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沪剧网

标题: 新版《雷雨》大家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0-11-2 15:12
标题: 新版《雷雨》大家说
上周六晚上七点三十分在央视11套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播放了上海沪剧院晋京演出的新版《雷雨》的实况录像,我在看了之后很有一些想法,所以来发帖说说。大家有什么意见也都可以畅所欲言,一起来讨论讨论。
   这次最新版的《雷雨》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颇有一些新意在里面。诸如全场四幕演出,每一幕前都插进了一段幕后唱,好像是由王丽君演唱的,增加了说明的内容,概括了主旨,很有新意。另外,两位小字辈的演员洪豆豆和王森分别扮演四凤和周冲,虽然演唱还略显稚嫩,但两位小演员看得出来是很用心去演好角色的,咬字都非常清晰,对白也说得很不错,一副很努力的样子。从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沪剧的希望。袁派传人钱思剑退居二线,演起了工人鲁大海,虽然听惯了以前铿锵有力的邵派唱段,这次钱的袁派鲁大海同样也是非常出彩的。还有要说的就是整场演出的舞台布景了。为了制造倾盆雷雨的现场环境,舞台上特地架着一扇黑沉沉的格子木门,用类似流苏的细长帷幕作遮掩,制造出大雨滂沱的映像,还是很有新意的。最著名的那段“花园会”唱段,从原来的客厅里真正移至了花园中,周萍和繁漪的人物个性更突出了,也比较符合沪剧擅长演绎的西装旗袍戏的特定氛围。诸如此类颇有新意,缘何是“新”,点出了实际意义。
    可是,作为一个忠实戏迷来讲,我们听的或看的沪剧《雷雨》永远都是根深蒂固的经典片段,脑海中浮现的总是如丁是娥等老一辈沪剧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一系列角色,要么就是像马莉莉、汪华忠等继承者的影像,总觉得那才是我们真正爱看的沪剧艺术。新版《雷雨》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唱词,很多经典唱句却改成了对白,对白的地方却换成了唱词,感觉有点别扭。整台《雷雨》大戏的经典带给戏迷们太深的印象了,戏一演到这里就知道下面的对白或唱词是什么了,包括演员的动作等肢体语言也都烂熟于心。新版《雷雨》却是另外的味道。还有就是戏中的唱段音调都似乎起得太高了些,好几次像王明达、茅茅院长自己唱到一半声音突然就上不去了,卡在一点上,这样嗓子就不能正常发挥了,对整台戏的完整度也打了些折扣。特别是小演员豆豆演唱的“四凤独叹”一折,音调起得老高,小朋友很难发挥极致,总显得好像用力过度的样子,非常不舒服,这段唱说是说借用了筱爱琴老师的流派,但听来还是全新创作的结果。听一会有点是筱爱琴的,一会儿又有些杨派的调门,参差不齐夹在一处,听起来就不是沪剧的味道了,不晓得是什么调调。其实,1991年那年新拍的《雷雨》茅茅就做过四凤,唱的就是筱爱琴的流派,这一段“四凤独叹”还是非常好听的,豆豆完全可以照着这个版本唱下来,相信还是很有演出效果的。另外,新版《雷雨》中有几处对白略显口语化,和舞台风雅很不相称。如第一场中周朴园叫小儿子周冲重新回来,“站住,嗯!”,王明达老师好像说了几个“来来来来”几个字,加了这几个来字就显得很不自然了。周萍的饰演者朱俭这次的演出中明显把这个人物的嗓门压低,弄成一个胆小怕事、生性儒弱,又是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的样子,弄得看的人也感觉老不舒服的。鲁贵的饰演者凌月刚表演也很一般,把人物刻画得似乎太过圆滑了。最最难受的要数最后一场戏里,周朴园叫周萍当众跪下认侍萍为亲娘,剧中破天荒地用了五重唱,有四凤、繁漪、周萍、周冲、侍萍等,声音非常杂乱 ,破坏了沪剧原有的特色,这一点似乎不太合适。或许都是经典的缘故吧,让我也不得不列举出新《雷雨》的不足之处,总感觉别扭得很。还有老演员陈瑜老师饰演的鲁妈也很用心,尽管唱腔是新增加的,音调又高,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毕竟人家已是60岁出头的人了,也挺不容易的。
    除了丁是娥老师首创的繁漪经典外,莉莉老师的繁漪或许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永恒话题吧。依我个人之见,茅茅饰演的繁漪略有新意在其中,细观还是和莉莉老师饰演的繁漪不可同日而语。当然了,繁漪这个角色是比较棘手的,是很难拿捏的,茅茅做到了这样其实也很不容易。毕竟一院之长要掌管很多事情的,沪剧现在又面临低谷时期,很多困难摆在面前,茅茅又要演戏,又要调和矛盾,也是非常难的,我们大家相互理解吧。我最最喜欢的还是1991年的《雷雨》,马莉莉、汪华忠、茅善玉、孙徐春、沈仁伟、诸惠琴、王明达主演的那个版本。
    一家之见,纯属个人意见。但还是希望沪剧能把曹禺先生的经典《雷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0-11-2 15:13
朱俭的搭档似乎越来越小了耶……O(∩_∩)O~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11-2 16:54
新版似呼传统的味.少了许多.很难承受.但是权在人家手里有什么办法呢.今后将来的沪剧是否会发展成.别有一格的沪歌.
传统的老作曲你们听了看了之后有何感想呢.说说么.
作者: fangming    时间: 2010-11-2 17:10
回复 1# 又见蔷薇开

和老师有同感。真的是不好听哦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1-2 22:13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2 22:14 编辑

敬畏经典
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说:
“由《雷雨》引发的对表演上的思索——对表演者来说,在掌握娴熟的技巧之外,心里的真诚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演员(特别是有点儿成绩之后的演员)要具备对艺术的敬畏,对艺术水准的严粛、不苟的状态:我若嬉闹了,我应脸红。”

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说:
“《雷雨》是经典,每个演员都想演经典,经典可以磨练演员,它提供一个平台,让有潜力的演员充分地学习、吸取、实践,从而实现表演的飞跃。经典是本教科书,它提供一次机会,让有敬畏心的后辈切身的体会、体验剧种的本质美感和成功之道,从而得以提升整体的自我了认识和审美能力。经典也是一块试金石,你对本剧种的理解有多少,艺术功力达到多少,对传统的诚意有多少,在它面前,统统无从还价,精确地丈量到毫厘。所以,我们应该多演经典,但同时要慎演经典,否则它会把我们的无知,短视和狭隘照得无处遁形。”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11-3 16:58
这段音象是上海逸天舞台录像。
作者: 四季相思    时间: 2010-11-3 17:09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13-2-14 09:57 编辑

同意白水老师关于“敬畏精典”的说法。曾经的《雷雨》在沪剧戏迷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为了追求“新意”而随便删改,恐怕许多钟爱沪剧的老观众都会感到失望。总之,切莫轻易丢弃沪剧的底韵。
作者: 花弄影    时间: 2010-11-3 18:50
本帖最后由 花弄影 于 2010-11-3 19:05 编辑

看了传中说的新版雷雨,比我想象中要好,或者说,茅善玉的繁漪,还算可圈可点。在如今的沪据舞台,如今还在台上的演员实力上说,这个戏算是好戏了。

目前在土豆看到第三场,就写到第三场。

这个戏的每场结束,都加了伴唱,有点像是剧情的解释说明。老实说,我觉得是,多此一举。难道导演是怕,观众不知道剧情,或者看不透彻这个戏?喜欢沪据的观众,对于雷雨基本上都该算普及类剧目的,就好比看越剧的观众说没有看过红楼那么稀奇。所以,我听这类伴唱,多少觉得不耐烦。

再退一步说,雷雨的版本实在太多了,就算没有看过原著,还有老版,顾永非的电影,新版王姬的电影,这都没有看过,至少,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吧。这么说,可以把雷雨当新故事来看的观众,我觉得是连一成都不到的。不知道这样的伴唱,意义何在了?

说下繁漪,

对于繁漪,我记得在哪篇文章里,茅用到,文弱,明慧。当然这些算是繁的个性的,但是,根本没有说到重点!所谓的文弱,明慧,我看用在哪一个旧时女子身上都不过分,可惜繁漪不是瑞珏那样的普通和大众化。用现在的话说,她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另类的。可惜,这种另类,如果演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自然是不可能表现的舞台的。繁漪的关键词是,阴郁,和乖戾。大概茅善玉喜欢做真,善,美的化身。导致了她放弃用这些个貌似不是很褒义的单词,不过,也导致了她终究是挑战不了经典。之所以说,可圈可点,是因为她部分环节表现得还是不错的,不过这也只能说她是很好的一个继承者,却谈不上,如何形成茅派的。这样的话都说得出,可见是不懂沪据的外行看了以后的评价。好比,没有看过王文娟的林黛玉,偶尔看了一场单仰萍的红楼梦,惊为天人。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又有人会说,茅的形象不错,恩,确实不错的。这个没有人不承认。不过,她形象好,是应该的。她今年,多大年纪了?不会超过55岁吧,随便拿一个演过沪据雷雨的女演员出来说,55岁那会儿形象都不错的吧。丁是娥不算,没有视频了。我知道演出过全本的,注意不是片断是全本的,马莉莉?恩她的繁漪,想当年好像也很风姿绰约的吧。还有谁?陈苏萍?她貌似比茅还小两岁。沈惠中?不好意思,她演繁漪的时候已经61岁了。还有谁?补充。

印象中,还是马的繁漪比较无可挑剔。茅演到后来状态越来越好,一出场,感觉有点过于怨妇了。(两人,我都不粉,也算不会有什么偏心了。)
记得有两个版本都不错,一个版本是,马的繁漪,张清的周萍,陈瑜的鲁妈。(此版本人最喜欢)另一个是,马还是繁漪,周萍是张杏声,茅演四凤,我还是认可茅的四凤比繁漪更加好。形象到音色。鲁妈是,诸慧琴。

至于这个新版的周萍,实在是糟糕得可以。我连评价的兴趣都不太有了。猥琐是猥琐了。但是请演员思考一个问题,他如此不堪,却还是可以被一个周家大太太深爱,毕竟还是要有吸引人的地方的。请演员去读一下原著吧。而这个周萍,似乎繁漪的眼光也太有问题了。。。。

多年不变的是,鲁妈。哈哈。鲁妈的唱腔也有点改编,以前的蛮好听,不知道导演又在折腾个什么了。不过,总体是可以的。陈瑜演起来似乎是得心应手的。不过,我还是更加喜欢她多年以前的那个版本,更加压抑,内敛的悲伤,痛苦妇人。

新版的唱,似乎有个普遍问题,断句不明,好像故意为了区别于老版哦。有必要吗?

周朴园,毕竟是老演员啦。OK的。

四凤,周冲,两个小朋友,名字叫不大出,只想说,加油哦!

至于起调问题,听了几句四凤的,有点怪,似乎是不流畅,我觉得是作曲的问题,要么就是演员没有唱顺口。高?高好像是不高的,不能因为习惯听了降调版的戏,就觉得普通版的戏,音调高了。这个有点偏心了。茅善玉,唱得太多了,有时候累了,唱不上去,这几年不是新鲜问题了。她演家的时候还失声过。但是,不随便降调还是不要降,除非迫不得已。王明道毕竟年纪大了。

ANYWAY了,沪据的雷雨还是好看的,还有有着说不出的魅力的。她的美好,犹如越剧观众的红楼情节一般,丝丝环绕,挥之不去。……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0-11-3 20:08
新要新得中听中看.如果不中听中看.要他何用.还浪费了我的电费.沪剧界现任官员该醒悟些些了.不要一意孤行.了.这样会把沪剧毁掉的.听不听随你们.没有沪剧咱们可白相锡剧.越剧的.就是可惜被毁的沪剧在喊冤命呀.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1-3 20:31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3 20:36 编辑

曹禺先生谈《雷雨》中的蘩漪   
      曹禺先生说:“……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有它一样地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朶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頓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原是我的杜撰,因为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形容词)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
   “……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蘩漪。(当然她们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比天样地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这类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炕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么?这总比……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1-3 20:49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3 20:51 编辑

关于《雷雨》-花园会这场戏中周萍的一句台词
周 萍:(白)侬呒没权利讲迭格闲话,
                  侬是冲弟弟格母亲!
请注意周萍这句话千万不能“冷冷地”说,那样一来,周萍就会变成恶语伤人的流氓了。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1-3 21:37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3 21:50 编辑

周朴园对待他们……(郑榕创作日记摘录)

    ……

1,这次认识到,体会人物主要从人物对待不同的人应具有的态度感情入手。

2,要寻找每字毎句的不同目的,不要挤成一片一片的情绪。

3,朴园对周萍,待如失母孤儿,爱护备至,对他说话低声细语,非常慈爱,待之为三岁幼儿,又特别尊重他长子的身份,什么重要的事都让他出头,惟恐别人看不起他、欺侮他。看他生性忒弱,总希望帮他撑起腰来,有时不顺己意,但念及乃母,不忍痛责,他长得很像他母亲,只有全意抚养此子成人,方能慰侍萍在天之灵,赎己之罪行。

4,对冲儿,犹如毛头小子,喜其健壮、个性,长得全像自己,性傲不屈,幼作大言必有大志,喜时爱之如膝前玩物,怒时痛责也无妨。

5,对蘩漪,用豪放、用尊敬,百般与她贴近,但不,总是中隔一墙,冷淡令人难忍,每次忍不住就要冒火,以后又后悔,习以为常。后有时甚至见之生惧,很怕和她生事,徒惹双方不快。有时经常不见面,倒还安心。

即令如此,自己对她的责任心从未放过一日。当人靣前对她绝对尊重,遇事不快也是以礼貌服她,让长子劝说她,不直接和她打交道。二人私下不当人靣有时吵嘴很凶,甚至自己被她那嘲弄不屈的眼神会激起极残酷可怕的想法来,一生还没有受过别人这样待我,很难理解这是何故,只能理解成是前世怨孽。

6,对四凤从无笑臉,治下以严,冷语苛责,使之见而生畏。

7,对鲁贵,鄙其是一小人,以鼻息挥之来去,从不正目视之。

8,对侍萍先以之为下人,及闻其口音,突増乡思,哀之;见其闭窗,异之;再思其口音,奇之;追视,见其行态肩搖何面熟之甚,脱口而呼,及止,頗感冒眛,掩饰……及闻其为无锡人,甚喜,“我因料及外乡人无此温顺、懂事者”,及知其三十年前在无锡,惊异之至!他乡遇故知,有多载未曾晤一乡里老人矣,此时放下尊贵之嫌,待之为亲人,谈及往事,如痴如醉,不能自止,追询往事,忘掉一切顾忌……

侍萍提及往事,而了如指掌,一时如冷水泼头,觉己失言,竟图掩饰……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11-3 22:08
终于在这看到了对于新版《雷雨》的评论了,我先转帖二篇百度帖吧的文章。

10月26日,有幸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观看了上海沪剧院演出的《雷雨》。这是我第一次看现场的沪剧演出,成行原因一是这出戏的繁漪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江南二茅之一的茅善玉(另一位就是茅威涛啦),二是久闻《雷雨》是沪剧已演了70余年的看家戏,三是弦子在博客上把这版沪剧《雷雨》夸得极好。
    戏演到三分之一处,我就暗自欢喜---没有白来。这出戏似乎没有主角,也没有配角,可以说是个群戏,而且整体水平相当好。茅善玉自不必说,繁漪这样矛盾的角色,当今的地方戏曲舞台上恐怕还没有人能演过她的。鲁妈的扮演者陈瑜,听说已经退休了,但她在舞台上的激情和爆发力,着实让我佩服和吃惊,我甚至会出戏,担心演员如果有高血压什么的宿疾,会不会引发疾病。我很喜欢四凤的扮演者洪豆豆,她刚从戏校毕业,尚在实习期,今年才16岁,但她在台上的表演却不显稚嫩。也很庆幸洪豆豆16岁就能得到这样一个和名家同台演绎名剧的重要角色。
    剧中用大段的唱词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和痛苦,听得相当过瘾。很多唱腔只用简单伴奏,类似于越剧的清板,听着字字入耳,很考验演员功力。
    喜欢《雷雨》的布景和道具,绝不花哨,恰到好处。喜欢繁漪的旗袍,精致,雅致。顺便赞一句:茅善玉的身材保养得真好,同一件旗袍,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出她的味道来的。
   《雷雨》中的人物生活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近80年过去了,我们仍可在周围的人群中看到剧中八个人的影子。但愿这个世界多些阳光、快乐和喜悦!
    沪剧《雷雨》,这出改编自曹禺30年代写就的处女作,今天演来,仍有现实意义,这就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的原因吧。



转自百度沪剧贴吧  作者:清辉万里流   2010-10-29 18:46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11-3 22:09
这次的进京版沪剧《雷雨》我看了,说说自己的想法。
老实讲在看前四幕时,我是很不满意的,我看过马莉莉为丁是娥老师配像的版本,也看过马莉莉自己演的版本,还瞄过两眼陈苏萍和沈惠中演蘩漪的版本,就茅善玉来讲,我觉得演得比陈苏萍和沈惠中好,但是比不过马莉莉,更不用说是丁老师,这版《雷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怕北京人听不懂上海话的原因,还是为了加快节奏,删掉了很多唱词,用对白来代替,比如第一场周朴园训斥周冲,还有第一次的蘩漪和周萍的花园会(这段蘩漪的赋子板是我最喜欢的,可是被删了很多),还有四凤用的据说是筱爱琴老师的筱派,不是说不好,听起来不习惯,还有周冲的那段“再有一个冬天的清早晨”,这段听得我很别扭,可能演员还小,反正就是不知道这腔是怎么拐的。对于陈瑜老师,看楼上的一些评论,都不错,但是我要唱唱反调,我觉得唱得革命有余,慈爱不足,给我的感觉像《半把剪刀》的法场,我个人觉得侍萍没那么硬,她有一种隐忍,再加一点坚韧,这个陈瑜老师给我的感觉不太对,个人认为王珊妹老师更适合演侍萍。
说了一堆好像是缺点,不过总体我觉得这版《雷雨》演员的表现力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吃药和最后一场,情绪一浪高过一浪,看得很过瘾,最后谢幕时,几位演员都有点虚了,我觉得他们很尽力,为他们鼓掌!!
这里几位已经功成名就的演员不说,特别提一下洪豆豆,这个小姑娘演四凤就她的年龄而言,已经很好了,估计所有剧种中,她大概是演四凤年龄最小的,很不容易,那些情绪很难把握,她基本上完成了,比演周冲的小伙子要好,当然他们是沪剧未来的希望,有要求,更多需要鼓励。说起来沪剧院胆子蛮大的,四凤这个角色,成熟一点的有吉燕萍,小一点的有王丽君,她们敢启用年轻演员,这种做事的风格我很欣赏,作为一个上海人,从小看沪剧长大,喜欢沪剧,我要为他们鼓掌!!
转自百度沪剧贴吧   作者:平行线minmin   2010-11-1 19:07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11-3 22:11
整部戏的改动我认为还是可以接受的,整部戏的败笔在朱俭,虽然他终于瘦了点,但是唱功一般,演技平,扮像不灵,倒是真实生活中的作风和周萍一个样。
茅的繁漪好像己经定型了,我看过好几次不同地方演出的版本,但这次更有冲击力,但清高不在,高傲不够,和《为奴隶的母亲》女主角有一拼(指角色,不是演员),大家小姐少有那样子的,歇斯底里的发作是正常的,但是夸张是戏剧的手法,并不是只有夸张。
陈瑜的鲁妈和石筱英的不同,一个婉约,一个豪爽,人物的处理与其它不同,我个人是很喜欢激情型的鲁妈,这和个人的性格有关。我也看过诸惠琴的鲁妈,唯喏版的。王珊妹的版本没看过不太好乱发言。真的挺佩服陈瑜的,见到百度里的楼主写道的“担心演员如果有高血压什么的宿疾,会不会引发疾病”我心里发笑,就从这点上来说吧,演员本身是可能有这样的疾病的,但是演戏的投入和真正的生活感情投入是有区别的,这就叫做专业。如果人人都假戏真做了,那这个世界更乱了。说到陈瑜人物角色的把握,以前繁漪柔柔的,所以鲁妈一激情好像英雄就义般的感觉,特别高亢激昂,但这次的太太也变得歇斯底里了,所以我反而认为鲁妈这样一演倒合整部戏的基调。
二位小演员我很喜欢的,从戏校一路看他们走来,很不容易,毕竟年轻,又与那么多老演员在一起演,演技和唱功上的差别是很容易就发现的,但是与同龄人来说,这二位是优秀的。

2010-11-1 22:55  写于百度帖吧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11-3 22:19
其实,每一部戏,大家如果不带着与原版或是前版比的眼光去看,会有新的发现,就这部戏而言是成功的,但是要比较的话,各有千秋。但是戏是要磨出来的,给观众骂出来的,听到观众越多的声音就能让戏改得越完美,但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所以有时要包容一些。
作者: zjw55511    时间: 2010-11-4 09:50
新版雷雨总体上不如以前马莉莉当年演出的版本,最糟糕的就是演周萍演员没有选择好。看了十分失望,上海沪剧界那么多的好男演员为何不用。唱腔上让沪剧迷感到失望,是导演主张还是作曲意思,糟糕透了。一些唱腔改的没有沪剧味道了。
  唯一让人看到满意的是,布景服装亮丽了许多,陈瑜演的鲁妈感觉还是她20年前演唱的好听,不知道陈瑜老师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感觉。
  马莉莉汪华中、张杏声、张清等表演的雷雨超过新版 。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11-4 11:32
戏曲讲究"唱\念\做\舞",因此经典剧目的唱腔不宜"大动",假使要对某些唱段来个"颠覆性"的"改革",更要慎之又慎.
对沪剧<雷雨>来说,过去许多剧团都演过(解放前就已经对此剧进行了移植),但在戏迷的心目中,人民大舞台的名家会演版,是一个标杆(抢救经典的"音配像"就是100%使用了上海电台的室内录音).
对经典剧目动"大手术",往往吃力不讨好,在观众中还会引起纷争,外地一位"领军人物"前几年的新"liangzhu",就是一个例子.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1-4 12:05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4 12:06 编辑

要尽量保持曹禺作品的原汁原味 改编要尊重曹禺作品的精神   
      今年9月3日,在为纪念曹禺先生诞辰百年,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剧协承办的“经典与当代”硏讨会上,马莉莉呼吁要尽量保持曹禺作品的原汁原味,她说:“我希望曹禺的作品不要改变,你要改,你可以自己重写一个,以前的东西,你改了,就不经典了,就像你改过的 《 日出 》 ,那就成了你的 《 日出 》 ,不是曹禺的 《 日出 》 了。”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11-4 15:35
楼上各位评论新版“雷雨”,太精彩了!尽管我没有看过新版“雷雨”,但对大家的评论一点也不意外,感到完全是预料中的事。我要在此说一句,戏的好坏第一取决于剧本,第二取决于演员。这二个要素的前提是文学功底,也就是文学修养——这决定了一个人对客观问题的领悟层次......有感而发,就简单说上这几句吧.
作者: 倾听    时间: 2010-11-4 17:39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0-11-4 18:07 编辑

与老版雷雨比较,我觉得新版雷雨无疑也是成功的。
       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唱腔,舞美,灯光,声响颇有新意。戏曲贵在创新,我们不能被老版本所束缚,用一成不变,先入为主的眼光,用耳熟能详的老版唱段来"规范"创新后的新版雷雨,这样既不客观。也不实事求是,即是对演职人员辛勤劳动的无视,也是对没有到现场(剧场)看过新版雷雨的观众的误导。
       马莉莉对雷雨改编的一些言论,充其量也只是她这个作为曾经演过繁漪的一个演员的独家之言,仅此而已。
作者: zxhanmimi    时间: 2010-11-4 17:49
回复 21# 倾听
马莉莉老师演的繁漪这个角色的亮丽度和鲜明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得到沪剧戏迷朋友首肯的!
作者: KAILIAN    时间: 2010-11-4 17:57
挺21楼的,有道理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11-4 22:03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0-11-4 22:10 编辑
上周六晚上七点三十分在央视11套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播放了上海沪剧院晋京演出的新版《雷雨》的实况录像 ...
又见蔷薇开 发表于 2010-11-2 15:12

引用 又见蔷薇开:最著名的那段“花园会”唱段,从原来的客厅里真正移至了花园中......诸如此类颇有新意...

“花园会”被移至花园中,并不是此次新版雷雨的新创,在1988年马莉莉、张清、倪幸佳主演的雷雨赴香港演出时就采用在花园里的场景、布景了,并非颇“新意”。
作者: zjw55511    时间: 2010-11-5 13:04
新版雷雨成功与否,不是说几句话能说定的,观众是最好的评判者,上座率如何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出现场场爆满的局面,说明观众是认可的,我不知道雷雨在上海演出的情况如何,我是绝对不会买票是观看的,还是买套当年马莉莉、张杏生、陈瑜老师当年出演的雷雨,真是百听不厌的。
   有谁了解一下新版雷雨观众购买票的情况,这是最好的证明吧。
作者: 雀鸣轩    时间: 2010-11-5 13:31
偷鸡摸狗的事,弄到了光天化日之下,正有新意。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11-5 18:20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0-11-5 19:43 编辑

大家看了新版雷雨,有人说好,感觉很震撼,有人觉得难适应不舒服,说不像老版雷雨,变化太多了。
不像老版雷雨有什么不可以?有什么不好?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冗长拖拉慢节奏,单薄的音乐伴奏,还会符合现时的欣赏需求吗?
什么是忠于原著?忠于原著不能是与丁版、马版划等号。
马莉莉在她的书中回忆,丁是娥对陈瑜、孙徐春主演的版本表示极大不满,我想想,何苦呢?大可不必。丁演过了,马又演了,最早的丁版要演3个多小时,马演时有没有一字不漏原封不动?不也把全剧时间大大压缩了,有照搬吗?马演过了,难道不能还有其他人尝试以新的视角新的形式来诠释人物吗?百花齐放才好看,越剧红楼梦还有徐王版、袁尹版不同的流派版本呢!
曾有人说过,一百个人的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名剧已被全世界无数次以不同形式演过,越剧赵志刚、京剧傅希如不是都演过“王子复仇记”吗?演到国外,人家也未排斥呀!
茅版雷雨其实也并未违背曹禺笔下的人物思想命运的框架,而是运用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当然每一出戏的推出都期望能让广大的观众接受,但我认为应该更倾向于新观众和黑发观众。
至于洪豆豆的发音高低、朱俭形象难看,只是属于技术问题,作些调整是不难处理的。
作者: 晓明    时间: 2010-11-5 20:50
马版《雷雨》没有看过整场,丁版《雷雨》更是只听过少数几段唱段。因此无法简单拿茅版《雷雨》去和他们做比较。但我相信,三个版本肯定各有其独到之处,肯定各有其精湛一面,肯定各有其追捧者。不能简单的评说哪个是精华,哪个是糟粕(本不该用这个词,但注意到了有些网友把茅版《雷雨》说的一文不值,用词蛮尖刻的)
不是吗?上了年纪的观众或者说是资深沪剧老观众对丁,王,杨等名家的经典版至今仍津津乐道。因为这样的经典戏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刻骨铭心。但他们同时对未作大手术的马版《雷雨》也没特别反感。但是茅版《雷雨》却不然,大胆的对老祖宗作了整形手术。当然我们的老年(资深)观众无论在视觉上,感情上说什么也是不能接受的。个人觉得这很好理解也很正常。
而茅版《雷雨》在当今的时代用新的艺术创造,用漂亮的的舞台美术,灯光以及丰富的伴奏音受到了当今的年轻观众的青睐。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情。因为毕竟新陈代谢是不可逆转的。
沪剧是个年轻的剧种,家底薄。留给后人的资源本来就不多。既保留传统经典,又有创新发展。无论是对沪剧流派来说还是对沪剧剧目来说都是一个课题,一个很难完成的课题。所以我很赞成华雨文小姐的说法,我们得包容一些。
综上,不同时代造就着不同的戏以及不同的演这个戏的人,当然也造就了不同的观众。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1-6 08:19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6 08:21 编辑

2010年10月27日,中国剧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等单位举行上海沪剧院“百年曹禺,百年沪剧”系列演出研讨会,围绕沪剧院进京演出成功的现象和沪剧的发展路径、发展前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由上海沪剧院进京演出的成功,专家在研讨中进一步对目前沪剧发展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
  如何保持沪剧旺盛的时尚活力?专家认为只有继续提高审美品位,表现现实生活,才能长久地焕发青春。郭汉城说:“要加强与观众的联系,剧目创作要坚持‘三贴近’。” 刘厚生提出,沪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竞争面临一些新难题。比如,以往沪剧擅演“西装旗袍戏”独具优势,如今很多其他剧种也借鉴了这种演出形式。在舞台样式趋同的情况下,保持剧种本体韵味,应该在音乐下多下功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说,沪剧包容性强、表现力大,这应该是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增强影响力的一个方向。《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赓续华指出,上海沪剧院可以借鉴一些现代推销手段。
  与会评论家们还强调,沪剧的整体传承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专业的沪剧演出团体日渐萎缩,寥寥可数,沪剧小演员人数较少。同时,专家们也对目前沪剧的青年演员在继承创造唱腔方面的薄弱表示了担忧。沪剧生源严重不足,因地域和方言限制,还不能像兄弟剧种那样到外省市招生。专家提议:沪剧的发展离不开包括方言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演员在学习地方文化上多下功夫,才会在剧本创作、表演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
  “可喜的是,上海沪剧院人才梯队已经形成,小演员很有潜力。”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说:沪剧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多演出,吸引更多观众。同时在剧目创作上要进一步坚持“三并举”的方针。

摘自:中国网滨海高新 刘茜 的文章《“时尚”沪剧寻求持久青春》
作者: KAILIAN    时间: 2010-11-6 20:51
在对待沪剧的认识上,同样也存在着代沟啊,姜是老的辣,但还有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后面一句就不说了。懂的。新版《雷雨》--给力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1-6 23:21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6 23:23 编辑

……戏曲翻演话剧,早在京剧改良和文明戏时就有尝试,后来无论是京昆这些历史悠久的“国剧”还是越沪这些新兴的地方剧种都不乏例子。可形式与內容如同皮肉,哪能分得清清楚楚。有人总结戏曲是“虚”的,话剧是“实”的。但如今,这“虚”的要表现“实”的,这“实”的要填充“虚”的。过了,便易陷入“文明戏”般的荒诞不经;不夠,又显出“话剧加唱”的呆板滞重。两者揉捏,分寸难矣。
      难则难矣,这条路还是一直有人走着。五四时候,戏曲演绎话剧,让国人结识了西方经典,是“引进来”;而新世纪初,戏曲演绎话剧,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华的传统,意在“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对于国人,戏曲形式对话剧內容的“借花献佛”是否可以让文化断裂的他们,重拾那埋没在废墟中的瑰宝?还是旧的形式终将在新的內容淹没下逐渐丧失自我,被世人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不关成败,首先是存在着的。所以无论旁观、褒奖、咒骂、批评……只是不要忽略了它的声音……
      (摘自 《上海戏剧》2010年第9期“专題-对话的一种”——前言)
作者: 申灏    时间: 2010-11-7 01:33
大家看了新版雷雨,有人说好,感觉很震撼,有人觉得难适应不舒服,说不像老版雷雨,变化太多了。
不像老版 ...
叶子 发表于 2010-11-5 18:20


很赞同叶子的观点。
作者: chen9001    时间: 2010-11-7 11:29
讨论热烈,是好事情.即使有些争论,又有何妨?

还是这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电视台,现在比的是收视率,那么戏曲演出呢,恐怕就要看上座率了.
作者: 子墨1    时间: 2010-11-8 12:19
新版雷雨很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口味,谢谢上海沪剧院,谢谢茅善玉院长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戏。希望有更好更多的沪剧作品奉献给我们年轻人。
作者: 华雨文    时间: 2010-11-8 21:58
大家看了新版雷雨,有人说好,感觉很震撼,有人觉得难适应不舒服,说不像老版雷雨,变化太多了。
不像老版 ...
叶子 发表于 2010-11-5 18:20



    丁是娥对陈瑜、孙徐春主演的版本表示极大不满,我想想,何苦呢?大可不必。

我赞同这句话,我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所以我认为谁都能去尝试新的感觉与新的把握,人物可是创新,按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观众审美。就如以前的祼照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而今多少人要拍这种私房写真。
但是角色选的好坏并不是技术处理了,是整个戏的重点。现在圈子里一号,二号用大牌拉票房,后面的演员许多都是有关系的居之是常事,虽然在这部戏里没有这样,但是这是大环境影响下的小环境,是否能真正找到适合角色的演员是很重要的。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0-11-9 07:33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9 08:08 编辑

【转帖】关于对曹禺戏剧的创新 (作者:田本相)  

    我赞成曹禺戏剧的演出,应该有一个新的面貌、新的创造。但是,以我的观察,要达到创新的目的,是否应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曹禺戏剧舞台的创新,应当从曹禺的剧作中去寻找新的意蕴、新的思路、新的手法。在我看来,一切皆以导演对曹禺剧本的解读为转移。譬如解读的态度,解读的细度和深度,尤其是解读的发现和创意。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所有导演大师,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于契诃夫的剧作,焦菊隐对郭沫若、老舍的剧作等,都是在高度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中才完成他们的舞台创造的,甚至由此形成他们的导演体系。剧本,在我看来,依然是导演创新之源。当然,这种看法是对后现代那种否定经典、任意解构经典的做法持反对态度。

  二是适度原则。当你准备在导演曹禺的戏剧中有所创新时,你应当遵守适度的原则——历史适度、观众适度、环境适度、艺术适度。
  历史适度是一个对待传统的问题,创新必然反传统,创新就是对传统的创新。但是,反传统要适度,这是一个明智的导演必须考量的。一旦反得过头,那么势得其反。
     观众适度就是要考虑你所面对的观众的审美习惯、审美需求和审美程度,否则,不是对牛弹琴,就是牛自弹琴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既不低估观众,也绝不迁就观众,更不该“忽悠”观众,以假充真。
     环境适度就是你的创新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环境,譬如文化艺术的潮流等等。
     艺术适度是当你考虑到以上原则后,落实到艺术上,在方式和手法上的创新。艺术的创新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最美的、最艺术的,必然是最适度的、最讲究分寸的。
     这几点都构成对艺术家的考验。
(摘自 田本相的文章——新排《原野》:解读与创新的偏离
   来源:文艺报 )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11-9 20:53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0-11-9 20:57 编辑

回复 35# 华雨文
  确如华版所说,找到适合角色的演员很重要。
所谓看戏,与听音带的区别就在于:除了聆听,还有视觉感受。
演员是剧中人的形象体现者,演员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称职的演员,一是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二是演员的自身条件和角色比较贴近。
对于新版雷雨中周萍的扮演者,我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恭维她几句,真像前面网友所感叹的,搞不懂他这副腔势怎会引得繁漪的倾慕?
作者: maylingsoong    时间: 2010-11-9 21:16
回复  华雨文
  确如华版所说,找到适合角色的演员很重要。
所谓看戏,与听音带的区别就在于:除了聆听, ...
叶子 发表于 2010-11-9 20:53



    搞不懂他这副腔势怎会引得繁漪的倾慕?

就是如此,虽然我们现在不太能苛刻演员的形象与角色,每个人心中的角色都加上了自己的想像,但是,想像与具象的差距这个度就要把握好啦。如果周萍是那样子的人,我看看繁漪是不会有兴趣的。
作者: cbl625    时间: 2010-11-13 09:19
新版雷雨与老版不同,颇有新意,不少地方增加了激情,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就拿<花园会>一段来说,在花园里发生,名副其实,音乐配得也不错,现代人看起来带劲.从这一点来说,应该是一个创新.
作者: 沪灵灵    时间: 2010-11-21 01:29
茅善玉演的蘩漪和丁是娥演的蘩漪相差十万八千里。没有可比性。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0-11-21 10:41
演员的成功在于积累,但愿新版《雷雨》能演出作品的精髓。也许一部经典作品正是需要不断地打磨才能赢得观众的首肯,新的东西总要让戏迷挑剔一番的,这对于演员来讲,是一件好事。大家的言论激烈,观点鲜明,不难看出,大家对沪剧还是饱含热情的态度。过去的辉煌只能属于过去,今天的路是一条崭新的大道,只有在不断地磨砺中才能一花独放。
作者: 又见蔷薇开    时间: 2010-11-21 10:46
沪剧更应该像话剧靠拢。比如说明星版话剧《雷雨》中的周萍饰演者濮存昕就很有张力,既有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一面,又有富家公子的贪婪本性,也有帅气英俊的儒雅外表,很绅士的那种,给人的感觉特别棒。特别是举枪自杀的那一节,幕后响起了优雅的英文旋律,一步步,慢慢地走向死亡之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是一次成功的典范。男主人公的心境完美地表达了出来。朱俭在形象方面上欠佳,唱得也一般。
作者: 叶子    时间: 2010-11-25 19:27
又见蔷薇开 发表于 2010-11-21 10:46
沪剧更应该像话剧靠拢。比如说明星版话剧《雷雨》中的周萍饰演者濮存昕就很有张力,既有唯唯诺诺、胆小怕事 ...

撇开其他不论,单从外表形象来看,居峰倒是与周萍接近得很,身段俊朗,面容清秀,笑起来色迷迷的,很是迷人。
演员是角色的形象体现者,而朱俭那浮肿的眼袋+啤酒肚,还有头颈后面的赘肉,实在难以激起观众的愉悦感。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4-15 22:20
经典是本教科书,它提供一次机会,让有敬畏心的后辈切身的体会、体验剧种的本质美感和成功之道,从而得以提升整体的自我了认识和审美能力。经典也是一块试金石,你对本剧种的理解有多少,艺术功力达到多少,对传统的诚意有多少,在它面前,统统无从还价,精确地丈量到毫厘。所以,我们应该多演经典,但同时要慎演经典,否则它会把我们的无知,短视和狭隘照得无处遁形

以上这段引文充分表明了马本人的自信,以及自丁之后舍我其谁的自豪。

同时,对某些人的没有好好体会脚色敲响警钟。

语重心长!!!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4-15 22:33
叶子,你好。你说得对啊。可是在娱乐版记者那里,就有宣传真实的花园会如何如何创新的提法见之铅字。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4-15 22:38
假如说一朵红花多么鲜艳多么盛开,没有绿叶肯定不行。何况整台舞台艺术。

好演员好脚色很多必须将遇良材棋逢敌手才行。

这一台雷雨最大的失败在于整体感。而整体感的低落失望体现了剧院自身结构的错位和断层。

能够比这一台整体感更差的只有前一次由钱先生担任周冲的那一台雷雨。别无其他。

那一台整体感更差的原因更加突显了组团的人选贫乏和严重失误。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6 00:35
剧本是-剧之本!名作不能随便改,牵一发动全身。这道理他们应该懂!对原作理解透了吗?现在改成的"新版雷雨"好在哪里?我说不!原作结构非常严密.现在的本子把观众当成小学生了!原作一些内函的东西,本应留给观众去思索的东西,回味的东西,现在都讲得明明白白,例;四凤独叹这場戏,本来沒有表现四凤孕期反应的,只是在最后一埸戏中,四凤在实才兂奈的情况下,当娘面前哭诉了实情,观众这时才恍然大悟,噢。。。四凤为啥-定要死跟大少爷....理由原来如此啊!这伏笔打得多好啊.现在是走气了!这戏还有啥看头呢!类似种种毛病很多,人物理解,唱腔按排等等。新版雷雨.本人认为;就箕谈不上失败至少也是极不成功的!。很失望。我的截然不同观点,可能绝了点。望以上几位好友谅解。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6 13:01
回复 blogfeiyunpu 的帖子

你的这篇评论话语不多,却击中要害,点到了骨子里!有水平!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4-16 14:32
回复 陈树伟 的帖子

新版中,四凤上场煎药,因有孕而恶心的细节不见了; 侍萍上场,头上的头巾也不见了.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意味深长,关照全剧,胜过一千句台词,能轻易去掉吗?可以去掉吗?舍得去掉吗?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排戏是怎么考虑的呢?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6 17:04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朱先生说得好。新版中,有四凤怀孕恶心细节,老版是否有,在哪一場戏记不淸了。四凤独叹这埸戏?平日里在排练中,从没有碰到这细节.也沒人置疑过.在我脑海中一片空白。这次新版本才发现。所以我认为沒有比有更好,留有悬念。整个排练中演员意见很大,导演是外请的,回答是;"既然你们请我来排戏一切听我的"说得也对。(这是我听说)沪剧院导演也沒有,即便有也是外来和尚好。演员各路角色断层(绿叶)沪剧院目前"日出"演得起来吗?所以我非常赞同赵先生的观点"整体,结构,断层"存在很大问题。我有点扯远了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2-4-16 17:59
改的剧本等于一条裤孑做得还可以.非要学流行.瞎改.结果改得怎么穿.怎么不舒服.总觉得有点欠.雷雨就是改坏掉的一条裤子.比喻不当多多厡谅.
作者: 芦芦    时间: 2012-4-17 22:29
本帖最后由 芦芦 于 2012-4-17 22:35 编辑
陈树伟 发表于 2012-4-16 17:04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朱先生说得好。新版中,有四凤怀孕恶心细节,老版是否有,在哪一場戏记不淸了。四凤独叹 ...


新版中,有四凤怀孕恶心细节,老版是否有,在哪一場戏记不淸了
-----------答: 茅善玉版四凤有   在第一幕四凤煎药的时候

其实《四凤独叹》中有句唱词如下:
"娘啊娘 你哪知女儿肚中情"
所以在这一刻就在向观众交代四凤已怀有身孕这个事实,
因此新版四凤在独叹之前怀孕恶心的这个细节是为了更突出刻画她此时的矛盾心理,
更何况 雷雨的剧情早已众所周知,所以也不存在悬念一说。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7 22:34
回复 芦芦 的帖子

谢谢啦
作者: 丢丢    时间: 2012-4-17 23:34
本帖最后由 丢丢 于 2012-4-17 23:35 编辑
朱妙其 发表于 2012-4-16 14:32
回复 陈树伟 的帖子

新版中,四凤上场煎药,因有孕而恶心的细节不见了; 侍萍上场,头上的头巾也不见了. 这种 ...


新版增强节奏性删去了开场煎药的部分,而将怀孕恶心的细节放在四凤独叹的时候表现出来,个人觉得这个处理没有不妥之处,并且侍萍上场的时候的确是带着头巾的,或许朱先生开小差了?
可以看一下54分45秒侍萍的出场。。。
http://www.56.com/u13/v_NTYxNDY4NTU.html

曾经带两位同学一起去看新版雷雨,其中一位说特别喜欢尾声部分的五重唱,把人物和观众的情绪都推到最高潮,尤其出彩。
老的是经典,但不代表新的不好,作为刚步入工作的一代年轻人,新版的快节奏和富有激情的表演更能吸引我们的眼球。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4-17 23:58
回复 芦芦 的帖子

这个动作是按照现在电视连续剧镜头来的。

君不见现在电视连续剧必有这个恶心呕吐镜头。

其实,戏剧不需要,因为毫无美感。

正如楼上所说唱词中已经点明。
作者: 丢丢    时间: 2012-4-18 09:13
回复 blogfeiyunpu 的帖子

我来稍微纠正一下,是老版的有"娘啊娘 你哪知女儿肚中情"这句唱

新版的是没有的。。。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8 15:04
回复 丢丢 的帖子

谢谢您转载的视频。本人看了。这条四凤怀孕的线,存在有问题。四凤怀孕,在最后-场才表明,而且是在周萍的提问下才知道已有三个月.在这至前,第二幕花园会,四凤都沒有对怀中孩子的爸爸一-周萍絲毫透露,知道周萍要走了也不告知,在魯家相会也不说,不合常理!怀孕的事通常对女孩来讲,是比啥都要紧的事!不管是报喜还是报忧,作为周家的底下人四凤更为敏感,不会糊涂到这地步!这条线在原作中可有?如有,又是如何按排的?请教各位老法师指点。
作者: 映春成林    时间: 2012-4-18 18:47
没有本亊就照厡版厡腔演.别改得四不像了.越改越显丑了.反而使人恶心.这叫洋得不透.吃杀苦头.哈哈.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4-18 21:28
同样的经典不走样,比如一度梅花的杜鹃山。谁也不敢改动也不会改动。

可是二度梅花要求就是新戏,要求创新,至少是新编。于是雷雨和另外一部就送审了。

反过来,说明露香女以及董大小姐都自己也觉得不行,没有梅花相。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4-18 22:50
回复 丢丢 的帖子

      凭记忆写了有关"恶心"(反应)和"头巾"的一点慼想,见到丟丟网友及芦芦网友的帖子,很感墩俩位敀善意提示.同时我也很惶恐,深怕自己记忆有误(丟丟说着了,我这人做啥都开小差,包括看戏),所以今天又在沪剧网上走马观花地收看了几个版本的<雷雨>.发现我之前所说,大致不错.
      现就"反应"和"头巾"再聊一点体会.
     先聊"头巾"吧.
     如果我电脑显示不错,在<马.茅版>中,鲁妈(侍萍)上场,头上包着印花头巾.这里有二个细节不容忽视:鲁贵见到头巾,有一句台词:"乡下人......"斥责鲁妈;然后四凤为母亲取下头巾.为什么不容忽视?一, 鲁贯在权势面前逢承拍马,在弱者面前熙指气使的二面嘴脸,市侩气揭露无遗.二, 四凤为母亲取下头巾,凸显四凤思母,爱毌,母女倩深的亲情之爱.又为后面剧情发展埋下伏笔.而这一切尽在不言中完成,而且非常生活化.三, 到第四场,四风的这种对母之爱反衬了独叹前的无奈暪母,从而形成四凤情感的强烈冲突.四, 鲁妈被被赶出周家,投河,流落异乡......,苦难的生话把一个善良的女人彻底变成一个乡下老妈子了.穷困,无奈,甚至麻木,认命,头扎头巾成为了她的自觉行为,与她的生命,生活无法分开了,无意识分开了.它直指的是生活的残酷,时代的残酷!
<进京版><雷雨>经丢丢网友重传,画面比较清晰,看清了鲁妈确包了头巾,但不鲜明(也要怪我初看时可能开小差了).但不可否认旳是这头巾几乎瞬间出现;鲁贵的"乡下人......"沒有了,头巾也由鲁妈自行取下了.粗心的观众也许不止一个吧?更别提寓意了.
     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主题服务,为塑造人物服务,有时竟包含在一块小小的头巾中,包含在对大小角色旳精心刻划中呢.
     艺术,真令人可畏又可敬.
     回头再聊聊四凤的有孕反应(恶心).
我们都知道,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有戏眼.戏眼是一个戏里能起到提纲契领,画龙点睛作用的的关键性台词,情节,动作或细节,是能夠揭全文之旨的.它是相声中包袱,评弹中的关子,小说中的伏笔和楔子.戏眼一立,满台皆活.
    那么,雷雨中的戏眼是什么呢?
   我以为,四凤敀有孕反应就是戏眼之一.  (待续)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4-19 08:18
回复 丢丢 的帖子

(续上)
      不妨设想一下,某个初次接触<雷雨>的人,他发现大户人家的使喚丫头竟然身怀有孕!他的反应除了好奇于"这个戏有看头"(这是观剧人旳正当要求),并吸引他看下去,舍此怕是无二了.
      这还是个悬念,一个大大的悬念呢.有了类似这样一个或多个悬念,剧情跌宕了,情节生动了,看戏的人不打瞌充了.
      记得早年参加学习班,听上戏老师上课,就讲到了戏眼的重要;文化馆老师说起过滑稽戏.他说一出滑稽戏,开场三分钟听不到台下笑声,台上演员就发急了.艺术是相通的.作为戏曲的沪剧也讲究先声夺人.
      四凤上场,出现有孕反应的细节(严格说来是动作),还妙在与后面剧情发展紧密相扣,不是游离的,孤立的. 恶心反应一一一引而不发; 对周萍说"把一生命运会托你'一一一含蓄暗示; "哪知我肚中情","哥哥要拿我不留倩","伤透母亲心"一一一焦灼矛盾; 第五场爆发出"已经怀孕三月在身上"一一一绝望悲痛, 直至最后触电身亡.,不突兀,不斧凿.这条纵线上下呯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抽丝剥茧,活演出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美丽.天真.善良,又不失传统的良家少女的悲惨遭遇和心路历程,最终完成芝术的升华.
      去掉这个戏眼,着实可惜呢.
      值得一提的是,雷雨<邵.马版>和<马.茅版>系出同一位导演之手.稍后的<马.茅版>中"反应"和"头巾"的细节得到加强,能不郑重揣度改动的心意吗?
      <进京版>当然也有出彩之处.因超出了本话题,打住了.
      写下这点隨想,似乎有点不合吋宜.不过既然成了话题,说了也就说了.出发点只有一个:热切昐望家乡戏沪剧拿出精品,珍品,有朝一日众望所归地,理所当然地走上国家领奖台,捧回大奖!这是演员之幸,沪剧之幸!这是我的愿望.
      隨想所至,不对处祈请指正.


      最后顺带一句: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我一介草民尤其外行,半窍不通.只知道一点点审美属性是一种人文属性.世界万事万物,美的形式与形象千差万别;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也各不相同.有部外国电影(记性不好,片名忘了)中的守钟人,有人说他很丑,有人却说他很美.简单地评判某一事或某一物为美,或不美,好象武断了.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9 11:31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不愧为老法师.有水平!我对这条钱的疑惑在于;周萍啥时知道四凤怀孕的?新版设定为最后一場周萍才知道,并追问"几个月了?"四凤瞒了他三个月.有违常规。按我的想法,应该是从四凤怀孕的笫-时间,他就是唯一知情人。然后四凤在各次相会中不提怀孕之事.才说得过去.说明双方已有商洽,及以后的打算,这样才显得合理了。我的理解这怀孕戏眼很重要.由于四凤的怀孕,促使周萍要与繁漪加快断绝乱伦关系,催生了雷雨全剧矛盾的产生。新版雷雨将煎药恶心的动作删除,移到四凤独叹一場中体现也是必要的,因为是原版的唱词"娘啊娘!你那知女儿肚中情"删了,所以只能用动作来表达。我认为原版本比较含蓄,笫一埸四凤煎药恶心动作向观交待了身有孕?(恶心也可多种解译),后面四凤独叹中唱;".....肚中情"观众才即意会"肚中孕"最后-埸四凤只要讲-声;"我已是他的人了"就可以了。周萍更不要问"有几个月了?",有关怀孕事的细节幕后戏,任观众去想.本人认为原版本含蓄,同时也可保畄原唱词原唱腔。曾记得"海港"本子修改中的-段如何划淸銭守唯父子关系的戏.有人写了好几张纸,高手用了二句话便完成了;"父:你真不像我儿子!子:我像你糟了!"我认为好本子就是精练准确.最后-埸鲁大海巳讲.鲁妈自已也表态"你们走吧"鲁妈还大段唱"天大罪我承当"沒必要!大少爷自杀前加-个过埸也沒必要!还怕观众不明白自杀的人是大少爷?
作者: 朱妙其    时间: 2012-4-19 16:26
回复 陈树伟 的帖子

陈老师言重了.
我赞同你的看法.一个戏能给观众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这个戏一定是成功的.
握手!
作者: 芦芦    时间: 2012-4-19 17:07
陈树伟 发表于 2012-4-19 11:31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不愧为老法师.有水平!我对这条钱的疑惑在于;周萍啥时知道四凤怀孕的?新版设定为最后 ...

《雷雨》本身就是一部话剧剧本,沪剧也是在这原作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
四凤怀孕这条线并不是新版设定为最后一场才知道的,而是原作中就是这样写的:
四 (抽咽)我,我--(放胆)我跟他现在已经有……(大哭)
鲁 (切迫地)怎么,你说你有--(受到打击,不动。)
萍 (拉起四凤的手)四凤!怎么,真的,你--
四 (哭)嗯。
萍 (悲喜交集)什么时候?什么时候?
四 (低头)大概已经三个月。
萍 (快慰地)哦,四凤,你为什么不告诉我,我,我的--

至于为何四凤要对周萍隐瞒,我想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相同~呵呵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9 20:57
回复 芦芦 的帖子

谢谢芦芦这样的讨论很有收益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9 21:00
回复 朱妙其 的帖子

朱老师向你学习不要称我老师,向各位学习,机会难得!
作者: 陈树伟    时间: 2012-4-19 22:28
回复 陈树伟 的帖子

原版与新版.四凤怀孕隐满了周萍三个月是-致的.这已无可爭议了。四凤为什么要隐满?正常的夫妻.妻子必定是第一个向丈夫报喜,如果是一对恋人也必需要赶紧商谈操办婚事戓采取其他措施,这属半喜半忧。身处那个年代,作为美丽.传统,又具个性的四凤来说婚前孕纯属是件天塌的忧事,巳有三个月了,周萍还全然不知,加上四凤知道他明天要离家去矿上,周萍如同老爷-样,半年回家一次,甚至更长久呢?,周萍是否认可自已肚中的孩子?更而况两家门不当户不对.这暂且不论,肚子-天天大起来,今天又是全家被周公館赶出了门。事情一大堆,今亱大少爷来魯家.这么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时刻,为何不说?前面还在为"肚中情"那么的焦虑压郁万分"天哬叫我那能办...",此刻却当着明天即将要离去的他一一肚中孩子的爸,(周萍面)还只字不提巳怀孕三个月的事。不知曹寓原始创作的意图,还得好好学习.请各位高手指点.先谢了。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4-19 22:55
回复 丢丢 的帖子

新版压缩了好些人的唱词。

最明显的是周冲和大海。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2-4-19 23:02
回复 陈树伟 的帖子

这是那个时代的下人,是个年轻丫头,身受双重家庭的约束。

不能设想她会第一时间欣喜若狂地报道出来。

要明确时代背景场合和人物身份地位。

如果我说她早早地告诉了,那么很可能早在女主人跟前露出不仅和少爷相恋的蛛丝马迹,而且暴露出已有身孕的马脚。

很可能她自己都才刚确认不多久呢。

这同样是现在电视连续剧的故事,怀孕了还有疑惑。万一大姨妈她迟到了呢。


作者: 丢丢    时间: 2012-4-20 09:12
回复 blogfeiyunpu 的帖子

说的有理。。四凤的身份地位复杂,怀孕之事有所隐瞒也在情理之中

新版压缩和更改了很多唱腔,我第一次看确实也有些不适应,不过多听几遍也是不错听的,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总有一个过程嘛~
作者: shenqin    时间: 2012-9-2 13:13

作者: 上官凡岑    时间: 2012-9-2 20:43

作者: 俊姿难忘    时间: 2013-2-12 14:55
自从发现本人谈茅院长艺术纵横的帖子被删后,已然五个月未上该网。今日无意点开,看到对新版《雷雨》的讨论如火如荼,不乏真知灼见,发现沪剧迷中有不少高人深为沪剧庆幸,也深为某些演员担忧:成就经典何其不易?!
前不久于是之大师溘然长逝,引起我对此位大家的深入研读。读完了大师的几本书籍,再次感慨老艺术家们的绝代风华。《茶馆》的最后一次演出,全体起立,向大师致敬。林兆华曾经想以虚拟布景改革《茶馆》,结果效果不佳,只得放弃。于是之对于人物的潜心雕琢,出神入化,叹为观止,最终成就了程疯子、王掌柜、老马。

马莉莉的那段话的确为肺腑之言,经典需要仰视、需要敬畏的,在经典面前、在艺术面前,个人永远是应退居其次的。演员的使命最终应该是塑造人,再现人,乃至净化人、升华人,将艺术作为某种手段与桥梁,不足取,也必然失败。

新版《雷雨》想创新,想变故,其志可嘉。
但是以我看来,效果是不佳的,甚至是失败的。
原因只有一条:功力不够。
茅威涛演出过新版《梁祝》,虽在我看来,形式过多,但是其表演力度,对人物的解读、情节的驾驭都是成功的。至少与老版呈现了双峰并峙的局面。至于小百花的《西厢记》也是重排,已然成为越剧的里程碑式的剧目。何也?小百花跳出了才子佳人的窠臼,以人性出发,赋予主人公以知音难觅、命运无常的怆恻感。这样的高度决定了其他的戏剧元素与之高度统一。至今,我坚持认为,茅威涛的巅峰当为《西厢记》。这样的经典再造,是对经典的致敬,是演员全部艺术能量的一次绚丽爆发。
回过来看新版《雷雨》,其重排的起点在哪里?
仅仅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舞美也罢、音响也罢、表演也罢,只是为了创新而删减、加补,最终只能是零零碎碎,毫无章法。看到周朴园令周萍给繁漪端药这一段,简直莫名其妙,加上两人的一段内心斗争。诚如上面一位沪剧迷所说,将观众当做了小学生。过多的音乐衬托将舞台所应有的空白感全部蚕食殆尽,观众的体验空间、个人感知被剥夺,此种创新无异饮鸩止渴。
演员的表演。
沪剧院大概真的是人才寥寥了。王明道气质偏柔,演周朴园的冷酷、傲慢式的家长作风欠缺;鲁大海没有一种草根的剽悍气;四凤不够漂亮、青春;朱俭——至今无法明白这个人怎么能成为所谓的一级演员,缺少内涵,动作单一,周萍这个复杂的人物被他硬生生演成了一个绣花枕头;至于茅院长的繁漪,在以前的帖子里说过,很用力,但内在的缺乏,使此角色更像一个歇斯底里地豪门怨妇,而非曹禺笔下追求生命自由的雷雨般性格的人物。
没有根本的创新起点,没有与之匹配的创新功力,新版雷雨只能是一地鸡毛。





作者: tsh328    时间: 2013-2-14 00:15
新版雷雨的败兵之一是演员配置不当,尤其是朱剑的周萍,表演和唱腔都不尽人意,他学王派唱腔缺乏天赋和功力,高音上不去,嗓音不悦耳,高音听起来很不舒服,所谓的一级演员,确实名不符实。若让钱思剑演周萍肯定比他好。当年我看“爱华”的雷雨,是袁滨忠演周萍,夏剑青演的周冲。沪剧的魅力唱功是第一位的。还有玉丽君的四凤难道比不上豆豆吗?为什么要冒险启用学生呢?毕竟不是拍电影呀。
作者: 岛夫    时间: 2013-2-16 21:39
看过视频,觉得周冲演唱吃字厉害,就是阿末一个字总弗清爽,拿了个羽毛球拍不知所措;四凤演的比较好。鲁大海粗勇劲儿不够,袁派不宜演此类脚色。最差劲的实际还是小茅,没有人物气质,唱腔音色太过尖细,如果让给音色厚实软糯的徐蓉演肯定出彩多了。还有周萍,演员的肢体动作总脱不了孩子气,不如让居峰演气质接近人物。明达的老生也远不及前任几个演员有人物气质,他演鲁大海反而好。
作者: tsh328    时间: 2013-2-16 22:32

作者: 申申    时间: 2013-2-26 23:52
好,这里这么热闹的讨论.,体现了大家对沪剧的关爱.
作者: blogfeiyunpu    时间: 2013-2-27 00:31
有一位资深评论家冰弦——确切身份不详,看来是个大拿,属于圈内人士,曾经看过在太原参评梅花奖的演出。

她个人很喜欢这部雷雨——从博客文字纵览估计她不是很熟悉沪剧。

博文中透露一条:上次不少梅花评委 认为这部名著经典剧目不算创新剧目,所以院长成为唯一一名落榜的二度梅失意者。

具体文字可以去她博客查找。




欢迎光临 中国沪剧网 (http://www.chinahuj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