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愿沪剧的明天会更好(二)

来源: lizhenmin 2010-1-6 13:39:4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沪剧的发展之路1
    沪剧起源于田头山歌,俗称东滩调,以唱为主要表演形式,滩簧、本滩以幕表戏为主,剧目内容为弘扬正气、鞭挞邪恶,以通俗的唱词和脍炙人口唱腔吸引观众,教育观众。从筱文滨、王筱新、施春轩到筱月珍、丁婉娥都以唱工为擅长,代表曲目有《三国开篇》、《游码头》、《西厢开篇》、《陆雅臣卖娘子》等。上海三四十年代,文明戏的引入,借鉴了文明戏的表演手段,由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开始注重舞台布景、表演身段,西装旗袍戏就是中西结合的成果,如《铁汉娇娃》是由《罗密欧和朱丽叶》改编而来的,《大雷雨》也是改编于外国名著,当时上海滩沪剧是很受欢迎的一个剧种,沪剧的表演团体多,著名沪剧演员多,沪剧演出剧场多,沪剧迷也多(包括各个层次的人士)。要说解放前沪剧界还存在一些俗气和市侩气,那到了解放后,沪剧在党的关怀下获得了新生,政府办起了国家剧团,尊重沪剧演员,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赋予他们为人民的艺术家称号。上海沪剧团派入了南下干部担任政治领导,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等担任艺术委员会的领导,吸收了正规艺术院校毕业的编剧,如著名编剧余壅和,著名导演王兴仁本身就是一位南下干部,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艺术环境中,许多老演员追求艺术,靠拢组织要求上进,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像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政治上成熟相当快,毛主席知道丁是娥入党了,非常高兴。一部《鸡毛飞上天》仅用了一个多星期就排演成功,歌颂了家庭妇女吴佩芳白手起家创办民办小学,支援国家的教育事业,影响和效果非常突出,至今教育虎荣、家庭访问、二十六个好等唱段还在流传演唱。《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一大批优秀沪剧的成功推出,都与当时上海沪剧团的政治、艺术环境是分不开的。(待续)

大神点评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lizhenmin

68
粉丝数
676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