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沪剧节举办“‘上海的声音’在当代的传播弘扬”主题论坛 [打印本页]

作者: 剑鸣视点    时间: 2017-7-28 23:57
标题: 沪剧节举办“‘上海的声音’在当代的传播弘扬”主题论坛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7-7-29 00:26 编辑

       (剑鸣摄影报道)今天(7月28日)下午,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沪剧院共同主办,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各参演单位(团队)共同协办的 “ ‘上海的声音’ 在当代的传播弘扬”主题论坛在上海文艺会堂文艺大厅举行。来自上海的戏剧评论家、京、昆、越、淮剧院团的负责人、媒体记者、本届沪剧节的策划主创人员代表、上海沪剧院的主要演员、本届沪剧节各参演单位的代表、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代表等50余人出席参加了此次主题论坛。应邀出席论坛的还有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韩玉敏、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雅琴的女儿王育等。
        本次论坛围绕弘扬海派文化的根基——沪剧艺术的人民性与时代性,传统文化样式的当代表达——沪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西装旗袍到红色经典——沪剧美学观之流变,全媒体时代下沪剧艺术及海派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的特色、意义及启示等多个话题展开。旨在推动沪语文化的传播,研讨沪剧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关系、与时代的息息相关,探讨未来上海沪剧节的规划与发展,让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在高速发展的当下能认清文化本体,守住乡愁家园,增强上海戏剧界、特别是沪剧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创作繁荣。
        沪剧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被喻为“上海的声音”,发源于吴淞江和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早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淞南乐府》中就已有记述。上海开埠至今170年(1843—2013),而从早期“花鼓戏”、“本滩”(1898年进城)、“申曲”(1914年更名),到当代“沪剧”(1941年定名)的成熟,沪剧的衍变历史至今已有200多年。沪剧的发展与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擅长排演现代戏,能及时反映社会火热生活,折射人民大众情感心路;沪剧作为非遗艺术,它又以戏曲的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
         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在前两届的基础上进一步团结沪苏两地文艺院团,融合太极、旗袍等中华文化元素,继续深扎传统、深扎基层,热情服务百姓,激活“上海的声音”时代内涵。

(, 下载次数: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