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为何筱爱琴的影响好像不及袁滨忠大?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9-19 21:12
标题: 为何筱爱琴的影响好像不及袁滨忠大?
筱爱琴的资历、知名度不比袁滨忠浅,年龄还大了点,尽管在文革中都与观众永别了,留下的影像资料却是筱爱琴要比袁滨忠多,可是,如今筱的影响却好像不如袁来得大,比如唱段在戏迷中的流传、观众对于他们的讨论评论、比如演员学演老段子的热情及媒体对两人宣传报道的差别,为何?  很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9-19 21:25
个人拙见,是不是和流派传人的多少有关。
作者: 小百合    时间: 2009-9-19 21:41
个人拙见,是不是和流派传人的多少有关。
华雨文 发表于 2009-9-19 21:28

有点道理!
作者: 潇洒    时间: 2009-9-20 02:48
要说在当年,筱爱琴的知名度及影响决不会在袁先生之下,尤其在全国各地更是如此,

也许是因为《星星之火》和《罗汉钱》两部电影的缘故吧!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09-9-20 04:18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09-9-20 04:20 编辑

陈先生讲得很对。

筱爱琴解放前已经出道成名,而且是人民沪剧团国营,和邵滨孙夫妻档,名气自然响。再加上她在人沪旦角中最年轻最漂亮,嗓子又好。无论电影舞台中都很出彩。尤其是杨桂英一角成功转型。

所以,她尽管没有被称为筱派或琴派,确实参加流派演唱会作为一个派。但是,真正形成派或者说后人学唱她的流派并未成气候。旦角流派现在盛行丁派石派杨派,其余的流派相对来说要差得多。

袁滨忠解放前尚未有那么的名气,是在爱华的老小生式微之后冒出来和韩玉敏搭档成为那时候的新秀。两人都形成了新的流派。但是资格年龄等问题造成她俩没有参加那次流派演唱会。

现在袁派在身后确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声腔。生角学唱解派邵派春派等都有难度或者说那样的嗓子不多见。而无生不王,在王派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指嗓音声腔不是指别的比如演技资格等)很容易演变成为袁派。所以,目前学唱的生角演员或者票友很多,而且像徐伯涛那样兼容并蓄袁派王派的人多而且精。这就造成了袁派的兴盛和筱爱琴的不够响度。

这也是我之所以提出新世纪流派演唱会的原因之一。看看有多少当年的流派还能发掘抢救,当时被遗忘被摈弃的袁派韩派得以正名尤其是韩派。

真的要以现在的影响力来排除出场序,很可能袁派会超越其他流派紧跟在王派之后。
作者: 老钟    时间: 2009-9-20 17:00
筱爱琴的演唱水平是与丁石杨齐名的,她和沈仁伟唱了〈庵堂相会〉后,别的版本都无声了。筱爱琴演唱的《江姐》〈巧遇记〉〈星星之火〉等都很好,听她的唱就像是吃豆沙汤园又甜又糯。筱爱琴演过好多次阿庆嫂,唱得不次于丁老师,但演得没丁出彩。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9-20 23:03
不,除了筱爱琴与沈仁伟的《庵堂相会》外,还有曹冰梅与沈仁伟的版本,电台多次放过。
现在学杨飞飞、学丁、学沈惠中,有人在学筱爱琴吗?有学得很像的吗?除了小筱爱琴别无他人,再过若干年可能已不知筱爱琴是怎么唱的了。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9-21 09:22
有人学的,只是学不好而己,我家就有人喜欢学筱爱琴的,所以我认为流派一定要后继有人才行,要不就只能成绝唱了。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09-9-21 09:58
是的,当年筱爱琴的知名度及影响决不会在袁之下,所以存有目前情况,除了上述网友们所说原因外,我想还有个原因就是沪剧界,生少旦多,所以生角影响较容易让人接受。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09-9-22 09:49
茅善玉学馆毕业演出的曲目就是筱爱琴版本的《庵堂相会》选场,她的唱腔直到现在仍有不少筱爱琴的演唱特点。
茅的学生吉燕萍出过一张CD,第一曲选的就是“清明节,天放晴”,快板慢唱后面的新腔也是筱先唱出来的,并在《巧遇记》的“大哥一片热心肠”里继续发展、完善,在作曲和琴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新“夜夜游”。
作者: 沪咪    时间: 2009-9-22 11:16
筱爱琴唱腔学唱的最像的,就他女儿了。《个人看法》。 据小戏考介绍  : 筱爱琴自幼学戏,创作了《白毛女》《罗汉钱》《母亲》《战士在故乡》《雷雨》《杨乃武和小白菜》《星星之火》《巧遇记》等不少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她唱腔清丽流畅,色彩丰富,已形成了自已的独特风格。演唱时,她能自然地由平稳转为激昂,音调时高时低,节奏时快时慢,借以表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她的表演感情诚挚,真实可信,为人们所称道。
作者: 潇洒    时间: 2009-9-22 12:04
是的,当年筱爱琴的知名度及影响决不会在袁之下,所以存有目前情况,除了上述网友们所说原因外,我想还有个原因就是沪剧界,生少旦多,所以生角影响较容易让人接受。 ...
frankwyj 发表于 2009-9-21 09:58

生少旦多确实是个较长时期来的现状哦,同感!
作者: 沉鱼    时间: 2009-9-22 16:59
筱爱琴在当时怎么没有形成自己的流派呢,这也许也是导致如今没有成气候的主要原之一,很可惜啊!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09-9-24 09:34
13# 沉鱼


我想,她也想形成自己的流派的,只是时间不允许呀,上苍就给了那么点时间,做不完那么多的事,造化弄人。
作者: 水乡    时间: 2009-9-24 13:04
13#的言之有理啊,很可惜的一位出色的演员.......
我很喜欢筱爱琴的唱段的,如:《庵堂相会》中的“清明节,天放晴”《星星之火》中的“隔墙对唱”、“控诉”,《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密室相会”(只是苦于没有该唱段的伴奏)。
作者: 潇洒    时间: 2009-9-24 16:06
生少旦多确实是个较长时期来的现状哦,同感!
潇洒 发表于 2009-9-22 12:04

明显的语病,可惜不能编辑了!
应该是:“生少旦多确实是个较长时期存在的现实哦,同感!”
作者: huang19840612    时间: 2009-9-26 13:56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筱爱琴早在40年代就与邵灌过唱片,2部成名大片更证明了她在沪剧界的崇高地位,而袁滨忠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他的崛起多半是原爱华沪剧团领衔主演这一契机,这其中凌爱珍功不可没。不能用演员的影响力来评价演技的拙劣,这似乎不太全面。
作者: 老钟    时间: 2009-9-26 15:47
2006级的流派演唱会,有筱爱琴的清明节天放晴和星星之火,现在只有学杨派的有几个学的像的,学丁派石派筱派的没有学得像的,只是有点像.
作者: 老钟    时间: 2009-9-26 15:52
现在名角介绍里少了沈惠中,叶子赶快去写一篇补上.
作者: 叶子    时间: 2009-9-27 18:22
现在名角介绍里少了沈惠中,叶子赶快去写一篇补上.
老钟 发表于 2009-9-26 15:52

  遵命,已写好了,请指教。
作者: 丝弦    时间: 2009-9-28 07:59
水乡,我有其中两段,要的话可给你,但不知怎么给你?
作者: 青山    时间: 2009-12-16 11:41
筱爱琴的声音来自天堂,无人能会,无人能及,每每听罢,感到心灵在震憾.
为什么没人学筱爱琴的唱,那是因为筱爱琴的发声非常特殊,很少有人能够学会,我想有人声音可能会比较接近筱爱琴一点,但对筱爱琴的发声却没法掌握,所以至今很少有人能够唱出筱爱琴的韵味.

至于茅善玉学筱爱琴,那是前脚才刚碰到门槛.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09-12-25 12:03
流派的形成.首先必须长期多年担纲主要角色的.全剧唱腔能有发挥余地.迫使自已运用各方面积累.加上自身嗓音条件.符合剧中人情景.长期积累运用在基本调中的不同声腔.从未见过小调成流派.二路角色全剧没几句唱能成流派吗?模仿再像也仅仅是太象某某了...筱爱琴在团里也一直是处在丁.石之下到转型杨桂英后不少都是作曲[刘如曾]设计或朱介生.万智卿作曲的.一是年纪轻.二是基本调旋律没引成自身固有声腔.仅仅是嗓音较亮.清新.固而未成特定流派.袁.韩一直唱主角.长期在运用基本调中变化.韩融合凌爱珍.石筱英.加上自身常易哑嗓.下句省力唱法[葡萄情意绵]12432111这43就成她固有特色..丁派从小二黑到罗汉钱己有大不同[未完]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0-2-24 18:30
我已经69岁,我一生就反复听筱爱琴一个人的唱,听她唱我浑身都快乐,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百听不厌。其他所有再有名的演员我全不喜欢,怎么办呢,幸亏我老了活不多久,否则我的娱乐太单调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0-2-24 21:57
楼上各位说得很对。

这跟年龄段(她在五大台柱里年纪最轻)以及有没有人在上头占着位置大有关系。

所以,筱爱琴在流派演唱会上是旦角第一个出场。也从没有人命名琴派。

韩玉敏也是因为年龄辈分等关系,尽管一再呼吁至今韩派还没有确认---那个半音的特色是其他旦角绝对没有的。

实际上她两的流派都是客观存在的。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0-2-24 23:07
我非常喜欢筱爱琴的唱腔,虽未称派,但有她的鲜明的个人演唱风格,她的演唱艺术也应视为沪剧流派唱腔的组成部分。
作者: 承筱    时间: 2010-2-25 10:03
23楼老朋友讲得内行,恐怕勿是一般格戏迷吧!!!请真人露露相,以便请教;P
作者: mm0792    时间: 2010-2-25 10:38
24楼的看法有同感!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0-2-25 10:57
我始终认为,筱爱琴已形成自己的流派,无论从演唱风格,声腔特色,还是演艺演技,舞台形象都是独树一帜的,《罗汉钱》《星星之火》《巧遇记》《江姐》都是她的代表作。筱爱琴的流派之所以没有被命名,除了她去世过早外,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0-2-25 18:34
22# 青山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0-2-25 18:36
这位说出我的心里话,
作者: 老钟    时间: 2010-2-25 22:02
在十佳演员中陈瑜的嗓音是最亮的,但与筱爱琴的金石声音比就比下去了。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0-2-27 16:28
l楼上这位说得对,现在没有哪位女演员能比得上筱爱琴老师的,她的声音真的来自天堂。就是矛善玉学也远没有到为并且非常做作,我有时看矛的表演有时会起鸡皮疙瘩。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12-15 17:58
       唱沪剧不在于什么声音唱出来最好听,而在于是否唱出韵味与特色。看看成流派的有几个是好嗓子?而现在一些年轻演员嗓音条件个个上乘,但有几个能唱出韵味来的?而要唱出与众不同的特色那就更难了。我想这大概就是筱与袁之间的差别吧!建议大家去看看陈恕康老师介绍袁宾忠怎样潜心研究自己的唱腔的文章,或许会有所启迪。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2-2-14 19:34

作者: roses    时间: 2012-2-16 00:22
筱爱琴老师的唱腔好听!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9-21 19:41
筱爱琴的过早去世,使沪剧界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流派。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9-22 09:13
不管怎么说,筱爱琴是一位出色的沪剧演员,在沪剧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9-22 11:03
回复 小百合 的帖子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9-22 11:04
回复 frankwyj 的帖子


作者: gonghs    时间: 2013-9-22 11:06
回复 老袁 的帖子


作者: 皇兄    时间: 2013-9-22 13:04

作者: 月上寒    时间: 2013-9-27 12:50
17楼先生蛮有道理格:“用演员的影响力来评价演技的拙劣,这似乎不太全面。” 确实,很多时候,名气≠实力!(当然,袁滨忠前辈是具备实力滴!)

唱,最忌有声无韵,嗓子好无疑锦上添花,虽说有付好嗓难得,但于“演唱界”而言,好嗓子多了去滴,但又有几个能真出的来的呢?”天赋“并不仅仅是拥有一付好桑呵!

本人是非常喜欢、欣赏筱爱琴前辈滴,色艺双绝!

作者: 吴军    时间: 2013-9-27 15:05

作者: gjw955    时间: 2013-9-28 10:17
我发现现在沪剧演员年龄都偏大了一点,就算毛毛他们一辈也年过半百了,解放前说三十岁后不唱戏,现在年龄结构越来越大,观众也年纪越来越大,应该多吸收一些大学生观众,剧团要放下架子走进校园去。
作者: nansouth    时间: 2014-3-1 22:23
《白毛女》、《马兰花》、《借黄糠》、《雷雨》、《母亲》、《金沙江畔》、《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战士在故乡》、《巧遇记》、《庵堂相会》、《同中台会》、《江姐》、《星星之火》等这些剧目里都有她脍炙人口的唱段。沪剧旦角艺术里的一朵奇葩。若没在文革中去世的话,八十年代,她定能再续一段辉煌的。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4-3-2 20:42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呀。筱爱琴老师在沪剧界中其实应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流派唱腔也是非常婉转动听而又特别难学的。只是由于年代的原因吧,筱爱琴老师主演了很多大戏,而那个时候媒体也不是特别发达,所以很多片段等都没有录音资料,这不能不说非常遗憾。而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就要属《罗汉钱》和《星星之火》这两部电影了。筱爱琴老师饰演了艾艾和杨桂英,一个是青春活泼的农村少女,一个是饱经风霜,尝尽人间苦辛的农村中年妇女,角色反差极其大,而筱爱琴老师已她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嗓音塑造了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在沪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而袁滨忠老师当初是爱华一手扶植起来的新秀,加上良好的嗓音条件和英俊的外型,也让他成了那时许多戏迷们心中的“大众情人”,最最出名的就是那出经典的《红灯记》了。很多袁派唱腔也流传至今。其实,无论是筱爱琴老师也好,还是袁滨忠老师也好,他们首先都是沪剧的流派创始人,是为沪剧的唱腔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观众们直到现在还是深深地在怀念他们。至于现在沪剧的流派传承问题上来说,筱爱琴老师的流派确实已经后继乏人了,而袁派有钱思剑。所以说无论怎样,沪剧总要有流派的传承,不该忘记两位杰出的老艺术家,如何更好地反映出沪剧的流派特色,又能更好地在以后的大戏中充分运用流派的艺术特色,才是最最重要的。
作者: zyh    时间: 2014-3-4 10:40
good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4-3-9 12:23
筱爱琴的唱在女腔中独树一帜.知名度不太高,大概与少有人力挺有关吧.

好酒也要勤吆喝,用在这里很恰当.
作者: gjw955    时间: 2014-6-10 18:38
旦角中影响最大要数石大姐,然后是杨飞飞寿命最长唱的当然最多,然后是丁、筱。
生角影响最大是王、袁,然后是解和邵。他们这代人无人能够唱的过,就是顶峰!!!
连茅院长也不能望其项背。
作者: gjw955    时间: 2014-6-10 18:42
筱爱琴听说还是肖文斌的干女儿呢!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4-6-10 20:12
本帖最后由 朱妙其 于 2014-6-10 20:24 编辑
月上寒 发表于 2013-9-27 12:50
17楼先生蛮有道理格:“用演员的影响力来评价演技的拙劣,这似乎不太全面。” 确实,很多时候,名气≠实力 ...


赞同.
有的嗓子及发声,还是去三流歌厅唱歌去吧,不宜唱沪剧.
作者: 袁筱    时间: 2014-6-28 19:06
我很喜欢筱爱琴的唱腔,她的嗓子特别亮,特别脆,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运腔圆润,韵味很足,听上去特别舒服。而且发音咬字特别清楚,表演不做作,朴实,形象也好,非常适合沪剧。可以说文革前沪剧花旦中她和丁是娥、杨飞飞是三足鼎立的。即使在现在的众多沪剧女演员中,也无人可及。无人替代。
袁滨忠我也特别喜欢,他的唱腔水平和发展前景完全是可以超越邵滨孙的。
说筱的影响力不如袁,我觉得主要是袁的唱腔在男腔中更有特色、更富有朝气,更接近时代的发展。
但是我觉得在这方面作比较意义不大。他们俩就像开放在沪剧园里两朵绚丽的花朵,两幅美丽的画卷,都美,各有各的特色。




作者: 茉莉飘香    时间: 2014-8-30 14:26
袁滨忠的声音独特,唱腔动听!
作者: 袁筱    时间: 2015-4-12 19:09
唱的好坏、影响大小,有时候很难比较。袁滨忠和筱爱琴两位都是百年不遇的杰出的沪剧演员。现在袁的影响确实大些,我赞同上面楼主说法,主要是好的沪剧小生太少,另一方面,袁滨忠的嗓子和唱腔确实在小生中更有特色。
作者: 袁筱    时间: 2015-4-22 15:53
其实演员有时候很难分高下,何况是不同的旦角和生角。筱爱琴的嗓子真是好听极了,嗓音大,但是圆而糯,吴侬软语味道很足,不像有些嗓子一大,就觉得吵。
同意上面几位资深戏迷的看法。同时我感到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沪剧在文革复出后,邵老与石筱英再婚了,多少也会有些影响吧。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