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往事杂忆] 我在区级沪剧曲调学习班教唱 [打印本页]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1-7-9 09:10
标题: [往事杂忆] 我在区级沪剧曲调学习班教唱
          我在区级沪剧曲调学习班教唱

    “四人帮”被粉碎后大约一年左右,文艺开始“复苏”。工人、店员等广大群众也重新焕发出学习上海本土特色地方戏曲沪剧和滑稽常用曲调的强烈愿望。不久,虹口工人俱乐部文艺组的专职老师与我联系,邀本人执教一期沪剧唱腔学习班(星期天晚上,每次2小时,共约10次。男女口及胡琴伴奏均由我一介头“承包”)。
    当时,我是虹口文化馆曲艺队的队干部、乐队主胡,那个阶段宣传演出又特别多(包括与专业演员同台,最大的场子演到静安体育馆,能容纳数千观众),文化馆方面的带队干部生怕办班影响演出,担心“碰到冲突哪能办”?后来经过协调与安排,终于做到了演出、上课“两不误”。

    这个公益性的常用曲调学习班,在当时完全是义务劳动,没有经济报酬,但我仍然因为喜欢而乐此不疲;参加者也不收“学费”,凭单位介绍信就可报名。教学顺序是按“小调”-“第二基本腔”-“第一基本调”(加各种“缀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第一次课在简单介绍“沪剧沿革”(田头山歌-花鼓戏-本滩-申曲-沪剧)后,即开始教“小调”。女口选了《白毛女》筱爱琴老师唱的“剪鸳鸯”、“扎红头绳”(“四大景”、“进花园”),男口貌似为王盘声老师60年代上叶电台里教过的《打起背包走天下》(根据“倒十郎”等小调糅合改编);第二次,除了复习与抽唱上节课内容以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回家巩固的情况,新课是女口《芦荡火种》的“芦苇疗养院”(夜夜游),男口是《白毛女》里“杨白劳自责”前段(第二基本腔里的“慢阳血”)。
    最后两次教的是那时十分热门的《金绣娘》里诸惠琴、徐伯涛唱的“饮水思源不忘本”(包括最后解放军侦察员的四句“基本调”)。感到高兴的是从开头到结束,始终是满满一教室学员(上课地点借的是横浜桥俱乐部大剧场背后一所小学的教室),没有人中途“退学”。特别令人欣慰的是“结业”不久有好些同学都被区文工团的戏曲、曲艺队所吸收,因此自己很有“成就感”。

    我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从备课到具体的组织教学等等各个环节自然是“轻车熟路”,再说自己那时也年纪轻轻精力旺盛,所以不觉得怎么累。沪剧唱腔班的学员来自全区各行各业,大多是30岁光景的青年人(不象现在,社区文化中心的戏曲、曲艺演出,从台上到台下都是老头老太撑市面,年轻人反倒是凤毛麟角)。
    办班结束后也曾发生过一些趣事。有次虹馆曲艺队正好演日夜两场,我就到海宁路四川北路转角上的凯福饭店二楼吃晚饭,一个送菜的女服务员开口就亲热地叫“陈老师”,我却不认识她,只好直言:“我叫勿出侬名字。捺班主任是啥人?”,对方答曰:“俱乐部的何佳熊老师哟!”这下才知道她是已经“结业”几个月的沪剧班学生仔。等我吃得差不多了,她又领来一位穿饭店工作服的同志,原来也是同一批的学友,今天正好都在“班头浪”,嗨,侬讲巧伐?!
作者: 上海小步    时间: 2011-7-9 09:58
  陈老师好!起步真早,好羡慕那个时候业余沪剧的学习氛围,“ 我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从备课到具体的组织教学等等各个环节自然是“轻车熟路”,再说自己那时也年纪轻轻精力旺盛,所以不觉得怎么累。沪剧唱腔班的学员来自全区各行各业,大多是30岁光景的青年人(不象现在,社区文化中心的戏曲、曲艺演出,从台上到台下都是老头老太撑市面,年轻人反倒是凤毛麟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所以学员的积极性很高哦。有老师指导、先天条件好,有悟性、勤奋学习,基本功就扎实,不可缺的是要有一个好心态,我想,目前这些学员一定是活跃在业余沪剧活动的佼佼者!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1-7-9 10:29
感谢陈老师为沪剧复兴所做的努力!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1-7-9 10:47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1-7-9 11:13 编辑

老陈老师在上海滑稽剧社-天平滑稽沙龙辅导上海戏校学生唱沪剧《罗汉钱-回忆》——

(, 下载次数: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