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也谈演员的表演掌握分寸感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1-16 18:34
标题: 也谈演员的表演掌握分寸感
陈树伟 2012-11-5 13:34
也谈演员必须掌握表演的分寸感
掌握表演的分寸绝对没错。过火的表演后果十分有害, 关键殃极舞台的真实性。但是具体艺术还得作具体分析。祖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大多属于夸长的,但它同样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如; 京剧的三叉囗, 拾玉蜀,演员他们上台就是摆起"架子"卖力地"演戏"三叉囗一场到底表"演"摸黑,刀光剑影博斗,演员通过肢体动作显示紧张的内心思索判断,我说它就是中国杰出的"斯旦尼"!拾玉蜀同样是依靠生动丰富形体动作,能充分表现人物的鲜明性,是它具有夸张的表演力所在。夸张必须建立在舞台真实的基础上,必须做到真实, 有机, 合理,它是"分寸感"的界定!如果你能让观众;对展现在他面前戏剧情景和人物命运产生强烈的信念,兴趣和感情上的共鸣,你的表演就是适度地夸张,甚至变形,(尤为喜剧),观众也能替你丰富补充合理性, 原因是你的表演调动了他们的想像与联想,产生了征服人心的艺术魅力。尤其是电影, 与话剧有区别,同戏曲更有区别,戏曲的唱本身就是极为夸张的艺术风格。问题是两方面,只讲体验, 感受, 讲思想内容, 讲自然真实, 不讲表现力, 似乎一谈表现力就是形式主义,否定模似,外部性格化等,依赖着体验的自然流露,平平淡淡,没有节奏变化,虽说在舞台上也演得有机,合乎逻辑, 就是性格不鲜明。原因是, 把斯坦尼体验学说绝对化了。把表演拘泥于生活的自然状态,忽略了"有效的积极行动"的表演法则。我们要演员在表演中体验感受, 就是为了能创造出内心充实,外部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那就不能忽略强有力的"表现力"!塑造鲜明人物才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作者: 天亮    时间: 2012-11-17 00:53
谢谢陈老师的经验之谈,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有理,真切细腻,使人受益匪浅。
作者: mmm老顽童    时间: 2012-11-17 18:14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1-17 18:37
回复 mmm老顽童 的帖子

谢谢先生的欣赏。沪剧网上此类文章最怕的是"不屑一顾"打入冷宫,有先生的鼓励在此深感万幸!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11-17 20:11
陈树伟老师这篇文章非常有思考,有见解.
尼坦尼体系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但它是西方体系的(话剧的,电影的).中国戏曲远在斯坦尼之前,就有了根据本民族特点形成,发展的,自成一体的表演体系.事实证明:五千年文化熏陶下的中囯戏曲表演体系,远优于西方.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是极不应该,极不正常的!
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也不排斥并吸取一切外来的,有益的成份,为我所用.这便是博大的中国戏曲巍然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魅力之所在.
只有中囯的,才是世界的!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1-17 21:27
本帖最后由 陈树伟 于 2012-11-18 10:55 编辑

我的好友朱先生;出山评论别有新意!又深入一层。好文章,大气!其实斯坦尼在后期对自己的学说也感到有不足的一面,就是强调"表现力"方面的不足,忽略了外型性格化的重要性,这方面确确是我国京剧最为突出的。50年代苏联专家看了"三叉囗"佩服得五体投地,"三叉口"没有一句说白,在大白灯光下,演员模似在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中,体验着,内心思索.判断着,始终在第一自我控制下,忽快忽慢,刀光剑影在眼前闪忽,猛一刀下剑便出,却没有丝毫稍微的偏差,否则真会人头落地,虚实.真假.内外结合得如此完美,这就是"演"!这就叫艺术!"三叉囗"就是斯坦尼体验学说与表演派最最有机完美的结合,也是斯坦尼指望的人物鲜明性!表现力的重要性是它具体生动显现了!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1-18 09:00
本帖最后由 陈树伟 于 2012-11-18 09:21 编辑

再回到主题,啥叫啥过火的表演?我在''浅谈表演''中谈到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必须按照事先确定的行动轨迹思索行动,语言动作,型体动作,都是经排练有意筛选的人物精确动作,换句话说,就是不能随意脱离人物预先规定的思想行动轨迹行动。在我们演员中往往有此类情况;在某场演出中演员即性加了一个动作,取得剧场轰动效应,从此不加考虑是否,自得其乐。为抓取观众,放噱嬴得廉价的掌声,这种情况在我们过去老艺人下农村演出比较多,游离角色放噱。直接影响到今天。他并不知道这样做只是放大了他自已,破坏了整个戏。这样的表演可以说是低级的-文不值。常此以往对演员,对剧团的档次提升极为不利。不信?这样的表演如拿到大学去彻底见颜色。一句话,这才是检验过火的典列。这方面本人在实践中深有教训体会。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2-11-18 09:46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1-18 10:06
回复 叮铛铃 的帖子

谢谢你的欣赏!网上常能听到叮铛铃声好....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11-18 16:52
回复 陈树伟 的帖子

我只是说了点真话.  握手!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2-11-20 11:41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顶一下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2-11-22 08:03
陈老师的表演学说深入浅出,对于业余表演来说,读后受益匪浅!懂得了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必须按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轨迹来做,切忌“不到火候”或“过”!谢谢啦!
作者: 中艺1948    时间: 2012-11-22 09:37
本帖最后由 中艺1948 于 2012-11-22 09:38 编辑

陈老师结合自已的表演经验,在沪剧网上与我们爱好者们共同探讨表演方法,很有意义。谢谢陈老师!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1-22 10:57
回复 中艺1948 的帖子

你称我陈老师不敢当,称我阿三更为亲切,劭宾孙老师,石筱英老师的演技本人极为崇拜。看邵老师在甲午海战中演的方伯谦,庵堂中的金老相公,红得发紫的杨乃武,那三大笑又紧接三声哭,真是内在与外型有机完美的统一,动运一切艺术手段包括声音的运用,传统的身段步伐运用得多么得体,以上三个人物又各不相同。活生生的鲜明的人物形像.使人看过后始终难以磨灭。他的演技绝对是戏曲表演形式同斯坦尼内心体验感受及强有力的''表现力''所结合的典型。又体现了戏曲固有的美学,节奏鲜明特证!石老师同样了不起,曾记得有一次在文艺"五七"干校,赵丹艺术大师曾对沪剧"阿必大''有这番评价;''阿必大就是斯坦尼'',石筱英老师演的雌老虎白相大世界的-段戏,观众于其说是听,还不如是说看到,看到了大世界哈哈镜,看到十寸大,看到了有小辩子的当当车.......观众既听到,又似看到了活生生的一幕幕.真是一绝!
  谢谢兄弟的关注!

作者: 乙九丸    时间: 2012-11-24 20:55
       陈老师的"也谈演员的表演掌握分寸感"一文,无论从戏曲舞台演员理论还是演员本身的舞台经验来讲,恰到好处地给大家提示了"火候"情景下的特定要求与设定情绪是何等的重要,掌握分寸感是演员演活、演真角色的基本功。就看陈老师自己在几十年舞台上演过的几个角色来看,他的一招一式也掌握分寸感,颇见功底。谢谢陈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份宝贵经验,向他致敬。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1-25 14:55
本帖最后由 陈树伟 于 2012-11-25 15:21 编辑

回复 乙九丸 的帖子

陈树伟 13:14:39
午台上用语言交流时,不仅要使人听见,更要使人看见!生活中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必然是先用内在的视觉看见我们所要说的话。然后才能把我们所看见的说出来.而当我们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也是必然先用耳朵接受了对方说的话,然后用内在的眼睛看见我们所听到的东西。所以听就意味着见。生活中常说的"听见"二字!说,必须向对方传递自已的"内心视象"为基础,通过各种语气传达出来.要注意的是,要说给对方的眼睛看!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让对方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你要给他看的东西。台上演员不敢看对方的眼眼,是不会有真正的交流的。当然也有列外,但对像是极明确的。即心中要有人!我们的演员只顾自己说白不懂交流,本不符合生活常规,你说话为了给他人听,求得他人明白才是目的,还必须求个返馈,如此相互应答刺激,说白才能"接得住,送得出",午台上才有戏可看。
以上说的人物说白交流。包括与观众的交流。唱也是 。

所以演员在午台上的表演首先要学会,真听.真看.真想,寻找情绪的激发点。做不到前者三个真,往往会产生刻意去表演情绪,挤感情的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演"结果"。这样容易偏离午台的真实性。或过火或不到位。给观众有假的感觉。

作者: 乙九丸    时间: 2012-11-25 18:16
陈老师在文中再次谈到演员在午台上的表演首先要学会真想真听真看,寻找情绪的激发点,很有道理。生活中就是这样,对人说要认真,被听者也要呼应,这是一种正常的待人与接触人的过程,也是待人真诚,长期交往的基础。舞台上何尝不是如此,演员眼中没景,观众不可能被戏吸引,这期间除了演员领悟角色与戏的规定情境以外,还有一个演员必须遵循戏剧规律的要求,真想真听真看,寻找情绪的激发点。陈老师说得实在精辟,我受陈老师启发,在此班门弄斧几句,说错请包涵。谢谢陈老师的教诲。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1-25 20:26
本帖最后由 陈树伟 于 2012-11-25 20:29 编辑

谢谢副总好友热情参于并鼓励,本人深感欣慰!谢谢。上文提到演员双方语言交流时产生内心视像的生理现象,结论为之;"听便是见"!然即联想起生活中常用的"听见"二字"平日里我们谁会在意深层地去领悟它,现在才知老祖宗组饲的词义深奥形象。
作者: 乙九丸    时间: 2012-12-21 09:31
       想起曾与陈老师在崇明搞活动餐桌上的一番言,陈老师说,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形,生活中的人与人对话,他的说话语气与动作的协调性是如此的一致,如说一个"滚”字,在说的时候,捏一个拳头与说话语气是同步形成的,而为什么有些演员一到台上就不会做这个动作了,其实演员的表演与经验还是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实,里面就有一个分寸感问题。我受陈老师的启发,在平时演唱时也极尽全力学好唱与做的协调性,继续努力,争取有新的提高。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12-21 21:09
回复 乙九丸 的帖子

谢谢副总对我的贴子的支持,你对表演如此的感兴趣,有你这样的知音深感荣幸!表演是门学科多多探讨回味无穷。以上所讲的语言动作与形体动的有机结合的问题,我们细心观察生活,很多动作都出自动饲上面,例如;长辈对晚辈训斥时拍桌子骂一声"你给我'滚'!这个'滚'是动饲,必定是附加在拍桌上面。显得强有力。但是还需结合人物彭关系,人物个性,情景发展的需要而斟酌处理。通常是形体动作都出现在''动词''上面,否则显得很不舒服甚至别扭。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4-20 12:14

作者: 雅雅    时间: 2013-9-14 18:45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