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再谈沪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 gonghs 2015-7-13 12:20:2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多年前我发过好几篇这方面的帖子,引起大家讨论。主要是两种观点:1.流派是沪剧、越剧、京剧、评弹等戏曲的核心,没有流派就没有该剧种的特色韵味。沪剧新戏缺少流派味,类似戏歌,或沪语加唱,是上海歌剧。这种观点居多。2.沪剧要发展,唱腔要作曲,要迎合新潮流新观众,流派可有可无。
    近来天热在家,看了些资料,特别是王盘声老师形成著名王派的经验对我有启发。
    王老师师从筱文滨,后来发展了《刘志远敲更》一板七眼的唱腔。《志超读信》是他风靡一时的唱段,演王孝和又创新了《写遗书》。蔡鍔将军的《何处琴声逐水流》一段唱吸收了京腔。《金沙江畔》连长也有新唱腔。王老师说,唱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新戏不同于老戏,角色变了,唱腔也得发展,不能一成不变。我们听王盘声老师唱,不是只欣赏老师的软糯声音和飘逸唱腔,而是从他的唱感受到志超的软弱无奈、王孝和的坚贞不屈、蔡鍔的英勇报国----
现在有些戏迷只学王派鼻音浓重潇洒婉转的唱腔是不够的,一定要学王老师抒发人物的真感情,才能慢慢学到家。由此可见流派要在继承中发展,为塑造人物不断创新。
    旧时代的戏,唱以演员自身发挥为主,乐队伴奏有固定简单套路。现代新戏抒发情感的唱很多,作曲、配器、交响化大有帮助。《瑞珏》、《露香女》、《江姐》中大段咏叹调唱腔为角色增色不少,值得肯定。《魂断蓝桥》、《董梅卿》加了三拍子、重唱、轮唱也被观众接受。这是创新沪剧的好开端。但是,老艺术家流派的特色发挥不够。邵、王、解、丁、杨、石派的创始人自己都能根据角色需要发展新唱腔(不举例子了),我们的作曲为何不能?在传承流派的基础上创新是发展沪剧的必由之路。演员、戏迷如有如此认识,沪剧会更加美好动人!
   
参与人数 7 威望 +35 收起 理由
香山雅仕 + 5
lujunwen + 5 顶!
王工 + 5 肺腑之言。
上海小步 + 5 各抒发己见,好!
留玉米 + 5
沪梦缘 + 5 赞!
龚山荣 + 5 赞!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35

大神点评12

留玉米 2015-7-14 06:01:3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好文章  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龚山荣 2015-7-13 16:03:52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讲的好!赞!
秋高气爽重阳日,祝各位网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沪梦缘 2015-7-13 17:32:4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沪梦缘 于 2015-7-14 08:17 编辑

谢谢老师对怎样继承与发展沪剧谈出了自己的很好的想法,并且有一定的研究我支持您的观点与想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只有继承没有发展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能,只有在继承中有不断发展创新才有长盛不衰发扬光大的可能!
今天是父亲节愿天下的父亲永远健康幸福、吉祥快乐!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映春成林 2015-7-13 17:36:20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根据作曲谱唱.还能唱出流派来吗?腔都作死了还怎么流法?
gonghs 2015-7-13 19:10:50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要演员作曲一同设计唱腔既保留流派特色也有创新发展,这两者不是绝对对立而不可融通的。
gonghs 2015-7-13 19:47:58 显示全部楼层
王盘声老师自己的传统唱法没有气声,但他认可学生孙徐春的气声唱法,开明而不守旧。孙的许多新戏唱段得到新老观众的欢迎,就像当年李谷一的气声歌曲被大家接受的情况一样。《挑山女人》“十年光阴十年长”开头两句,美英的唱比子强的节奏慢一倍,也似一板七眼,男女对唱中没有先例。这样唱充分表明了梅英回应子强“愿与你将生活重担一起扛”的犹豫不决的复杂心理。观众对这段唱是认可的。我同意“沪剧缘”老师,继承必须有发展,否则不可能继承。王盘声老师的态度是我们的榜样!
滩簧 2015-7-14 08:47:27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的艺人一天唱12个小时(日夜场加上电台、堂会),熟能生巧,摸索出自己的发音运腔规律,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特色。现在不可能了。
lujunwen 2015-7-14 10:04:09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观点我赞同!!!
香山雅仕 2015-7-14 11:55:52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作者的观点,作曲不能扔掉流派去创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gonghs

35
粉丝数
62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