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戏曲发展要调整心态,克服浮躁心态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艺1948    时间: 2012-2-6 16:32
标题: 戏曲发展要调整心态,克服浮躁心态
现上传记者采访中国剧协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文章与网友们共同学习,我想对于我们沪剧爱好者对沪剧的发展和繁荣的探讨一定是有帮助的
在追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戏曲的发展,也牵动着无数戏迷的心。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是当代戏曲人不可回避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剧协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就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民族戏曲要良性发展

  离不开出人出戏的根本

  新作力作要贴近时代

  新报记者: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您觉得京剧等古老戏曲和当代戏曲人目前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尚长荣:论起当前文化艺术界的发展现状,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可喜局面,而民族戏曲要良性发展,自然还是离不开出人出戏的根本。我们搞艺术的人只有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和广大观众奉献优秀作品,才能回报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和支持。

  从当前全国京剧院业务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来说,我对京剧艺术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我们现在绝对不能再用上个世纪的眼光来要求戏曲,也不可能再回到那种盛况空前的辉煌局面,现在戏曲的确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社会毕竟是在发展的,但只要出人出戏这一根本不动摇,戏曲完全可以迎接这样的挑战。

  至于当代戏曲艺术从业者,首先要调整的则是心态,其实近一段时期我也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如今最应提倡的就是务实二字,最要克服的就是浮躁的心态。不管是哪个文化领域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现状,整个文化环境都不可避免受到外界影响,都应倡导务实的精神。唯有坚守务实作风,才能够潜心地进行戏曲的研究、继承、推动和创新工作。

  为什么要再三强调克服浮躁的问题呢?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凑的当下,凡事都讲究“速见成效”,而浮躁就是隐藏于这种种“闹忙”背后的危机,人一浮躁就容易出问题。回顾以往五六十年,我们在浮夸浮躁上吃的亏是不少的,所以才特别要强调务实的作风。

  当然除了要克服浮躁心态外,我们也要克服不成功的教训,曾经走过的弯路、吃过的亏,都应该要避免。作为一个戏曲人,要思路敏捷、审时度势,要知道当今观众要看什么、听什么,摸准了观众的脾性,才能创作出他们喜爱的优秀作品。

  新作力作要贴近时代

  做到通俗而不媚俗

  新报记者:“继承”和“创新”素来是戏曲艺术绵延发展不可缺失的两个方面,但碍于有限的人力、物力,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常常在继承和创新上难以平衡,您认为如何才能两者兼顾不失之偏颇?

  尚长荣:继承和创新不应该是矛盾的,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明杂剧,我们有二三百个戏曲剧种,而且中国的戏曲那么绚丽多彩,可以说这种艺术形式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现在我们在继承研究和推动出新上干得很有成绩,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纵观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戏曲艺术,数量有我们那么多吗?运作得有我们那么好吗?观众群的数量有我们这么巨大吗?现在有些人盲目崇洋,觉得只有西方艺术是好的,而民族戏曲都是陈旧的,这也不对,你总不能只看平地不看山啊,我们要承认民族艺术形式是好的,虽不应妄自尊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我们对待传统艺术不仅要敬重赞美,更要好好地将其记录传承下来,这是根。就说我们传统戏,有些最老的即便只能记录也要抢救下来存入宝库;能够经常上演的则要精排精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我们再花力气进行创作,争取有新作、力作出台。但我也要强调,新作力作要从内容上贴近时代,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猎奇,要通俗而不媚俗。

  新报记者:从《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到《廉吏于成龙》,您的新编京剧总试图从当代审美的角度出发,为传统京剧寻到和时代同呼吸的可能。但显然如今层出不穷的新编京剧也并非部部能赢得新老观众的认可,尤其是爱听老戏的观众对新编戏很难接受,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您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成功经验?

  尚长荣:谈不上分享,但我可以谈一些我个人的体会,要说老观众对新编戏有抵触情绪,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老观众最不喜欢看的其实是“走火入魔的外包装作秀和热炒”,这样的作品别说老观众不爱看,新观众也不会喜欢,我相信这样的作品也是经不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所以搞创作既要大胆也要小心,要充分发挥本剧种自身优势,这是艺术创作上的思路和理念。

  说到底搞戏还是应当要百家争鸣,要欣喜看到风格各异的作品,这就和流派纷呈一样,要百花齐放才能蓬勃发展,不宜也不能千篇一律,最终只能由观众的认知度和喜好来检验。搞戏可以成功或者失败,但要有符合艺术逻辑的思维和理念。这不但是要本民族、本剧种的,而且要国人能欣赏和喜欢的,切忌类型化,也不应追求过分怪异。

  就我多年参与新编戏的演出和策划的体会,觉得搞戏不能守旧也不应当冒进,要符合本剧种特有的风格和展现力。越剧和京剧就不同,如越剧经典《红楼梦》和《梁祝》,京剧或是其他剧种也能演,但最对味的自然非越剧莫属。但若帝王将相、巾帼英雄、贞洁烈女等题材,则更加符合京剧的气质。如我看过诸多剧种的《赵氏孤儿》,最好的还是秦腔和豫剧,那种慷慨悲怆无与伦比。其实要真有好戏,根本挡不住观众喜欢,新老观众都一样,认的还是好的人和好的戏。

  海派京剧不应有

  过多的自我束缚

  新报记者:很多人怀念戏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辉煌,您怎样看待这种心态?您觉得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上展现上海这一文化大都市“海派”的气度?对于青年演员您寄予怎样的期望?

  尚长荣:传统观念里将京剧分为南北两派,尊上海京剧为海派京剧,对“海派”二字我的理解是,所谓“海派”就是“海纳百川”那一派。上海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海纳百川,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本土文化应该包容并蓄,我觉得上海京剧不该自我限制太多,要多方面地吸收养料,不过多自我束缚。

  至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戏曲辉煌,身处当代的我们要非常客观地对待。当时文化娱乐的活动形式不那么丰富,既没有电视,电影也放得少,一个电子管的广播已经是时髦玩意了,那时候人们渴望文娱生活,要么就是看戏要么就是听书,剧院和书场自然人声鼎沸。

  随着时代发展、时光变迁,现在的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化了,当年一天赶场子看戏看电影的我,几乎也不进电影院,除非有非看不可的好片子,不然买碟或是网络上就都有了。所以现在对待传统艺术要更加爱护,不只要守护和保护经典,也要将传统老戏精排精演。

  我向来是主张“未来在年轻人手里”,他们的进步是京剧最大的希望。至于有些老戏迷爱拿青年人和过往的名角相比,我觉得没必要,不要去比较,毕竟是两个时代的演员了,就如同你也没法拿现在的书法家去和王羲之比,成长的环境不同,不能简单地比较。要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那些前辈名家的演出,也没有太多留存的影像供他们观摩,要他们怎么去学习呢?对待年轻人,我觉得就应该张开双臂去推动他们,除了传帮带外,必要时候甚至可以“托举”,他们才是京剧的未来。

  新报记者:您觉得真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我们还有多远?

  尚长荣:在大发展大繁荣、建造文化强国的宏图伟业上,我是寄予期望的,并且我深刻明白这种期望要建立在踏踏实实的实干作风上,建立在我们优秀的文化艺术上,只要我们潜心地去做了,我们的“上帝”(观众)一定会继续支持和拥护我们的戏曲艺术。只要能潜心地求索,加上松宽的环境和文艺政策的指引,以及观众的支持拥护,相信文化的发展繁荣前途无量。

作者: 沪梦缘    时间: 2012-2-6 19:56
谢谢楼主的上传,文章不错希望我们上海的沪剧同时也能,在新的一年中跟上时代的发展!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2-2-7 10:58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2-2-8 12:45
这一篇尚先生的访谈,是每一个搞戏曲人的必读,也是每一个爱戏曲人的必读,他的可贵之处勿单对于京戏,而对每一种戏曲都有意义。
作者: 中艺1948    时间: 2012-2-8 13:24
回复 雀鸣轩 的帖子

您说得真对,所以我上传与大家一起学习。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2-2-8 14:11

作者: 淼淼    时间: 2012-2-8 15:16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2-8 20:57
回复 中艺1948 的帖子

谢谢你发表这篇文章.对我们专业和业余的同志都有极大的好处,免得无谓的争论.此文客观辯证.谈得又全面.是我们学习的好文章|!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2-2-9 10:35
上传此文太好了,关心戏曲和热爱戏曲的人都值得阅读。很有启发。
作者: 云彩    时间: 2013-5-19 12:07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5-19 14:47

作者: mjf    时间: 2013-5-19 15:35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3-5-21 20:17

作者: 王乐乐    时间: 2013-5-22 10:39

作者: 一只手    时间: 2013-5-22 11:17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5-22 11:48


作者: 芸倩    时间: 2013-6-3 14:26

作者: 玮玮    时间: 2013-7-27 22:53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7-28 07:01
要真有好戏,根本挡不住观众喜欢,新老观众都一样,认的还是好的人和好的戏。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