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读了《徐蓉沪剧学习班》帖子后想说的几句话 [打印本页]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7-18 10:01
标题: 读了《徐蓉沪剧学习班》帖子后想说的几句话
本帖最后由 老袁 于 2013-7-18 10:02 编辑

    最近读了《徐蓉沪剧学习班》的帖子后,觉得有些话要说。
    在我看来徐蓉是目前年青一代沪剧演员中最优秀的演员之一,唱腔韵味浓郁,扮相端庄,很适合扮演各类中年女性角色。近来她为了推进沪剧事业的发展,促进沪剧的普及,积极举办各种沪剧班,传授沪剧演唱和表演的技艺,很值得赞赏。
但徐蓉在各种场合演唱的唱段,大多都是老一辈沪剧艺术家的著名唱段,很多还是老一代沪剧艺术家三四十岁时的成名作。想当初这些老艺术家为了生存,白天排戏,晚上演出,星期日还要加演日场,逢时过节还要加演早场。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树一格的演绎风格。而徐蓉现在也已四十出头了,92年戏校毕业以后,至今还没机会演过一台完整的新戏,也可以说徐蓉至今还没有自己原创的唱段,更没有自己的成名作。原因很简单,就是徐蓉从戏校出来以后,沪剧就逐步进入了低谷,徐蓉几乎就没有什么戏唱,更无新戏可演,因此徐蓉也就不会有什么原唱的唱段或她的成名之作了。
没有戏演怎么办?演员也要生存啊,很多年轻演员选择离开了沪剧,另谋他就,而徐蓉没有离开沪剧,选择了与戏迷交朋友,到戏迷中去举办各种沪剧培训班,推广沪剧,也得到沪剧戏迷朋友的欢迎。
    但演员不演戏总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以后会不会有戏轮到徐蓉?谁也说不准,我估计徐蓉心里也没有数,如今已经四十出头的徐蓉,再过几年演员的黄金年龄很快就会过去,到那时恐怕有戏也轮不到徐蓉了。我琢磨在沪剧院像徐蓉这样的演员,还有好多好多,她们都在等戏,试问现在的沪剧院一年到头有几部新戏?有几部老戏?像徐蓉这样的一批演员何年才会有个唱新戏的盼头?
    演员没戏唱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那沪剧能不能也来个改革,资源重新组合,让更多的演员到有戏可演的地方去呢?茅善玉是怎么红起来的?我想最主要的还是那个电视连续剧《璇子》吧,上海本地人不说了,就说外地人他们虽然不懂上海话,但也要看《璇子》,也喜欢听《金丝鸟》,唱沪剧的茅善玉通过《金丝鸟》飞进入了千家万户,顿时大红大紫了起来。我一个北京的朋友,根本不懂上海话,但她也知道茅善玉,也知道金丝鸟。《璇子》这个案例给我们一个启发,现在人们都不太愿意进剧场看戏,票价也贵,那我们能不能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把一出出受到观众欢迎,尤其是受到年轻观众喜爱的好看又好听的沪剧,通过传媒送到老百姓的家里呢,把传媒和剧场形成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当然这种互动的前提是戏一定要又好看又好听,要反映人民时代生活的精品。
    新的时代对我们的沪剧已经提出了新的挑战,沪剧人不应该埋怨大环境,(有人说“不是沪剧不景气,是大环境的问题”),而应该积极地去研究大环境,适应大环境,多想想把什么样的作品送给观众,以什么新的形式送给观众。沪剧是一种文化消费商品,它也必须与时俱进,把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生活消费的需求,积极健康地引导社会文化消费的发展潮流,来作为沪剧人发展沪剧事业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属点。难道我们还能用《陆雅臣》、《借黄糠》、《庵堂相会》这些传统沪剧去满足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吗?请大家注意现在有多少年轻人进入我们的沪剧剧场,来看我们沪剧传统剧目的?我认为当沪剧的主流观众队伍开始失去年轻人的时候,就意味着沪剧的生命特征已经开始减弱。我不反对演这些传统沪剧,但在21世纪的今天沪剧舞台更应该反映当代人们的活生生生活,华雯演的《挑山女人》,所以会上人民日报,原因就在这里,华雯通过这个戏也深深明白了“什么叫艺术要从生活中提炼,明白了老百姓当中才真正隐藏着艺术生命力。这条路我们要一直走下去!”。当然这些传统的剧目是十分宝贵的,应该完整地保存起来,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演出,尤其是在戏迷朋友中,可以作为教育示范和学术性的交流演出,也可以作沪剧历史的展演,充分发挥它的传承作用。我看沪剧人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要“回娘家”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尤其是到年轻的观众群众中去接接地气,去看看今天的观众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找找他们的需求和沪剧的结合点在哪里,找找不同层面观众的需求是什么,能不能与沪剧有新的共同点和结合点。我深信上海作为现代大都市,也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沪剧作为最能代表上海海派文化的上海的声音,她是绝对不会灭绝的,她一定会选择一条更加符合当代上海人需要的新的道路蓬勃发展。但要想实现这个发展,当代的沪剧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七八十年前,老一代的沪剧艺术家们在其他剧种的影响下对沪剧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改革,废弃了以前小同场、大同场的演出旧模式,接受了现代戏剧艺术的幕表制,实行了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的分工制度,使沪剧这个传统的地方戏剧,完成了从农村民间艺术向城市现代剧场艺术的根本转变,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沪剧。在这个改革期间也有不少沪剧团体,因跟不上当时的改革步伐,最终被淘汰出局。解放以后,在党的政策鼓舞下,沪剧的改革更加完善,又一次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沪剧人深入生活“回娘家”,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进步的佳作,沪剧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
  如今我们沪剧面临的大环境绝对不是什么有问题的大环境,而是一个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的环境,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空前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空前巨大的变化面前,沪剧已经明显地显现出不相适应,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沪剧必需改革!通过改革来改变自己!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变化,去适应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要不沪剧的另一条出路就是进入博物馆。这是当代沪剧人必须做出抉择的课题。

作者: lee1126    时间: 2013-7-18 10:50

作者: 黄成林    时间: 2013-7-18 11:24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7-18 11:49
回复 lee1126 的帖子

欢迎你的到来
作者: 老袁    时间: 2013-7-18 11:50
回复 黄成林 的帖子

欢迎欢迎哦!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3-7-18 12:12
老袁 发表于 2013-7-18 10:01
最近读了《徐蓉沪剧学习班》的帖子后,觉得有些话要说。
    在我看来徐蓉是目前年青一代沪剧演员中最 ...

(, 下载次数: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