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李颖是位女编剧。这一点也是第一次里面的1/N。
以前知道的沪剧界名编剧有文牧余雍和夏剑青等——不一一列举。为了夏编剧,我还特地编写了一个沪剧界虚拟人物谢剑青,当时称为小谢。
女导演则有最早知道的王育,后来还有另一位王老太太。
总之,之前还没有听说沪剧编剧女性,至少没有听说出了名的。
胭脂合是个合作产品,导师学生。导师是男性,上海剧协副主席;学生看来也是男性。但是李颖看到照片确确实实是个女性---虽然网上同名同姓的很多。
因此,想到了那本研究生教材里专门提到的几位女性剧作家。
远的不说,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就被列在其中。
她可是不少梅花剧作哦。
期待李颖也能多出梅花剧作。
梅花这一点也很重要。
徐俊的正式登上戏曲名导演行列是从玉卿嫂开始的,这次的尹雪艳再次闪亮登场。
再一个第一次是小朱的陈喜。
陈喜和晨曦谐音。这是被一些资深沪剧戏迷称之为他最好的一个角色。
前些年写小朱,主要是从粉墨嘉年华开端。
其中,认为最好的一个角色是裂券里的樊家树。可惜没有全场,只是压台的一个先农坛片断。
这次是全剧,是第一个重要的脚色。
我持同感。不单是因为首演,而且是贴切。
一级演员小朱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角色成为他大家一致认可并看好的人物。
这也算是第一次吧。
之前他首演的陈振邦,我更为看好的是老年陈振邦。
在这个中里,再说一个第一次。
话剧改编戏曲成功作品,群戏很少很少。尤其是沪剧舞台,这应该是第一次。
京剧的群戏很多,比如群借华,比如经常上演的龙凤呈祥,还有杨门女将等等。
那些轮换着出场的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啦还不算在内。
群戏的概念是角色之多,而且很难讲谁是独占鳌头绝对的第一主人公。
这也是为什么群借华,著名老生演员要一赶三的缘故,否则戏份少了多难以占领舞台中心。
群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行当齐全个个出彩。
曾经被文化部高部长盛赞的八大金刚个个出彩的梅花剧作柯老二入党,角色只有八个,那就不是群戏了。
雷雨经典,即使是周冲鲁大海鲁贵照样很出彩---所以有六大联合,但是一样不能是群戏。
以往,沪剧舞台经常围绕小家庭围绕小题目围绕男男女女爱情,所以,出场人物的范围不可能大到是群戏的程度。
现在好了,就有这么一台群戏呈现在沪剧舞台上,以全新的面目回馈观众答谢戏迷厚望。
群戏不简单。
固然话剧范本本身就是群戏。
但化身为沪剧,即便是青年团团长的赵大大副团长的非非,都一样出彩。
那么些小脚色成为重要的绿叶,绿得发亮。
这就是可望成为精品的群戏。
虽然,群戏难以成为梅花剧作,可是必须为沪剧舞台上出现这么第一次的好作品鼓掌。
未完待续——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