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母亲的成功秘诀 [打印本页]

作者: 赵琼    时间: 2011-6-25 22:41
标题: 母亲的成功秘诀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1-6-26 00:38 编辑

亲爱的中国沪剧网网友们:大家好!
        我叫赵琼,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杨派”创始人杨飞飞的小儿子。
       自中国沪剧网“杨派”艺术版块推出以来,得到了广大沪剧网网友和戏迷朋友们的关注,特别是我母亲的《沪剧是我生命的全部》一帖受到了广大沪剧网友们的喜爱,大家纷纷祝愿“杨派”艺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在此,我代表我母亲向大家表示最最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她的厚爱。愿沪剧陪伴大家天天快乐!
       由于生长在梨园世家,我从小就深受父母亲的艺术熏陶,喜爱上了沪剧,56年就随父母亲参加了华东和西北汇演,在《为奴隶的母亲》一剧中扮演儿子春宝,以后在《妓女泪》、《黄河颂》、《劈山救母》等剧中都担任了儿子的角色。 59年进入上海沪剧团,和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老师在《朵朵红云》一剧中也扮演过母子的角色。所以我和我母亲不仅是生活中的母子,而且还是舞台上的母子。我总认为父母亲的事业也就是我的事业,我把母亲看做是圣人,比作天,对母亲所创立的沪剧“杨派”艺术真是酷爱至之,在整整朝夕相处的60年时间里,我深知母亲对艺术胜过自己的生命。
       母亲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一是她选对了演悲旦角色这条路;其二是选对了剧本和扮演的剧中人物;其三是精心打造人物形象,反复研究出一套贴近人物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唱腔,唱出老百姓真正想听的东西,母亲深知七分靠唱,三分靠表演,所以在唱腔方面尤为下功夫,细腻朴实、真切,是“杨派”的精髓,母亲还常说:每一句唱腔要唱到观众的心中,让观众终身难忘;其四是靠当时的勤艺沪剧团有着一支质硬的编导、音乐等合作班子和质地相当厚实的各种行当人物角色的扶植帮衬以及剧团为了剧目的成功邀请了市内一流的导演、舞美等所不懈一切代价的付出,有了这众多的绿叶衬托使我母亲这朵红花更为突出;其五是和赵春芳(我父亲)老师的帮衬是分不开的,他(她)们有时为了一句唱腔,夫妻俩经常要切磋到深更半夜甚至于黎明,观众朋友们熟悉的“杨八曲”中其中的一曲“道情调”就是在我父亲的启发下创作的,他(她)们这种对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已达成了默契。
       母亲平时嘴上总挂着的一句话就是:广大观众是我们生活的衣食父母,精神上的上帝,我88岁的高龄能活到今天靠的是广大观众对我的关心和厚爱。记得1979年母亲身患绝症病重之际,广大观众对我母亲的那种关爱之情真叫人感动万分,至今还记忆犹新。也真是广大观众朋友的这种关爱和母亲宽厚的心态支撑了她。从此她更懂得去珍惜生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要为观众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刚痊愈的她就参加了《第二次握手》的演出;1986年人民大舞台的《杨飞飞流派演唱会》和1992年《赵杨流派演唱会》的演出达到了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场面。从而使她的“杨派”艺术达到了更加辉煌的境地。各种荣誉称号也因此扑面而来。
       现在母亲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我们作为子女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和传承沪剧“杨派”。去年我们组建了以父母亲姓名命名的上海赵杨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传承、教授“杨派”学习班)和上海杨飞飞艺术工作室(负责规划、整理文献档案资料)。今年计划完成两件事,年中已完成组建了《杨飞飞沪剧艺术星舞台》,年终协助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完成出版——海上谈艺录《艺苑芳草香四溢——杨飞飞》一书。今后还设想完成建造沪剧一代宗师赵春芳杨飞飞艺术馆,为后人留下一种对于先人的念想。
       但愿苍天不负有心之人,让普天下之人都关心艺术家,关爱他们的艺术之魂。
       最后再次谢谢大家!

                                                                                              赵 琼
                                                                                          2011年6月25日


我和母亲的近照——摄于薛剑平拜师仪式之前
(, 下载次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