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杨飞飞老师八十年代的一段自述 [打印本页]

作者: lizhenmin    时间: 2011-7-5 09:37
标题: 杨飞飞老师八十年代的一段自述
本帖最后由 lizhenmin 于 2011-7-5 10:22 编辑

最近,沪剧网专门开设了扬派艺术专栏,这是我们沪剧爱好者的福音,将有利于杨派艺术发扬光大,传承接力。让我们能获得更多扬派艺术的介绍、杨飞飞老师的从艺经历等信息资料。

为祝贺扬派艺术专栏开设,表达我对杨飞飞老师的敬意。我特地选择了一篇杨飞飞老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自述,剪辑打印出来,让大家共享,其中的小标题是我加注的。



杨飞飞老师八十年代的一段自述


幼年看戏

我原籍浙江宁波,出生于1923年。父亲姓翁,兄弟姐妹六人,我排行第四。我父亲是南货店店员后来失业。我幼时家境贫苦,大约在八、九岁时,就曾想外出赚钱,与邻居的两个女孩子连跑了许多厂家,但都因年纪太小,没有结果。

那时我家虽穷,但穷人有时也苦中作乐,偶然母亲也带了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去大世界看戏。那时沈筱英在唱《放水墩》,但我当时并不听申曲,而爱看南方戏、武林班、蹦蹦戏(即评剧),京戏也看。京戏爱看老生、大花脸,蹦蹦戏爱看朱宝霞的《秦香莲》,看武林班的《五子哭坟》,被剧情感动得穷哭,看到坏人作恶时,台下观众都把甘蔗头掷上去,我对坏人也恨的咬牙切齿。这对我以后演戏喜欢演正面人物,演苦戏、悲旦,不无关系。

初入戏门

1935年,我12岁时,通过小阿姨侄子的介绍(是南方歌剧里拉胡琴的),正式拜文明戏老先生胡铁魂为师,学演文明戏。老师给我取艺名,叫胡美琴。

那时的文明戏俗称“洋装文明戏”,台上所讲的语言是苏州话和普通话(当时叫国语)。我老师是当家老生,但不带班,后台老板是何天影。师娘胡素琴是演风骚旦的,在《倾国倾城》中演皇后一角。正场花旦是徐纫秋,人很文雅。还有一个花旦是徐素英。

记得拜师没几天,老师看我比较聪明,就让我在《倾国倾城》中扮演太子一角,由老师口传,教我12句普通话,还对我讲了规定的情景,如何表演。我上台以后,不但说白一句没错,而且在讲到“叔父你要救国救民啊!”这句台词时,双膝朝地上一跪,抱住剧中叔父的腿,声泪俱下,由于是小孩子,感情逼真,博得了观众的满堂彩。从此班子里童子生一路角色基本上都叫我演,特别有时戏中演到“开堂子”时,我就更能发挥特长,因为剧中人要唱小调,而我各种都会唱几句,像“宁波文戏”《哭老公》等,我一个人就要唱五六只,所以我在表演方面,实际是在文明戏时已打下了一些基础。

我刚拜师时是没有工资,但唱堂会可以拿到四角钱,直到后来要离开老师时候,才有三元月规钱。

八一三后,上海时局混乱,老师离开原来的班子,准备去跑码头。因为我年纪小,又是个姑娘,带着不方便,就把我托给王呆公带班的班子,后来又转到了蒋呆儿的班子里去。我在文明戏里前后共演了三年左右,共事的演员有花旦张翠霞、钱爱丽,小生有王君玉、胡君安,其他演员还有范苏琴等。我是小孩,当然艺术上经常受到他(她)们的教导和指点。

爱上申曲

我改学申曲,主要是受了朱炎的启发和影响。朱炎当时是文明戏里的排戏老生,是他告诉我大世界底层有一班“儿童申曲班”,都是15岁左右的小孩在唱申曲,很有趣。听后我就经常乘角色上场的间隙跑下去看儿童申曲的演出。一天,我们文明戏台正演《王文与刁刘氏》,我演慧兰,化了妆,扎了辫子又溜下去看申曲。正巧是汪秀英主演《杀子报》,唱得好,做得也好,我被她的演唱完全吸引了,忘记了自己还有演出。结果上面要演“开公堂”一场戏,慧兰是关键人物,但我失踪了,急得大家四处找寻,朱炎猜准我肯定又在看“儿童申曲”,所以直奔申曲场,一把将我拖上去。误场后我吓得躲在后台角落里,响也不敢响。心想:“今朝总归苦了!”谁知出乎我意料,大人们并没有对我怎样,只埋怨了几句,也就过去了。

误场事件后,朱炎看出我已经爱上申曲,于是就对我说:“侬既然介欢喜,那么还是我介绍你去学申曲吧!”他的话正合我的心意,因为申曲有唱,文明戏都是讲的,申曲的唱很吸引我,正好王呆公想捧自己的女儿,我在不在他无所谓,这样我就离开演出达三年之久的文明戏戏班,开始改行投师唱申曲。

拜师学艺

从文明戏班出来后,我在家大约空等了半年,朱炎介绍我拜师丁婉娥为师,但丁老师要收100块拜师金,我家里拿不出。当时我阿姐有个朋友叫三囡,是顾泉笙的学生,知道这事情后,就说介绍你去拜顾泉笙为师,可以一钿不要。于是就去回绝丁老师说拿不出拜师金而不拜了。谁知丁婉娥老师说,不拜师不行,因为已经向前台说过聘请一个新的演员要来了,并给我做好了一套红的二面缎服装,并在《火烧百花台》中安排我担任大小姐一角,故而一定要拜丁婉娥为师,条件可以降低到“压贴钱”不要,只买香烛、馒头糕,并讲好第一年所赚钞票全归老师,第二年第三年一人一半。

我拜师是在1938年阴历四月初八。那年我16岁,即参加儿童班及大人班演出,前后共约半年左右。

记得拜师的第二天早上,我开始学戏,由儿童班里的丁贞娥教我唱一只《双人开篇》,内容从一到十,再从十唱到一。中午汪秀英拿了把胡琴帮我“套家生”,教我出口起唱只要记住一记板、二记板的特征,日场就上台唱了。当时“儿童申曲班”里由丁是娥顶正场(那时她叫小婉娥),挨下来是小秀英?(汪秀英)、小秋秋、丁贞娥、小介林等。

在儿童申曲班我是后来人。听人家说,丁婉娥老师平时教徒是很严格的。有一天,丁老师坐在当中,我和阿是娥(丁是娥)分立两旁,戒尺就放在桌上,由阿是娥教我《摘石榴》,她一只“肩胛”教一遍,我跟着学一遍,不清楚可以问,然后再教第二只“肩胛”。记忆中老师要我在一天之内把《摘石榴》全部学会,于是只能晚上睡在阁楼里再向阿是娥请教。

我在儿童申曲班里,大都是唱开篇和做大戏中的配角,小戏没有开过。不久,儿童班宣布解散,丁老师叫我进大人班,老师是班里的当家花旦,小生是解洪元。有一次演《玉蜻蜓》,我演芳兰丫头,重头戏是邹月娥唱的。一天邹突然病倒,临时决定明天由我代上,于是对我说了大概戏情,并规定我明天至少唱半小时,回家后挖空心思想句子,幸喜我到申曲班后也曾经学到些关子,到了第二天总算唱得还可以。


加盟“鸣英”

1939年春节期间,由朱一鸣来叫我参加吴金舞当局的申曲班子,到南翔、青浦、诸翟一带跑码头,同班的女演员还有沈金娣、张月娥等。后因有个保安队中队长点“翻牌”,讲下流话,我心里害怕,不肯唱,只得睡在庙里烂泥地上装病,第二天改扮成乡下姑娘,走了十八里路,坐船逃回上海。后来在西摩路、先施公司、新雅社、一乐天、大新公司等地演出,最后进了“鸣英剧团”。当时,鸣英剧团除卫鸣岐、石筱英外,还有钱逸梦、赵春芳、杨美梅等人。

我记得随鸣英到过两个场子。一是大新公司演出《阮玲玉》,我演小玉,还有《黄慧如与陆根荣》,我演个倒马桶的佣人,这些都是“时事新闻戏”。二是随鸣英剧团进“中南剧场”,是阿是娥主演《花落人亡》。记得一天日夜场之间,大家叫我唱京戏,我就唱了段大花脸的唱腔,因为当时我年轻,嗓音比较宽厚响亮,结果唱好以后,有人给我取了个绰号叫“小金少山”。那时要使自己的唱送得远、发得响,就经常乘场子里未曾放客时,一个人在台上练,有时还去问开电梯的老伯伯:“我在台上唱,侬听得见吗?喉咙响吗?字清楚吗?”当时没有扩音设备,这样唱现在想来,也是一种练功的方法。

第二次进“鸣英”“是1941年夏天,在东方书场,大约唱了半年。记忆中我在鸣英还唱过《女落庵》。这只戏比较难唱,我老戏底子又薄,因此只能跟杨美梅回家去睡,请她把句子“拍”给我,当中还有一段“叹五更”,需要强记硬背,第二天早上又花了半个多钟头讲一讲,日场就上台演出。好在那时年纪轻,接受能力和记忆力都好,所以演出也还能过得去。

自组剧团

1942年文滨剧团去天津,剧团女演员王雅琴、凌爱珍不去,筱文滨派人来与我商量,借我去唱王雅琴的打炮戏《忐忑夫人》,从此我就一直在文滨剧团。1946年以后,有些原来在文滨剧团挑过大梁的演员纷纷离团,自立剧团,这对我多少有些影响,故在1947年离开文滨,1948年9月与赵春芳、赵云鸣等组成“正艺剧团”,演出于龙门戏院,直至解放。1949年下半年与赵春芳、凌爱珍、金耕泉、丁国斌成立了“勤艺沪剧团”,1958年划归宝山县领导。

擅演悲旦

在我独挡一面开始演出正场旦之后,给观众的印象,不论是唱腔或表演,似乎是较擅于演悲戏,这除与我自身条件和幼时环境有关外,与向前辈老师学习以及传统艺术的熏陶也是分不开的。

前辈艺人杨月英演悲剧时,自己眼泪不多,感情真切,让眼泪留在眼眶里,通过她的唱腔和悲泣之声,催观众泪下。她情真意切,善于掌握人物的性格,善于控制,有无比的感染力。尽管那时我还没有与杨老师同台演过戏,但是,我常在电台里听杨老师的唱,有时睡在被子里,也默念杨老师的唱腔,学她的呼吸、透气,以至泣泣的尾音,并暗暗地体会:这样唱伤心吗?难过吗?

我在参加文滨剧团时,与杨月英老师同台时间不多,但她从人物出发,对不同人物、在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的表演艺术,给我很大启发和教育。她对我说过,演小姐要笑不露牙,走不露鞋,坐有坐法。如是娘娘旦,坐着脚交叉可以向前些,如是姑娘就要缩后些。又时常教育我们,演戏要严肃认真,过去老先生总说“演戏不像,死脱爷娘”。

谈“杨八曲”

最近有人问,杨八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其实这个戏和这段唱腔产生得也很偶然。这段唱当时在设计唱腔时,最早想到的是老戏中《五更乱梦》的唱腔,但觉得那里用的只有长过门、短过门、三送、三角板,曲调不够丰富。然后又想到老戏的《西厢开篇》,但《西厢》唱的正调,曲调也比较跳跃,不符合剧中的悲剧情绪,所以想改变唱法,为此根据人物情绪和演唱内容的发展,选了八个曲调加以改造,力求其有起伏,有跌宕,能符合人物心情和生活的真实。我的唱腔有某些部分有些筱月珍的影子,特别是甩腔,我学的是筱月珍老师的。


(后注):“杨八曲”是《妓女泪》一剧中的中心唱段,是集中反映杨派艺术特色的代表唱段,是主人公金媛千里寻子,在风雪迷茫的路上一段独叹。整个唱段分结合、逃难、入娼、街冤、入狱、寻子、贫病、绝望等八个层次。在唱腔的组织上,除了头三句分别为【凤凰头】、【迂回调】、【长三送】以外,分别依次为【中板】、【快板慢唱】、【反阴阳】、【三角板】、【道情调】、【迷魂调】、【慢中板】、【慢板】等八种不同的曲调组成。是杨飞飞老师吸收越剧、南方歌剧、评弹等姐妹剧种之精华,学习借鉴前辈沪剧艺人的演唱特色,并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沪剧传统曲调的结果。


作者: lujunwen    时间: 2011-7-5 10:14
振民你辛苦了。
作者: 赵琼    时间: 2011-7-5 11:53
谢谢李振民先生!帖子剪辑很好,内容介绍详细,谢谢你对“杨派”艺术所作出的奉献!
作者: 小楼往事    时间: 2011-7-6 00:07
非常感谢振民兄,让我们又多了一个了解杨老师艺术之路的视点。振民兄做事一贯认真严谨、实事求是、朴实不华,其文如其人,从前撰言语中可见一斑,更主要的,他对沪剧热爱、了解的程度我个人感觉已经超乎想象了,而且提供的资料(不仅限于杨派)翔实、丰富,脑子里、肚皮里的沪剧掌故更是数不胜数,。沪剧网多多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忠诚的戏迷。
作者: lulu_kuang    时间: 2011-7-6 06:09
谢谢李老师辛苦编辑上传杨飞飞老师八十年代的一段自述!

作者: 芸倩    时间: 2011-7-6 07:44
谢谢李老师辛苦!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1-7-6 07:44
杨飞飞老师这篇回忆文章告诉人们很多东西,如演员基本功如何培养,什么条件下名家才如群星一样脫颖而出,流派形成有什么规律,等等.值得领会.
感谢李老师上传.
作者: shym0318    时间: 2011-7-6 09:54
回复 小楼往事 的帖子

说得真好。李老师对沪剧文化底蕴深厚程度的了解至深超乎想象,这和他数十年来对于沪剧事业的热爱和研究所倾注的心血是分不开的。更为重要的是李老师为人低调,做事踏实从不张扬。他所提供的资料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老师艺术生涯的总结和艺术结晶,对我们了解“杨派”艺术有很大帮助。谢谢李老师!
作者: 娄江沙子    时间: 2011-7-6 12:53
谢谢李老师辛苦编辑上传,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大师的不凡艺术生涯。
作者: qingyongqing    时间: 2011-7-6 16:13
谢谢李老师介绍了杨老师的一生精华,看得很有味道,李老师辛苦了。
作者: 沪剧粉丝    时间: 2011-7-6 16:42
看了李老师剪辑的文章,使我对老艺人有了更多的了解。谢谢,辛苦了。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1-7-6 17:55

作者: 爱卿    时间: 2011-7-6 22:33
感谢李老师在百忙之中编辑、上传报道!其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使我们对杨飞飞老师及杨派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次感谢!
作者: yaojinlong    时间: 2011-7-7 16:14
李老师辛苦!

作者: xiangsheng1947    时间: 2011-7-8 06:26
李老师对沪剧文化底蕴深厚程度的了解,和他数十年来对于沪剧的热爱和研究所倾注的心血是分不开的。可敬可佩!谢谢李老师辛勤编辑和上传以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杨派的由来和发展,更为杨飞飞老师光辉舞台生涯的一生肃然起敬!
作者: 淼淼    时间: 2011-7-8 16:09
谢谢李老师!
作者: 滩簧西乡调    时间: 2011-7-9 07:50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1-7-9 19:04 编辑

谢谢李兄!沪剧网就该多些这样真正讲沪剧人沪剧事的帖子,少些与沪剧无关尤其是那些傍名家大腕 借以自我吹嘘自我卖弄的东西!唯如此,站长的钱才花得不算冤枉,不肉痛!
作者: 沪剧新迷    时间: 2011-7-10 19:49
李老师对沪剧深有研究
作者: 我名阿蔡    时间: 2011-7-29 18:07

作者: ABCDFG    时间: 2012-1-10 12:37

作者: 小荷花    时间: 2012-2-7 14:04

作者: 我名阿蔡    时间: 2012-4-8 21:41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2-5-21 17:32
深切缅怀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2-5-24 13:26

作者: lee1126    时间: 2012-7-3 11:05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9-2 14:20

作者: 龚山荣    时间: 2013-11-14 13:34
谢谢李老师上传!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13-11-23 20:18

虽然是老帖子,现在看还是一篇好文章。
作者: 叮铛铃    时间: 2013-11-27 11:39
拜读了!
作者: 天真    时间: 2014-5-13 19:35
看了李老师上传的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先生的从艺经历,很感人。费心了谢射李老师!
作者: 天真    时间: 2014-5-13 19:40
回复中打错了一个字,把“谢”打成“射”。李老师:对你说声对不起!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