价别人的优劣要讲的出事实,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敷衍的话语。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11:37
10# 范学莘


一部戏要求人家看N遍,你以为在写作业?还是一定有这个必要?应该说是现在关注的人少,要不我想首演至今早就应该流传开来了吧,要不流行歌曲要怎么流传?你还是指望在新闻联播之前也插播一二个唱段, ...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06:58

我那里说过要求别人看N遍同一出戏啊你年轻,有文化,有知识,从那些字眼中看出我有这个想法或者有这个要求?
流行歌曲能与戏曲相提并论吗?你告诉我一下,上海有那位唱口听几遍就能传唱了?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12:17
上海沪剧院排金大班是因为白先勇觉得沪剧适合演金大班这出戏,首演时,我好像还记得,白先勇来看了,(戏曲频道报道)。我想如果原作者有什么不满意的话,沪剧院一定会根据原作者的要求改进的,而改编者也要尊重原作者的意愿,所以我认为,我们外行人没有这个水平去评判内行人的,这是我的观点。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12:37
我认为有人批评说明还有人在关注,如果戏己经到了没有人看,也没有人说好坏的地步,那才叫真正的可悲。本来我们也只是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并不是针对什么。 ...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06:59

批评要用事实说话,不是随意都能说说的。有些人有先知先觉的天赋,没看过戏,就能评判。一出戏的唱段好听与否有演员的二度创作问题,也有听众的不同口味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很多说不清成分在)所以我一般不会随意评判专业团体的,因为我没有这个水平!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12:41
补充一下
有些人有先知先觉的天赋,没看过戏,就能评判。我这里不是意旨发帖者,先声明一下
作者: 隐者    时间: 2009-10-28 14:55
我也觉得新戏里能让人记得的好唱段确实不多。
看戏的时候,音响效果是很好的,有乐团伴奏,像听交响乐一样的,伴奏的音乐响得压过了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17:01
20# 范学莘


我什么时候批评了?批评什么了,只是说能记下的唱段不多,这叫批评?真搞不懂你怎么想的,难道我说真实的感受不行?有错吗?还是不能说真话,还是有的人不能听到真实的话?再说的什么事都是二面的,都好有坏的,再优秀的作品都有人在说不好,怎么啦?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17:01
23# 范学莘


事实说话,票房说话。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8 20:28
不会唱不等于不喜欢,不会唱不等于不能去欣赏唱段,五音不全的人也一样可以对每一部戏做出评价。

支持!!!

厨师不要动则对食客说侬倒来烧烧看;裁缝如果对顾客不满马上讲你自己去裁去做吧怎么样?!

同样的道理,读者不会写小说照样可以对小说作者说三道四。

不会当美国总统的人对美国总统指手画脚的多着呐。欧巴马能说你又做不来,一边呆着去别来挑剔我?

老是拿外行不能指责内行这句话抬出来,只能说明自己连逻辑概念都不太懂。

我相信小茅一定会虚心听取观众意见,决不会说你倒来唱唱看,你五音不全还想来说我们沪剧院。茅矛才不会呢,她肯定欢迎再欢迎。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8 20:32
我认为有人批评说明还有人在关注,如果戏己经到了没有人看,也没有人说好坏的地步,那才叫真正的可悲。本来我们也只是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并不是针对什么。 ...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06:59

哀莫大于心死。

当年鸡毛飞上天,老师苦口婆心启发教导虎荣----而不是像那个真顽固(顾惠贞)那样,才是真的关心虎荣的成长。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20:35
自己说过的话,回头再看看,意欲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我大概记得第一次和你接触是你在网页上跟贴评论说谁的唱音低了10分之一(具体记不清楚了),我当时就感觉很奇怪,音域的高低。它在世界范围内,没有这个计量标准啊?所以我在网页上跟贴请教你,你好像说不太懂,我以为你偶尔谦虚一下,但是随着你的发帖量增加,我也在不断地加大学习范围,去慢慢揣摩.理解.领会,实在理解领会不了的,就向你请教。不料伤了大小姐的和气,真是红颜一怒为那般啊?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8 20:41
说过的就不重复了。“另外不会唱不等于不喜欢,不会唱不等于不能去欣赏唱段,”这句话也对,但最后一句话,我不敢苟同了,五音不全的人(你自己的评判),就能准确评价别人的唱腔优劣?一般来说。评价别人的优劣要讲 ...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8 11:04

现在这跟贴集中关于五音不全和准确评价别人唱腔之间关联。

首先作为一个观众听众,不管他五音齐不齐,哪怕哑巴也一样能够有自己的听觉评判;

再者,一般观众听众不需要对“准确”评判的准确两字负责。

况且,准确与否,历来见仁见智。即使现在周小燕跑出来说一句也不是一锤定音。就看毛泽东多伟大啊,也不见得是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一件事。他还是最伟大的中国政治家呢。

所以不要轻易地说人家不能准确地评价。网站是讨论交流所在,各抒己见百花齐放。

如果一味地要求别人(这儿显然只是指中国沪剧网注册网友,不是全世界人民)样样色色都要“准确”,一不准确就是信口开河好像真理都在自己手里自己就是能够准确地判别唱腔优劣而别人就没有发言权,那才是霸王行径。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8 20:42
20# 范学莘


我什么时候批评了?批评什么了,只是说能记下的唱段不多,这叫批评?真搞不懂你怎么想的,难道我说真实的感受不行?有错吗?还是不能说真话,还是有的人不能听到真实的话?再说的什么事都是二面的, ...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17:01

斑竹不必忌讳批评两字。

批评和自我批评还是党内健全生活的准则呢。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8 20:43
批评是和抡大棒作泼皮打骂他人完全不同的性质。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20:43
23# 范学莘


事实说话,票房说话。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17:01

难道你说得都是事实?我的质疑不是事实,评判任何一件事,要有理有据。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拿捏的。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20:52
31#
真是知音碰到知己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28 20:54
上海沪剧院排金大班是因为白先勇觉得沪剧适合演金大班这出戏,首演时,我好像还记得,白先勇来看了,(戏曲频道报道)。我想如果原作者有什么不满意的话,沪剧院一定会根据原作者的要求改进的,而改编者也要尊重原作 ...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8 12:17

樊先生这次是又不懂了。

网络记载,原作者和改编者之间对作品情节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和选用角度非常普遍。

不信请看影视界,普遍之极。

原作者一般不出来说话。就是说一两句不够满意的话都是言不由衷。因为影视导演(甚至于编剧制片)有生杀大权。好像可以打个比方,你的亲生孩子被人家领养,你就只能由着养父母去。否则人家就不领养了,你不是白白失去一个触电的机会吗。

再说你又不是白先勇,你咋知道白先勇就是一百个满意呢。再说白先勇就懂这部沪剧戏唱腔是否优美他能准确地评价。

我来说我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不好意思,肯定365要说闲话)---王海鸰听了我对她小说的分析以及再创作构思授权与我改编戏曲本(在此再次强调一下不是沪剧专用本)之后,我写了几个场次去征求她这位原作者意见。王老师谦虚地说:我不懂戏曲,你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

看看,多么好的原作者多么关心支持放手。绝对不是束缚改编者的手脚。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21:06
斑竹不必忌讳批评两字。

批评和自我批评还是党内健全生活的准则呢。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10-28 20:42

摇着尾巴,乞求一根稻草.可叹更可悲!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21:11
樊先生这次是又不懂了。

网络记载,原作者和改编者之间对作品情节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和选用角度非常普遍。

不信请看影视界,普遍之极。

原作者一般不出来说话。就是说一两句不够满意的话都是言不由衷。因为影视导 ...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10-28 20:54

自卖自夸,就差没卖身子了!
作者: 365    时间: 2009-10-28 21:15
我来说我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不好意思,肯定365要说闲话)---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09-10-28 20:54


承蒙你一直“牵记”我,我不站出来说几句就对不起你的“牵记”。

处处不忘往自己脸上贴金是你的一贯作风,你如果一天不往自己脸上贴金恐怕都无法活,我也习惯了,也就习惯每天在你搞污染的地方,尽清道夫的义务,打扫一下而已。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28 21:34
有点象我们小时候用鞭子抽打的贱骨头玩具,不抽不打难受啊!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22:41
要命来,本来是一个好好的演出信息,变成了这样,吃勿消。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23:39
31# blogfeiyunpu


我挺你,这段讲的好。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23:56
34# 范学莘


我们说的都是事实,但是事物是有双面性的,看事物的人以自己的心理因素为主观意识也可以理解的,观点不同也是正常的。任何一个论坛都 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很高兴,你很挺沪剧院,有你这样的铁杆戏迷,也是一种幸运。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8 23:58
37# 范学莘


人家什么也没说,你就说别人是尾巴,有点不太合理吧。谁是稻草???请明示。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9 00:06
本帖最后由 华雨文 于 2009-10-29 00:35 编辑
说过的就不重复了。“另外不会唱不等于不喜欢,不会唱不等于不能去欣赏唱段,”这句话也对,但最后一句话,我不敢苟同了,五音不全的人(你自己的评判),就能准确评价别人的唱腔优劣?一般来说。评价别人的优劣要讲 ...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8 11:04

评价和评判是有区别的,评价是个人心里有称,当然这杆称本来就是个人喜欢而定,是模糊数学,不是唯一的真理和标准。而评判是要有一定资格的人,我想你太抬举我了,评判我没这个资格。评价好坏是个人喜欢,如果我不喜欢一样东西,就是再好,也就是不喜欢,有感情的因素再里面,OK?
比如,大多数人都爱钱,有的人就是说钱不好,说钱是铜臭,这没有什么标准的,各人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就有了内心不同的评价。我可以喜欢某部戏,也可以认为某部戏,我听了之后没什么特别喜欢的,这是个人的自由和感情因素,OK?
我说我自己五音不全是评价不是评判,自己对自己能评判的水平我还没达到请原谅。
“就能准确评价别人的唱腔优劣?”不得了,您老经常说人家歪曲事实,我可以说,我的原话只是“但是唱段为什么老是没有让我能记得,甚至是觉得好听的有冲动想去学的呢?”我只是说没什么唱段可以深刻记得,唱腔优劣我岂敢枉断,都是专业演员演的戏,当然是好的,怎么会是劣呢?难道你的心中己经可以“评判”优劣了?喔,那恭喜你,虽然您一直在口上说你没有这个资格去“评判”,然而你己经很有专业素养和水平了,我要向您学习,请相信我一直很尊重您,你的评价向来客观,直白。我喜欢说真话的人,即使是争论也是很有意思很值得回味和怀念的事。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9 00:15
本帖最后由 华雨文 于 2009-10-29 00:40 编辑

30# 范学莘


在说我吗?很高兴,你很关注我的发贴,我也很荣幸,我从来没说过我很懂,我就是不懂的人,所以乱看乱评,外行看热闹呀?请原谅我没事自己套上来,认为你在说我。我说的十分音,原话的意思只是说我喜欢高音,就是唱的高音我喜欢,好像我也大言不惭的说过,就X能唱这样的音域,可能是我当时的浮浅罢了。但是人人心中都有偶像,“我的偶尔谦虚”能令您这样的深深印记在心里,以至于过了那么久还“耿耿于怀”(请再次原谅我可能的用词不当,我也不知道要如何来描述您的心情)。
我喜欢看你的帖子,正如你关注我的帖子一样,轻轻的你来了,不如加我即时通之后私聊一下?相互探讨一下?我很欢迎,当然如果在这“蒸蒸(争争)更健康”似的增加发贴量,我想版主也一定乐坏了,帮着增加一下发贴量。
还有在一旁各位看官也能到这贴子里来“常走走”,我也很乐意,总之我绝对绝对没有“红颜一怒”,你可能误解,因为我当时赶着下班没很认真的回您老的贴子而己。我也不喜欢“红颜”二字,请原谅女人就是这样的,没有办法啦。我总认为“红颜祸水”啦,“红颜薄命”啦,都是有点贬意的词。不过“冲冠一怒为红颜”我是听到过,“红颜一怒”您的专用名词?我没怒,再次“绝对绝对”没有。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9 00:22
有些网友有些想当然了,没看过,或者即使看过一次二次,就能评判这出戏的唱段优劣?你们以上有几位是活跃在大家唱舞台上的,这出戏首演至今有多少时间?就能迅速流传? ...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7 22:01

您认为一部戏我们要看多次才能“评判”呢?请明示个次数,我去试试,你以为我们在写戏评?我们是为了娱乐去的呀,就看电视剧一样呀,好看的不要你叫我会N遍的看呀,而戏票一张可以买一套DVD来?去看就是认为值得或是去图个新鲜呀?平时做电视剧时有这样一个要求,就是观众转台过来看,任何一段都能抓住观众,这样才能让观众追着看,当然这只是要求,怎么可做得到呢?能基本做到的就很少了。而戏剧,是真人版演出,有着临场的难度,这就是戏剧和电视剧的区别和戏剧的魅力所在。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9 00:27
我那里说过要求别人看N遍同一出戏啊你年轻,有文化,有知识,从那些字眼中看出我有这个想法或者有这个要求?
流行歌曲能与戏曲相提并论吗?你告诉我一下,上海有那位唱口听几遍就能传唱了? ...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8 11:37

“有些网友有些想当然了,没看过,或者即使看过一次二次,就能评判这出戏的唱段优劣?你们以上有几位是活跃在大家唱舞台上的,这出戏首演至今有多少时间?就能迅速流传? ”这是你10楼的原话,当然我说过回贴有随意性,只是二次以上在我们年轻人认为就是N次了,就这点我回答您一下。

另请赐教,从2-6楼都持着与我有那么一丁点类似的观点,你没有一一评价,而对我很抬爱呀,我真是太喜欢您了,您真是太可爱了,就是对我那么的关注呀,谢谢,再次谢谢。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9 00:53
我好像不止一次听你说过你不会唱,五音不全之类话语吧?难道沪剧从最初的乡间的花鼓戏到现在的沪剧,近200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出戏,没有一段唱让你觉得好听的有冲动想去学的呢?是不是因为你不会唱,主要原因是因为没 ...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7 23:01

你绝对绝对没有指责我,只是和我在探讨,我也是和您老再讨论,200年里我喜欢的段子很多,我记得在“我喜欢的10段赋子板”之类的贴子里我表示过,您看您,多不好呀,我刚说您“关注”我,您就没仔细看我的回贴喏,哈哈,原谅我在你这撒个娇,哈哈。这次您要承认“错误”(开个玩笑千万千万不要生气),是你歪曲了事实,我只是说‘金大班’这部戏而己,您老一下子扯上200年的历史,我可成了千古罪人啦。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29 00:59
批评要用事实说话,不是随意都能说说的。有些人有先知先觉的天赋,没看过戏,就能评判。一出戏的唱段好听与否有演员的二度创作问题,也有听众的不同口味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很多说不清成分在)所以我一般不会随意 ...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8 12:37

落伍了吧,60-70年代,有人批评琼瑶的作品,最精彩的一个人写的文章第一句话是“我从来不看琼瑶的书,但是我要批评她”当时琼瑶很讷闷,从来没看过还能批评?我说说笑笑,您听过算数。


“也有听众的不同口味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很多说不清成分在)所以我一般不会随意评判专业团体的,因为我没有这个水平!”又用了“评判”二字,相当相当的高明,己经可以“评和判”了,我太“葱白”(网络用语,您那么时尚一定知啦[用广东话念白一定更好玩])您了。
作者: 滩簧    时间: 2009-10-29 11:38
想不到,还有许多人为了沪剧艺术而争执,太高兴了!!!沪剧有希望了。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30 14:18
31# blogfeiyunpu


我挺你,这段讲的好。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23:39

投桃报李,来年一定好收成!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30 14:47
34# 范学莘


我们说的都是事实,但是事物是有双面性的,看事物的人以自己的心理因素为主观意识也可以理解的,观点不同也是正常的。任何一个论坛都 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很高兴,你很挺沪剧院,有你这样的铁杆戏迷 ...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23:56

我没有院团之分,长宁沪剧团的戏我基本上都看。他们里面也有我熟知的老师,当然沪剧院的戏,毫无疑问的。
我不是说不能有不同观点或者看法。对任何事物评论.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套用一句上海人的口头禅“瞎讲有啥讲头”。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30 14:55
52# 范学莘

来了呀,哈哈,等得我心焦呀。投我以琼瑶,报之以木瓜。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30 14:57
本帖最后由 华雨文 于 2009-10-30 15:52 编辑

53# 范学莘


对,总算有共同点了,“瞎讲有啥讲头”,所以表讲我

引用原话:“难道沪剧从最初的乡间的花鼓戏到现在的沪剧,近200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出戏,没有一段唱让你觉得好听的有冲动想去学的呢?”
这样的话,就是在‘日里白讲,夜里黑讲。’
再用您的话说“以事实为依据”,我明明在其它贴子里说过喜欢的唱段,你这是不是“歪曲”?这样你和你所“厌恶的人”有什么区别?
恕我直言,到这我们的讨论应该没有意义了,作罢吧。这贴子本来只是发布信息而己。有兴趣加我QQ吧,我们好好讨论一下,我也正好讨教并学习一下。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30 17:40
“然而你己经很有专业素养和水平了,我要向您学习,请相信我一直很尊重您,你的评价向来客观,直白”
谢谢你的夸奖!首先声明一下,我不是专业,也就根本谈不上“专业素养和水平”。只是对沪剧的挚爱,孜孜以求学习。向我学习,有点过了。互相探讨!上面引用的最后一句,你是讲对了,我说话比较客观.直白,喜欢说真话,所以时常会得罪人。谢谢你一直很尊重我,其实我也一直在仰视你。沪剧网上你应该属于开山鼻祖的吧,有一定的根基,也有一官半职在身,说话有点份量。所以,同样的疑问,我不和别人探讨,要和你深究,就是这个原因,请理解!
作者: 剑鸣    时间: 2009-10-30 19:05
想不到,还有许多人为了沪剧艺术而争执,太高兴了!!!沪剧有希望了。
滩簧 发表于 2009-10-29 11:38


华雨文、范学莘网友见仁见智的争论,虽然有点激烈,但大家都是为沪剧艺术而争执,为了表达自己的执著。对事物看法不同是经常有的,我们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允许和宽容别人的不同观点,这样,既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可以真正做到百家争鸣。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09-10-30 19:17
一台戏让人难忘的一.是唱腔能唱出戏中情感.二是演技.让观众看了以后好像自己进戏了一样.以前的戏没那
么好的布景.照样把观众的思路带迸了戏中.这才是演员的本事..现在靠布景化了大代价搞大场面.硬把观众拖
进戏中.但演员一唱. 把人心唱烦了.根本没进戏.因为演员的演技和唱腔让人不能体现. 这就是目前沪剧的大病.
因为他们的唱腔中没有让人感到这台戏中的中心唱腔够味到位.所以会产生没有恋感而遗憾.作曲者们应该退
还来一点了.不要离传统太远.否则沪剧会被跑得太快而失去观众.
作者: 范学莘    时间: 2009-10-30 19:35
53# 范学莘


对,总算有共同点了,“瞎讲有啥讲头”,所以表讲我

引用原话:“难道沪剧从最初的乡间的花鼓戏到现在的沪剧,近200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出戏,没有一段唱让你觉得好听的有冲动想去学的呢?”
这样的话 ...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30 14:57

不好意思了,说真的,我倒真的没留意你所喜欢的段子的帖子了,(因为我觉得每个知名或不知名的演员背后总会有一帮拥趸,我自己心中也有心仪的知名演员。)我不是每天上沪剧网,更不可能每条必看的。
侬讲我瞎讲,并不是我瞎讲,我是根据侬的文字字面理解的,可能我才学疏浅,理解错了。好在沪剧网上有很多高手,我们之间的帖子他们也看得见,他们心中也有一杆称,塾轻塾重,他们会评判。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30 22:49
本帖最后由 华雨文 于 2009-10-30 22:53 编辑

59# 范学莘

仰视二字不敢当,您比我年长,喜欢沪剧的渊缘更甚一筹,实话实说,一定是比我在行的。沪剧网的开山鼻祖和一官半职都是抬爱,在网络我们是平等的,做版主是服务大家,并无它意。只是删一些广告之类的贴子,搞热闹自己的版块,使大家更开心,仅此而己。
各位看官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家是率性而言,不必太顾忌他人的看法,有个性才是真性情。您就从来不顾忌,说出自己的看法,飞云浦也同样是想高调就高调,剑鸣老师也是很直言,都是我们网上可爱的网友。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15
摇着尾巴,乞求一根稻草.可叹更可悲!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8 21:06

你又在骂人了。能不能相信你是白领人士文明队伍一分子吧?!

真好像我已经要沉到黄浦江里了---番先生,快发发慈悲“救一救”!!!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16
自卖自夸,就差没卖身子了!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8 21:11

越来越恶毒。

只是尽情暴露你自己。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18
承蒙你一直“牵记”我,我不站出来说几句就对不起你的“牵记”。

处处不忘往自己脸上贴金是你的一贯作风,你如果一天不往自己脸上贴金恐怕都无法活,我也习惯了,也就习惯每天在你搞污染的地方,尽清道夫的义务, ...
365 发表于 2009-10-28 21:15

我怎么能忘记你呢,网站专职清道夫,就像里弄大妈带着红袖章。

职务要紧啊,否则这儿就成了垃圾山啦。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19
有点象我们小时候用鞭子抽打的贱骨头玩具,不抽不打难受啊!
范学莘 发表于 2009-10-28 21:34

增加“贱骨头”一词。

采用的就是365修辞比喻手法。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49
37# 范学莘


人家什么也没说,你就说别人是尾巴,有点不太合理吧。谁是稻草???请明示。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23:58

那还用得到明示?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50
要命来,本来是一个好好的演出信息,变成了这样,吃勿消。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22:41

这就是这儿的奇特风景线。

见怪不怪。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51
承蒙你一直“牵记”我,我不站出来说几句就对不起你的“牵记”。

处处不忘往自己脸上贴金是你的一贯作风,你如果一天不往自己脸上贴金恐怕都无法活,我也习惯了,也就习惯每天在你搞污染的地方,尽清道夫的义务, ...
365 发表于 2009-10-28 21:15

当然要牵记了。

大家彼此习惯。习惯成自然。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53
30# 范学莘


在说我吗?很高兴,你很关注我的发贴,我也很荣幸,我从来没说过我很懂,我就是不懂的人,所以乱看乱评,外行看热闹呀?请原谅我没事自己套上来,认为你在说我。我说的十分音,原话的意思只是说我喜 ...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9 00:15

人家是新诗句,我一下子就读懂了。

冲冠一怒为黑颜,便是他的文字特色。

如果真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倒是英雄本色啦。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0 23:57
华雨文、范学莘网友见仁见智的争论,虽然有点激烈,但大家都是为沪剧艺术而争执,为了表达自己的执著。对事物看法不同是经常有的,我们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允许和宽容别人的不同观点,这样,既表达自己的观 ...
剑鸣 发表于 2009-10-30 19:05

这次是公平的拉架。赞赏!

其实这个帖子应该是观点来贴的。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10-31 00:20
其实在滩簧的发贴之后,就可以OVER了。哈哈,OVER吧。去看戏吧。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0-31 06:07
树欲静而风不止。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10-31 18:11
要命来,本来是一个好好的演出信息,变成了这样,吃勿消。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10-28 22:41

顶!
希望人人珍惜《中国沪剧网》!
但愿个个爱护《中国沪剧网》!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09-11-3 09:42
嗯,各位网友都说得不错。确实现在沪剧的发展有许多的困难摆在眼前,是应该好好总结和研究策略的时候了
。不过我觉得,沪剧院编演白先勇先生的小说剧还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们沪剧的题材除却才子佳人戏外,像反映三、四十年代的西装旗袍戏还是非常适合的,而且白先生的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是非常细腻与深刻的,对青年演员的舞台培养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所以,像《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这类新编剧目,我们观众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演员们在多演戏的同时,不断地自我提升,专业编导之类的再进一步对剧本进行加工整理,力求在唱腔上显示沪剧的实际特色,争取将这类剧目打造成青年演员自己的精品剧目。同时,还要研读原小说的意蕴,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青年演员而言,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沪剧被有些专业戏剧评论家喻为“大白话”的通俗剧作,是指我们的沪剧演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所以,沪剧在这方面也是应该多多像其他剧种好好学习的。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11-6 05:17
我觉得应该深思的是----为啥本来非常适合沪剧的一部戏会得演不过话剧。

题材以及西装旗袍戏当然不在话下,何况据说白先勇还主动呢。

问题之一是演员缺乏风尘气。

这又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自身阅历;2,客观努力。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11-8 22:51
嗯,各位网友都说得不错。确实现在沪剧的发展有许多的困难摆在眼前,是应该好好总结和研究策略的时候了
。不过我觉得,沪剧院编演白先勇先生的小说剧还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们沪剧的题材除却才子佳人戏外,像反映三 ...
又见蔷薇开 发表于 2009-11-3 09:42

赞成又见蔷薇开的观点!
这个故事是打造沪剧西装旗袍戏的好材料。
沪剧要姓“沪”,创新不能离根本。
希望在继承传统上多下功夫、苦练功夫。演员要能唱好“基本调”,大乐队要能用好“三大件”。59年经典沪剧《雷雨》中许多著名唱段传唱至今,当年演出虽未留下形像资料,但在录音中还能如见蘩漪、鲁妈、四凤、周朴园、鲁贵、周萍、周冲、鲁大海,个个鮮明生动,前辈们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