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当今沪剧院的小生们之我见

来源: 晓明 2009-8-27 21:26: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目前,沪剧院的主要小生屈指数来无外乎钱思剑朱俭洪立勇,居峰等四位。十几年前他们都是青年演员大赛中的十佳获得者。虽然有排名先后但应该说在同一个层面上。但是如今的舞台上,钱思剑和朱俭各占半壁江山。而另外两位却已经退居二路小生,难见他们领衔。于是,在我们的网站上,为他们两位鸣冤抱不平的呼声甚高。
我个人认为,出现这样一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也蛮复杂。这里暂且不谈他们各自的水准(能评上十佳说明了他们各自都具备了不俗的实力)。只想谈一个基本原因。那便是目前的整体演出太少。鼎盛时期,沪剧院有三个团。小生如张杏声徐伯涛陆敬业等等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团里挑梁,各自有各自的舞台,一年中每个人都要主演二至三台大戏,而且每出戏一演就是几十乃至上百场。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公平竞争的态势。他们一代小生始终是在并驾齐驱。
  再看如今的沪剧市场,沪剧院就这么一个演出团。一年也就二到三个大戏上演。每个戏在市区也就演那么几场。就那么点可怜的演出机会,要上述四位都有口主角饭吃。操作性有多大呢?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就很自然出现了大家看到的有失公允的局面了。也就出现了小生稀缺的同时现有小生座冷板凳的怪圈了。试想如果目前沪剧院还存在三个团,每个团每年都推2-3出新戏。相信他们几位都有实力亮相在各自的舞台上。

大神点评12

blogfeiyunpu 2009-8-28 00:39:25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为何不能各领风骚呢?就因为只剩下一个团?!

又为何不能有一个角色两人分演呢?

有心问来再请问——既然水平相仿佛,尤为此地网友认可,为何轮不到主角?

想当初,陈瑜和朱美洵还轮换演桂兰/铁梅,吕贤丽和倪辛佳分演“海狮”,徐俊也不是一个人独吞“地下党书记”,不是吗?
博客飞云浦
晓明 2009-8-28 12:20:27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以前采用AB制是很普遍的。甚至还有C角。那是因为一个戏的演出场次很多。有时会下午晚上连轴演。AZ组B组各显风采,但现在一出新戏排练一个多月,却往往只上演几场。那样的话,A,B轮换演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芸倩 2009-8-28 13:37:03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楼上有同感,只上演几场,AB制就没有意义了.
娄江沙子 2009-8-28 16:56:28 显示全部楼层
要从争取观众这方面着手
叶子 2009-8-29 09:35:31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院相对区级剧团,备用演员较充裕,在分配角色时,领导们当然会更多的考虑上座率、票房乃至剧院政绩业绩,哪还顾得上演员的心情,这对于选不上主角的小生只能是无奈。
   像居峰洪立勇正当精力充沛期,却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跑龙套当活道具,东唱几句西唱几句,
   就个人来讲这不是在消耗青春、消耗自己的艺术生命又是什么?
   就沪剧院来讲,这不是在浪费人才资源、急功近利又是什么?
   从宏观来看,正如晓明老师所描述的“小生既缺又坐冷板凳”之怪状,有利于繁荣发展沪剧事业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岂不成了空头口号?
叶子 2009-8-29 09:39:17 显示全部楼层
要从争取观众这方面着手
娄江沙子 发表于 2009-8-28 16:56

    观众是很容易争取到的吗?
  我倒想听听你的高见。
沪剧吧老迷 2009-8-29 12:48:47 显示全部楼层
动辄上百元、几百元的票价,如何争取观众?况且喜欢沪剧的观众从年龄段来看都已步入中年,有家庭负担或退休金低微,三日两头进剧场是花销不起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晓明 2009-8-29 22:20:26 显示全部楼层
像居峰洪立勇正当精力充沛期,却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跑龙套当活道具,东唱几句西唱几句,
   就个人来讲这不是在消耗青春、消耗自己的艺术生命又是什么?
正像上面叶子先生说的那样,按年龄来算,他们也都是三十六,七岁了,这个年龄段应该是艺术上的成熟顶峰期,可感觉他们却是在无奈的消耗,他们再也没有资本继续消耗下去了。
晓明 2009-9-22 14:57:19 显示全部楼层
在钱思剑的个人演唱会上,看到了这样一幕,钱思剑站在高处大放歌喉,居峰和洪立勇在下面伴舞。三位当年的十佳各司其职。呵呵。
blogfeiyunpu 2009-9-22 16:45:52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伴舞,那就没饭吃。

昨天想在叶子的新开线里补冲跟贴,结果没有上传,现在就补在这儿。

大家回忆一下,万智卿奚耿虎也是培养当作曲,是否干过伴舞的脚色或者就像叶子所说的活布景呢。

——我还担心的是在这儿越是有人抱不平越是要伴舞。

是不是就得等国营转民营啊。
博客飞云浦
JUNJIA 2011-5-9 10:41:04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也不能全怪茅院长。居峰、洪立勇是优秀的,但演出机会就这么多。顾奇军、黄丽娅等好演员也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曾为之付出辛勤努力的沪剧事业。记得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茅院长谈到朱俭也曾萌生过出国的想法。所以如果他的演出机会少,老早就离开沪剧了。现在的演员、社会已和当年不能相提并论。我敢断言,此种情况将在沪剧院新一代演员中持续下去。除非有一个完全独立的团展开互相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产生优秀作品和演员。纵观沪剧和越剧的历史,难道不是这样么?
chen9001 2011-5-9 12:58:31 显示全部楼层
演出市场不景气,剧场演出越来越少.真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

君不见堂堂沪剧院的一出<董梅卿>,十年工夫仅演了区区100场,已经要印上新版"说明书"大肆"庆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晓明

20
粉丝数
9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