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介绍“星星之火”里的配角演员 [打印本页]

作者: 骏良    时间: 2017-4-17 21:58
标题: 介绍“星星之火”里的配角演员
剔透晶莹的“绿叶”
——介绍电影《星星之火》中的几位配角演员
    前几天我在找资料,无意中翻出了一份沪剧电影《星星之火》的碟片,它是由原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拍摄的。我在“共舞台”看过它的舞台剧,也多次看过这部影片。每看一次,感触很深。尤其是戏内一些才艺出众、却不显山露水的老演员值得颂扬。在我的记忆中有的从没担当过主角,大部分都是在演不同类型的配角。
他(她)们长期地围绕着“红花”----为主要演员配戏,甘当“绿叶”,默默无闻地在舞台上与世无争,以剔透晶莹的姿态挺拔地舒展着。他(她)们也犹如一棵兰花,虽不姹紫嫣红,却散发出馥郁、淡淡的清香。观众们击节赞赏,当然也把滋润的甘露洒向他(她)们。
一部戏演出的成功与否,从演员的角度来看,主角是红花,是演剧重要的关键。但也少不了一些配角作为绿叶来陪衬。俗话说锝好:红花虽好,但要绿叶相配。
   “红花”是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主要演员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筱爱琴(“五位响档”)。
在他们的领跑下,依靠全团的共同努力,各种题材作品的演出红红火火,往往是一票难求,有的甚至连演连满几个月。
《星星之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部。
   该舞台剧首演于1958年,公演后反响极好。好多业内外人士都说,看了这部现代戏,觉得耳目一新。
剧团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后。为了向建国第一个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决定请专家对该剧共同加工提高(导演就请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朱端钧教授。当时聘业外专家是很少的),要把它拍成电影。剧团内部也调动了一切积极的因素,包括调整了演员的阵容。我看舞台剧时,小珍子还不是许帼华扮演,是曹锦华演的,隔墙重唱是母女二重唱,拍电影时才加上沈仁伟参与的三重唱。其他配角演员也调整了几个。现在电台播放的全剧录音就是当初的版本。有一次我同沪剧院导演王兴仁讲起这些细节时,她还说我的记性好呢。
舞台剧翻拍成电影公映后(当时因技术原因只能拍成黑白片),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把它作为宣传爱国主义的必看影片之一,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纷纷组织包场观看。
解放后沪剧被拍成电影的就是它和《罗汉钱》两部。
《星星之火》中主要演员、名家邵滨孙、筱爱琴、解洪元三朵“红花”演技精湛,人物个性把握确如其份,所以演出是非常成功的。
但演大戏仅靠三朵、五朵“红花”是绝不会完全成功的。大量的、默默无声的配角演员、群众演员。即“绿叶”围在他们的周围,才能显出山花烂漫、演出有声有色的好戏来。
这些鲜艳的“红花”,沪剧新观众不了解,可上了年纪的老观众对他们都是非常熟悉的。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这些平时知名度不高,或鲜为人知的“绿叶”。
就《星星之火》来看,场面大、“绿叶”多 。沈仁伟、许帼华、诸惠琴、顾智春、张清等,当时都还是演配角的青年演员,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介绍了。我要说的是一些是资深的老演员,因为一直露面不多、年龄偏大、有的过世又较早,大家就不熟悉了。他(她)们虽是—片片“绿叶”,却是剔透晶莹、出类拔萃,与红花相得益彰。找不到有关他们的资料。只能据我零零星星了解到的,尽我所能,让我以电影中出场先后序一一为大家作介绍。
剧中人金小狗子,由张鹤亭(1922—?)扮演。他长期从事沪剧工作,是一位出色的丑角演员。
他的唱、做很有特色。在剧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把为寻女儿而找上门的杨桂英母子俩赶在门外。气势汹汹的,一看就是一个依权仗势,翻脸不认人的狗腿子;第二次是打着“上海工团联合会”的旗号,跟着主子分化工人,破坏工运,是一个充当马前卒和“小混混”的无赖角色。他的戏份虽不多,却演来活灵活现。
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张鹤亭扮演了一个药店小开钱保生。他卖砒霜给主犯,共谋害人。较好地塑造了一个依附权贵、见钱眼开、为虎作伥的市侩小人形象。
在文革前原版的舞台剧《罗汉钱》第一场中,一开场就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看花灯、掉龙灯大场面。其中穿插了一个说灯人,通过                                                                                                                                                                                 他的说说唱唱、边走边舞,详细地介绍各种花灯。他一气呵成、诙谐生动,马上吸引观众入戏。这个“说灯人”是张鹤亭扮演的,如没有高超的唱、做基本功是很难胜任的。
顾力群(1922—?),扮演剧中人庄老四。他长期从事沪剧工作,擅长扮演的反面人物。在本剧中他演的包工头是个民族败类,阴险毒辣,对头目和工人完全两副面孔。读“包身契”和暴打小珍子时的残酷似狼、凶狠如枭,游说杨桂英时一脸虚伪,笑里藏刀。他演来入木三分,让人恨之入骨。
他在《白毛女》中演地主黄世仁、在《雷雨》中演鲁贵,神情迥异,都有出色的表演而为观众好评。
顾力群是个多面手,有时也演正面人物。如《罗汉钱》中的区长,一段启发式的说唱很有魅力。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他演的是刑部侍郎夏同善。他既想允准杨淑英的冤状,为杨乃武翻案,又感到要扳倒上下一串官员有很大的难度。在其母亲言正词严下不得不接下状子。这种矛盾心理表演得非常贴切。
尤其在《朵朵红云》一剧,他扮演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张华。在启发革命家属陶贞(丁是娥扮演)看清形势、一心跟党走的一场戏中,他表演是耐心诱导、层层递进,唱腔朴实醇厚、中规中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这一段“一心向党”成了沪剧名唱段。
剧中演纱厂拿摩温的叫杨云霞(19151974年),师承老艺人侯国廷。她的丈夫是有名的反派演员俞麟童(在芦荡火种》中演胡传奎、《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演刘锡彤、丁是娥版的《庵堂相会》中演金学文、《母亲》中演林专员等)。杨云霞先在码头上唱戏,又先后加入中山社、敬文剧团和上艺剧团,最后随“上艺”进入人民沪剧团。
她擅长扮演泼辣阴险的反面人物。她演的拿摩温就是眉毛、眼睛也凶恶异常。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演包庇孽子、助夫作恶的刘知县太太,《白毛女》中演满口“阿弥陀佛”,但欺压穷人的地主婆,在《战士在故乡》中演两面三刀、作恶多端的二寡妇等也有出色的表演。
顾彩云(19192010年),本名车云,苏州人,师从老艺人顾今才。原是京剧票友,后改唱申曲。开始时随丈夫杨洪文一起在码头上唱戏,演过好多不同类型的角色。1956年加入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在本剧中她扮演了纱厂里的东洋婆。
她演《借黄糠》中的舅妈,一口热情仗义、铿锵有力的说白体现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她扮演的夏同善的母亲,支持儿子为杨乃武翻案,呈现了一个坚持正义、宽待下人的老太太形象。她在《战士在故乡》中也演过反面人物二寡妇。同一个角色,她演的与杨云霞不一样了,有时故意提高音调来说怪话,演来是一个刁钻的坏女人。
我在高中读书时,学校配合教育,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星星之火》的电影。当放映到东洋婆穿着木拖板、咬牙切齿、用脚狠踩躺在地上的小珍子,以致她口喷献血时,旁座的女同学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好多人都在揩眼泪。她面部凶恶的表情和狠绝的动作表演得十分到位。
奇怪的是生活中的顾彩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为人和蔼可亲,可是在《星星之火》中演的东洋婆却是凶悍恶毒、面目可憎,是一个毫无人心的人。生活与演戏反差如此之大。这说明了顾彩云运用其旧社会丰富的经历,是用心刻画、努力琢磨人物形象的结果。她的演技实在高明。
剧中打着“上海工团联合会”旗号、担任理事长张天元的扮演者是原演员队队长的李廷康(1916年—?),他是个“硬里子”演员,在《星》剧中有人说他眼睛和眉毛也会说话。他戏路广,擅长表演阴险、世故、落后的反面人物。如《白毛女》中恶霸地主黄世仁、《罗汉钱》中后进的王助理员、《战士在故乡》中的糊涂乡长李彪和《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恶少刘子和等,都有很好的表演。
他演小生也很出色。在《雷雨》中演的是周萍,对角色表演出玩世不恭而内心又矛盾重重是比较到位的。在58年版的《母亲》里演的爱国青年教师、地下党员赵竟平,显得稳重朴实。在《娇懒夫人》中他也有得当的表演。李廷康的唱腔清晰平稳,韵味浓郁,表演上善于描摹人物的心理。观众说他演啥像啥,足见他的功底深厚。
剧中出场不多、扮演说怪话的后进工人的沈侠民(19182011年)原名沈鑫泉,松江人,师从陶海春。他在码头上唱过戏,又在著名的施家班等班社演出。五十年代加盟上艺沪剧团,后随团转入人民沪剧团。他是一个豁达大度的人。生活中不与人斤斤计较,演出时不论角色大小,工作上不管台前幕后,他也都能正确对待。做演员认真,搞后勤负责。62年起在整旧,抢传统和培养学生工作中也很努力。他身上还有一股“侠”气,乐于助人,人缘较好。
沈侠民表演真挚诚恳,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憨厚朴实的书生,给他演来可圈可点。他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运腔自如,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位唱做较全面的演员。
他演过《杨乃武与小白菜》里的老实的葛小大、《庵堂相会》中忠厚的陈宰庭。从现存的录音来看,《借黄糠》中的圆滑、刁钻的张锦春、《陶福增休妻》中的迂腐、刻板的陶福增、《鸡毛飞上天》中简单粗暴、恨铁不成刚的虎荣爹都有出色的表演。在六十年代,我在美琪电影院还看过他与丁是娥合演的《寒梅吐艳》,在整旧演旧中,他与解洪元、万莉华一起演过传统小戏《打花包》。
剧中群众场面上演女工徐阿二的演员叫筱惠琴(1915年—),青浦人,九岁师从张惠琴唱申曲,后跟随唱电台。与丈夫王文爵结合后,进入了其夫的王门家族班底“王家班”唱戏。家族班是兄弟姐妹、姑嫂妯娌联合其他艺人组成的,她是当家演员。在“王家班”红火了一个时期后,她进入了上艺剧团,又随团参加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直至退休。
筱惠琴戏路较宽,是个多面手,以演善良的中老年妇女见长,有时也“反串”演出,效果也较好。她演唱时吐字清晰、嗓音响亮、韵味醇厚,有较重的乡土气息。
她演主角或重要配角的B角较多。如代丁是娥《罗汉钱》中的小飞娥、《阿必大》中的婶娘、《甲午海战》中的金堂妈,代石筱英《战士在故乡》中张伟明的母亲等,在《星星之火》中也演过杨桂英。现存的录音资料中有她和邵滨孙演唱的《庵堂相会》中看龙舟,在《鸡毛飞上天》中她演的虎荣阿奶,把个过分偏爱满身缺点的孙子、但希望他学好、又怕其受父亲责打而护短、把个恨铁不成钢、矛盾心理重重的老人形象演得惟妙惟肖。
这里顺便穿插介绍一下。筱惠琴的丈夫是著名的编剧王文爵,他的笔名叫文牧。文牧先做演员,后转编剧。但他做编剧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当演员。他写过好多戏,是《芦荡火种》的主要执笔者、《罗汉钱》的改编者之一、《阿必大》《庵堂相会》的整理者。尤其是《庵堂相会》历来版本各异。经他整理,文革前由筱爱琴、沈仁伟等演出后成为范本。从此以后各沪剧团都按照他的本子演出了。
戏里还有一个在群众场面出现叫朱玲妹的女工,她是有名的丁婉娥来扮演。丁婉娥,原名金小妹(19051987年),宝山罗店人。嫁的丈夫是滩簧时期的名艺人丁少兰,随夫改名为丁婉娥。夫妇俩组成“婉兰社”演出。丁少兰也是一个“响档”,他的演唱对后辈男声腔的影响很大。赵春芳的“春派”中还有丁的很多痕迹。
值得一提的两件事:
一是夫妇俩灌注的唱片很多,为后辈欣赏、研究滩簧时期的作品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唱片经现代技术处理后,录音质量较好,都已公开了。
二是丁婉娥开班了“婉社儿童申曲班”,也称“婉社”,俗称“小囡班”。招了二、三十个小孩。可以说这是沪剧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较正规的科班、学馆。丁婉娥亲自执教,也聘请老艺人参与教学。教学生唱腔、表演,也要教身段、练功夫,每个人再要学一件乐器。先从唱开篇、学小戏开始,再演大同场戏。要求是严格的。
小孩演大人戏,像模像样演多种角色,很博观众的眼球。他们走码头、唱堂会,所到之处均受欢迎。后来又在大世界演出了很长时期,场场爆满。这些艺术实践为孩子们以后的演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骄傲的是“小囡班”出了许多高手。她们就是后来的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筱爱琴等,还有一位名琴师朱介生(许帼华的丈夫)。
丁婉娥四十年代成名,一般都演老年妇女。后来进入中艺沪剧团,1953年随团进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当演员。1959年组织上根据其特长安排她到学馆执教,她非常认真。在传统剧目整旧演旧工作上,她也积极参加。
丁婉娥演的老年妇女,稳重大气,感情真挚。她的唱腔细腻委婉,韵味醇厚,别具一格。在人民沪剧团她演过《大雷雨》中的马母、《罗汉钱》中的托媒的王老太、在《嘉陵江英雄歌》和《翠岗红旗》中也有出色的表演。
有幸的是在六十年代初,人民沪剧团在美琪电影院举办过传统折子戏的展览演出,我去看了。这次演出的是解洪元、沈侠民、万莉华的《打花包》、向佩玲、凌秋尘的《女看灯》、筱文滨、丁婉娥、夏福麟、筱惠琴、诸惠琴的《陆雅臣》(叹五更、求岳母两折)和丁是娥、石筱英、沈仁伟、张丽娟的《阿必大》。丁婉娥演的岳母唱腔朴实沉厚,表演稳重雍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演日本大板川村帮凶的金月亭(把刀插在杨桂英面前的一个),是资深老艺人夏福麟(19091999年),人称其为“申曲博士”,在业内辈分较高。82年年事已高的他,还和旗鼓相当的老艺人杨美梅演唱《借红纱》,为后辈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申曲资料。听过这段录音的网友一定为他们高超的演唱技巧而倾倒。恐怕现在是很难再找到有这样绝技的演员了。
夏福麟这样有声望的演员,却宽厚待人。对同辈非常谦逊,对后辈关怀备至。他经常在生活上帮助别人,为提携他人,还主动把自己演的角色让出来,让别人有机会上台或担任重要角色。早期的解洪元就是经常得到他的提携,模仿他的唱腔,并从中吸取“养料”,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的。
夏福麟擅演老生,唱腔朴实洪亮,韵味醇厚。尤其是他唱腔的“尾音”部分,另有一功,特别动听。有人把他的演唱比作犹如嚼“檀香橄榄”,越嚼越有味。也有人说他的唱腔是“夏派”,是沪剧中的重要男声腔之一。解放后因为他的演出少,又不显山露水,却把好多精力放在整旧抢旧中。一般观众对他是不甚了解的。
正因为他的唱腔有特色,往往好多重要的序曲和领唱要他担任,一开口磅薄的气势就抓住了观众。其他不说,解放后仅拍摄的两部沪剧电影《罗汉钱》和《星星之火》,开场时的男声腔领唱都是以他为主的。在电影《罗汉钱》中,他扮演头脑封建的张老爹,而在舞台剧《罗汉钱》中却扮演了村长这个重要的配角。
他留下的音像资料不多。据我所知有《陆雅臣》中的蔡伯伯(孔嘉宾演陆雅臣的版本)的演唱。《杨乃武与小白菜》“密室相会”中唱的“杨乃武啊杨乃武,算你造化有希望,王爷帮忙来翻案,替你把冤枉审清爽。”就是他扮演桑春荣唱的。他和解洪元在《嘉陵江英雄歌》中也有大段的演唱录音。还有前面提到的经典作品、八十年代初滩簧戏汇演中和杨美梅唱的《借红纱》,都是很珍贵的。
还有的录音是五七年他在滩簧戏汇演中演的《连环记》。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参加这部大戏演出的演员都是四十年代就开始走“红”的名家(按出场序):金耕泉、夏福麟(两人同演一个角色,金演第一场,后面几场由夏演)小筱月珍、王盘声、施春轩、向美玲、杨美梅、钱逸梦、丁国斌等演员个个出彩,夏福麟更有大段的唱。喜欢传统剧目的朋友可去听一下,非常值得。记得十几年前我介绍资深沪剧网友lizhenmin(李振民)听这个录音,他告诉我说,他连续听了四遍全剧的录音,听觉上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最有眼福的是在六二年、还是六三年?看过人民沪剧团在美琪电影院短期演出的《借黄糠》,这是用解洪元演“李俊明”时的全部班底(石筱英、筱爱琴、沈侠民、筱文滨、顾彩云等),就是换了李俊明这个男主角。第一场“借黄糠”由王筱新出演,以后三场“当布裙”“放水墩”“求下山”都是夏福麟演的。这副班底加上夏福麟的演唱真是演绝了。遗憾的是这次演出没有录音留存下来。
从《星星之火》一剧中可以看出人民沪剧团内人才济济、藏龙卧虎,配角演员也是出类拔萃的。解放不久的上海,有关文化领导部门(先是军管会文化处,后是文化局)要为具有地标性的沪剧建立一个国家剧团,几经酝酿,选择合并上艺和中艺两个沪剧团成为新生的市属人民沪剧团,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决策是得当的。
当初大大小小的沪剧团有好多,有点规模的不过是上艺、中艺、文滨和英施剧团等不多的几家。除了编导音舞的实力,单从各类演员的细分看,文滨剧团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好多名家早跳出去另组剧团了;而汪秀英、施春轩领衔的剧团总体力量也敌不过其他剧团。上艺和中艺各方面的力量最强,合并后再优势互补,作为国家级的剧团来领跑,再合适不过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剧团不仅有五块牌子领衔,更有许多晶莹剔透的“绿叶”和各工种的代表人物支撑。建国后至文革前这一个历史阶段,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出人、出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不愧为沪剧界的“领头羊”。

  
写于2010年春节           
改于2017223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7-4-18 10:34
本帖最后由 上海小步 于 2017-4-18 10:41 编辑



       谢谢骏良老师介绍了这么翔实的关于当年上海人民沪剧团主配角演员的资料,

               能回忆起许许多多的史实,出戏出人呢?还是演员自身素质、条件尤为重要些。

               不用冠什么职称,真的都是贴近生活的优秀演员,所以那些年代的观众、戏迷

                都还记得他们!为沪剧增光添彩!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7-4-18 10:45


      深入人心,好文章!谢谢骏良老师,珍重!
作者: 花花爱华    时间: 2017-4-18 10:47
谢谢老师上传!红花一定要绿叶配才美!
作者: 中艺1948    时间: 2017-4-19 21:35
一篇值得回忆和深思的好文章,没有这些过硬的“绿叶”陪衬哪有当年人民沪剧团的辉煌!这也给了当今沪剧界的主事人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请一定要重视配角演员的培养。从目前沪剧院青年团的剧目中,已经看到了一些好的苗子,望能进一步得到重视。也请广大沪剧爱好者们在关注小生花旦的同时,也关注一下配角演员的艺术成就!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7-5-3 05:57
骏良老师的介绍十分详细,谢谢!
作者: frankwyj    时间: 2017-5-4 10:25
多谢骏良老师介绍了这么多优秀又不是很出名的绿叶演员,看完此贴受益匪浅。
               
            
作者: 王工    时间: 2017-5-14 11:36
谢谢骏良老师这么详细的介绍,辛苦辛苦。
作者: 老施    时间: 2017-5-16 17:09
谢谢骏良老师!
作者: 袁筱    时间: 2017-6-29 17:29
向骏良老师致敬!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