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难道要让后辈只知音乐剧而不晓得有沪剧? [打印本页]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12-30 15:22
标题: 难道要让后辈只知音乐剧而不晓得有沪剧?
      见报载一消息,中文版《妈妈咪呀!》年底向学生提供包括4000张低价门票的两千个“文化压岁包”,让该剧相伴广大学生开心迎新年。
     的确好消息!一个外来节目,经过包装,得到了众多国人的热捧,据说,自7月12日首演以来,全国巡演历时半年,取得160场演出总票房超5500万元、观众人数逾18万的骄人成绩。
    但笔者想到的是,有人想到了我们本土的戏剧了吗?迎新之时有上海土特产——沪剧、滑稽那么热闹的演出吗?只把眼光盯在外来剧目,让越来越多国外的文化“成功侵入”,难道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吗?
    其实,不是不能让《妈妈咪呀》们在我们国内出现,对国外的、西方的好的文化产品我们当然可以并且应该适当引进,以扩大我们的眼界,得到不一样的享受。但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运营部门,请多把你们的精力放一点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好不好?多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包装得能让现代青年、青少年接受好不好?不要对老祖宗留下的那么多宝贝那样的不屑一顾好不好?数典忘祖,要天打五雷轰的啊!!
    可恨的是现在居然有人借“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之际,对“海派文化”也要狠下毒手,说什么“‘海派文化’其实是在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城市的特定文化氛围、文化表现,并不能代表上海文化的全部,更不是上海文化的方向。”他们想要的就是消灭“海派文化”。怪不得沪语如此被容不得,沪剧如此被冷落。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观看沪剧、接见沪剧艺术家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上海沪剧志》再版时编者们你们能拿什么新史料、新照片来说明领导重视沪剧艺术、重视本土文化啊?!
      警惕啊,人们!千万别让我们上海的后辈将来只知道音乐剧,却丝毫不知道他们的家乡还曾经有过沪剧、滑稽哦!!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1-12-30 15:52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1-12-30 17:37
上海的悲哀.外來和尚好念经呀.这叫外香骨里臭.不知沪剧界有何感想???????????唉唉唉.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1-12-30 18:25
  “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承性。搞文化建设不可割断历史,不可丢失灵魂。历史上,上海就有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五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上海历经160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汇交融,移民文化碰撞合璧,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独特文化风格和特色。这些风格和特色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我们这座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财富。
    一百多年来,正是因为上海人秉承和弘扬这些文化特色,才造就了上海文化的发展繁荣,才支撑了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这些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是上海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更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
    沪剧、滑稽戏积累、沉淀着上海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1-12-30 20:25
警惕啊,人们!千万别让我们上海的后辈将来只知道音乐剧,却丝毫不知道他们的家乡还曾经有过沪剧、滑稽哦!!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1-12-31 07:05
讲得好,数典忘祖,要天打五雷轰顶,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1-12-31 08:32

作者: 过炎洲    时间: 2011-12-31 08:40
看了此文真是有说不出的滋味。申曲面临如此境地与有关方面是有关系的。想想我们外地沪剧票友放弃本地剧种,钟爱沪剧,而且票友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为沪剧而努力。虽是自娱自乐,必究还是有弘扬沪剧的意义。请不要把沪剧剧种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作者: 陆敬文    时间: 2011-12-31 14:07
沪剧不会消失,她是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上海的文化名片,关键是领导的重视和沪剧同仁及大家的共同努力,高质量、高水准的剧目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 淼淼    时间: 2011-12-31 16:19
希望这样的结局不会发生!滩黄西乡调老师的担心有道理!
作者: 薄薄    时间: 2012-1-3 11:08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2-1-3 16:16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