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沪剧演员需不需要练基本功?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4-9-11 21:04
标题: 沪剧演员需不需要练基本功?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4-9-11 21:05 编辑

近日,七彩戏剧频道分上下集两次播放了沪剧院中青年演员参加部队军训的实况,在观众与演员共同享受兴奋激动之余,也领略了这些演员们的各色百态:
不仅能看到李建华、朱俭、居峰松弛虚胖的身影,像殷杰胖得几乎认不出来了,小青年也是腰圆膀粗,没几个是身材匀称的;
缺乏纪律观念、散漫,过了集合时间才赤膊拖鞋姗姗来到教室;
更要命的是稍微做些需要付出点体力的动作,便累得气喘吁吁,连呼吃不消,还蹲在地上差点晕过去。
施佳杰对着镜头坦承“已有两年未练过功了”,未证实小施的话是否属实,但我更倾向于相信,体力透支是他们这班青年演员的真实意思表达。
练功,涵盖多方面的内容,除了唱功,还包括其他。
要演好戏不仅仅是展示技艺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还得接受体能的挑战。
不练体能基本功,既有演员自身主观惰性的因素,也有院团领导管理理念的缺失。
是觉得沪剧不同于京剧越剧、不需要练基本功、没有练功这概念,还是院团领导没有空去考虑、安排青年演员练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你有几年功,大幕拉开演员的气场如何,台下观众马上可以感觉得来。
我们可作一些横向比较,看过了同样是市级院团的京剧越剧,再回过头来看看沪剧院的一部分中青年演员的表现,精气神真是相差远矣,很少能找得到能让人回肠荡气、回味细品的感觉,颇有恨铁不成钢之痛。
今年,沪剧院尝试了集体拜师收徒之举,学生的接受能力、老师的教授水平,我想在一年之后总会初见分晓,优胜劣汰、重新洗牌是有可能的,女徒弟都不错,先不表,男生中,我预测的潜力股一是李正杰,形象正气,谦虚低调,正如张杏声老师所说“嗓子不错,机会不多”,是有培养前途,中长线看好;二是朱强强(不想称呼朱君尧,无个性),他肯用功,会钻研,值得关注。
而某位老师对所收徒弟鼓励过头,明明高音是软肋,还说唱得很好,是不是瞎捧啊,有利于教学吗?
这次,沪剧院组织演员军训,使众人受到了教育锻炼,也暴露了差距,那么院领导会总结出什么经验呢?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4-9-11 22:26
有个性的叶子文章《赞!
作者: yulaoweng    时间: 2014-9-11 23:22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戏迷们希望看到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是精气神俱佳的演员。
作者: 留玉米    时间: 2014-9-12 00:30
谢谢上传 谢谢
作者: 孙梅    时间: 2014-9-12 07:19
叶子一针见血;对青年演员要加强训练。为沪剧事业添砖加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作者: 申曲迷    时间: 2014-9-12 07:24
老师文笔有力!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4-9-12 08:51
谢谢老师上传!
作者: 王工    时间: 2014-9-12 09:04
言之有理。
作者: 梅海申    时间: 2014-9-12 12:10
谢谢老师报道,支持!赞一个!

作者: 云舒丫丫    时间: 2014-9-12 12:27
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沪剧只注重唱,只注重所谓的糯,而不注重演,不注重演员台上表演功夫所留下的弊端,有些积重难返,但望后生能够摈除陋习~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4-9-12 13:14
欣赏了老师的好文章!
作者: 郑雨馨    时间: 2014-9-13 06:09
虽说尖锐,但是出于爱护性质,及其欣赏!顶!!{:1_287:}
作者: 晓明    时间: 2014-9-13 09:57
我也看了此片的上下两集,和叶子同感。虽然和其它剧种相比,历来,沪剧演员是最轻视基本功的训练的。这和这个剧种的传统和表演程式有紧密关系。
但毕竟是从事表演艺术的专业人员。在舞台上要给观众美的享受。这个纪录片中的沪剧演员们,因为有游泳比赛等运动项目,故而平时不练功,不锻炼的结果一览无遗。虚胖的虚胖,精瘦的精瘦,东倒西歪,拖沓懒散,神情不振。。。。,因为我们认识他们,知道是一群演员。若是不了解沪剧的人,压根儿不会看出这是一帮从事表演艺术,而且是国家级剧院的台柱子们。
京,昆,越,沪,淮 这个通常的排列是有道理的。沪剧,要提高自身的品位,从事这门艺术的人,您尽职了么?
作者: 花花爱华    时间: 2014-9-13 12:21
沪剧演員要好好学习京,昆,越,鍚,淮,甬,剧演員,同样是中青年,他们的表演水准都比沪剧好.好好学习基本功,沪剧一定要赶上去!
作者: pavanotichen    时间: 2014-9-13 13:30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4-9-13 20:57 编辑
云舒丫丫 发表于 2014-9-12 12:27
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沪剧只注重唱,只注重所谓的糯,而不注重演,不注重演员台上表演功夫所留下的弊端 ...


现在什么都改叫“剧”了,但京剧还是保持着戏曲的本质,昆剧还是保持着戏曲的本质,他们很清醒。“**学院” 改称 “**大学”,本质还应是教书育人。中国戏曲的本质就是“戏”和“曲”,表演和演唱,少在台上搞些有的没的。

昆曲六百年,从明嘉靖开始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戏曲一直都是非常注重在表演上基本功的训练,甚至有些表演非具有童子功而不能胜任,这也是与西方戏剧大的不同之处。为什么,因为那时想看戏必须到戏园去亲自观看,演得精彩不精彩、好看不好看成为受不受欢迎最重要的因素。

本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个新鲜的事物孕育而生并迅速风靡---无线电,观众在家里就可以轻松、便捷、经济地欣赏戏曲了。相对应,这时期观众对戏曲的要求更注重在唱的方面,表演方面由于看不到可以忽略一些。这一时期正是沪剧蓬勃发展期,因为即使表演相对较弱但还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于是沪剧能够形成其特有的形式直到现在。

但自八十年代始,电视机、网络的广泛普及以及现在剧院的质量大幅提升数量大幅增加,同时无线电的迅速衰退,观众又重新回到了对视、听全方位需求的世界,并且对这种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在,观众绝对不会满足于闭起双眼只竖起两只耳朵听戏的阶段了。感受得出来八十年代沪剧工作者们眼光的前瞻性,大力适应观众的需求,尊重观众的渴望,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在沪剧的表演上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并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在剧目、音乐、表演、演唱上均可圈可点的沪剧年代。这一时期,在对戏曲的表演和基本功的重视方面,也是耳目一新、超越以往的,但客观上讲与其他剧种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发展空间。观众们期待的是这个良好的开端发扬光大下去,但是,正如YY网友说的,自九十年代以后沪剧只注重唱,只注重所谓的糯,而不注重演,不注重演员台上表演功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实在是倒退。而此时社会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沪剧的要求程度也在快步提高。闭起眼睛,不去认真了解市场的需求,观众的渴望,终酿苦果。

不说太多,多说没用。有愿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愿望,像叶子、YY、我等很多有这方面要求的观众着急死也没用。
作者: 沪剧吧老迷    时间: 2014-9-13 16:36
看了“叶子”网友的帖子深有同感。演《军礼》军训、演《霓虹灯下的哨兵》也军训,有效果吗?照样是”虚胖的虚胖,精瘦的精瘦,东倒西歪,拖沓懒散,精神不振......(引自晓明网友的回复)"。
为演好一出反映军人题材的戏,演员去部队体验一下军人的生活是需要的,但靠几天的军训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不能军训过了,戏演出过了,一切结束了!没有日复一日苦练基本功的积累,再多次的军训只能是“体验”罢了。
一个肥头大脑、大腹便便的“杨白劳”演得再苦、再悲会引起观众共鸣吗?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4-9-13 19:34
谢谢叶子老师的帖!您的每一帖都是非常深刻的,每一指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共鸣——说出我们想说的话。谢谢您的好帖!
(, 下载次数: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