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茅善玉:从沙里淘金感悟艺术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sopsun    时间: 2012-5-24 01:01
标题: 茅善玉:从沙里淘金感悟艺术人生
本帖最后由 sopsun 于 2012-5-24 01:15 编辑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第二个问题,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这些真知灼见的命题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上海沪剧院的艺术家们秉承着创作来自生活、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年来创作演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海派特色的优秀剧目,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像丁是娥老师和邵滨孙老师,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创排的沪剧《鸡毛飞上天》和《巧遇记》中扮演劳动模范,他们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学踩三轮车、挑扁担,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做朋友,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这些前辈艺术家的优秀传统一直影响、激励着我们后来人的创作态度。
  80年代,我初出茅庐,在《姊妹俩》中扮演辛蓉,这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将军之女。这个人物与我的生活距离很远,我几乎难以想象会有这样善良美好的人物。为此,我们走进了一个将军之家体验、交流,原来这世上真有这样朴实正直、可敬可爱的人,只是我们自己拒绝去感受、拒绝去相信。90年代,沪剧院创排《今日梦圆》,这是一出反映上海地铁建设者奉献精神的现代戏,为了“接地气”,我们走进二十多米以下的隧道工地,与日夜奋战的工人们打成一片。经过许多这样的体验,演出时我才信心饱满,真情流露。是啊,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如何让观众信服呢?所以我们的文艺创作必须要下生活。
  今年,沪剧院决定创作一部以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为原型的沪剧现代戏《樊锦诗》(暂名)。为了获取最真实、最深切、最直接的感受,2012年四月间,上海沪剧院一行专程去敦煌深入生活达半个多月。我记得,我们在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与樊锦诗院长第一次见面时,我和她的手紧紧相握,呀!她的手竟然是那样的粗糙!一刹那间,我的心里混合着难过和感动。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了这位身材瘦小的大知识分子?五十年的风沙岁月,磨砺了她的眼角,磨砺了她的手掌。可是今天,在我们的交谈过程中,她一直都是从容淡定,娓娓道来,我被她内敛、内秀的巨大力量深深折服了。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2-5-24 11:12
支持沪剧院、茅院长发扬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优良传统,下基层、下生活塑造“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模范人物,她的事迹很动人!
由茅院长艺术创造饰演樊锦诗一角,非常合适!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2-5-24 13:22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2-5-24 14:30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5-26 12:29
愿強劲的西北风眷顾沪剧舞台.
作者: 赵乐羊    时间: 2012-8-27 16:12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