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多余的话 [打印本页]

作者: 叶志    时间: 2009-6-9 10:02
标题: 多余的话
沪剧是一个地方性的剧种,上海自开埠以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产生了一大批名家,如今非但没有发展,反而在痿缩,真是令人失望!从专业的角度上来看,上海在大革文化命前有六大市区剧团.再加上郊区的沪剧团,可谓兴旺发达,如今只剩下个沪剧院,名家演员相继的离开了人间,流派无人继承,既使能唱上几句的,不是自我感好的,就是有一定数量的人和团体哄抬,发展下去倒是人人王派、人人杨派,人人某派,殊不知前辈的流派如何创建的,还有那些摇唇鼓舌不懂沪剧的文化先生们的吹捧,一夜之间就能变成了名角,可能话说得尖刻点了,但是善意的愿望可以在尖刻的话语里去寻找的,业余如此,专业也是如此,还是实实在在的学一点唱腔,决不能没有学会走路先奔跑,那是要跌跤的。
作者: 滩簧    时间: 2009-6-9 17:17
说得有道理,但是很难改变现状。
作者: 玫瑰之花    时间: 2009-6-10 21:40
现在小青年连上海话都不会说将来唱沪剧的人越来越少了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6-10 22:00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09-6-10 22:02 编辑

叶志老师是实话实说,真情实录!目前,把沪剧作娱乐的朋友不少,视沪剧为艺术的知音不多。湊湊热闹的不少,耐住寂寞的不多。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6-11 10:54
各人自有各人命,戏剧人生,人生亦戏剧,过客匆匆,才有大师留下,留不下也是机缘!
作者: 潇洒    时间: 2009-6-11 15:25
现在小青年连上海话都不会说将来唱沪剧的人越来越少了
玫瑰之花 发表于 2009-6-10 21:40


同感啊!听着那些不伦不类的上海话确实很难受.......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6-23 10:35
语言也在发展,沪剧由本滩的一口本地土话,到申曲时的上海话,再到后来沪剧的标准韵(这也是有争议)的,已大有变化,在编剧写台词中也有不习惯的地方,每当我听到沪剧中“站住”、“泪水”时,不免也听不惯,这是上海话发音吗?但大家都在那么说,那么唱!
不伦不类的上海话已成现实,舌头伸不直也卷不拢也是80后的特色,关键是我们去教育他们,去扳这个“龙头”,还是去顺水推舟,用这种新沪语创作出新的本子!
时代不同,题材也不同,语言、词汇都有变化,让老一代或怀旧的一代去欣赏“卖红菱”、“庵堂相会”、“教育虎荣”,而让新一代应该欣赏沪剧的“魔兽世界”、“黑客帝国”,有人写吗?
作者: 小百灵    时间: 2009-6-23 11:14
7# 子归


有人能写,但是没人敢写,估计谁写谁就要挨骂,毕竟现在敢吃螃蟹的人不多啊,写这个绝对要背上“糟蹋沪剧”的罪名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6-23 12:46
所以“无船水也流”成了二十年中的绝唱!
作者: 白水    时间: 2009-7-3 08:56
记忆中,沪剧“无船水也流”是在上海黄河路的长江剧场上演的,主演是孙徐春、杨梅等。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7-3 09:23
我喜欢沪剧《无船水也流》

当我观看孙徐春自编自导自演的《无船水也流》的时候,心情却出奇的忐忑不安。随着剧情的渐次展开,我这颗始终悬着的心才又慢慢落到了实处。当爷爷亲眼目睹孙子艾小河春叶先落而发出“有船水也流、无船水也流”的充满历史哲理的悲愤之声的时候,我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伤痕和反思文学中最为强烈、最为深刻的一声呐喊,虽然比起其他先声夺人的大家名作来,它姗姗来迟。如果仅仅具有主题的深刻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功,只能成为一出好戏的必要条件,但它未必能够把一个传统的剧种引领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船水也流》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大胆地打破了传统沪剧的既成格式,在舞美、人物调度以及布景设计等方面都吸取了现代话剧的成功经验,因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既有紧张剧烈的人物冲突,情节又能与传统沪剧的审美经验相契合。由于布景设置的简化,使观众不致于一味地沉浸于剧情而保持判定的可能;而天幕所呈现的内涵丰富的画面,赋予了沪剧从所未有的气氛和情绪。从戏剧观念来看,《无船水也流》明显地突破了原有的窠臼,但从唱腔设计来看,又保持和发扬了原有的特色。特别令我心醉的,是爷爷的那段“宝宝睡着了”悲凉、深沉、凄婉的唱腔,既蕴含了爷爷对艾小河的深沉的爱,也展示了爷爷几十年经历的坎坷生涯。
(原载《解放日报》1989年3月14日,作者∶魏威)
作者: 子归    时间: 2009-7-3 09:24
(, 下载次数: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