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再评沪剧《敦煌女儿》

来源: gonghs 2014-4-1 15:39:3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黄英绮老师《浅论“敦煌女儿”》一文很好,我基本同意其观点。原拟跟帖说几句,怕太长,就发帖谈谈个人看法。
  《敦煌女儿》歌颂樊锦诗守护敦煌的人生,立意是好的。配角老院长常书鸿戏不多,他的故事也含胡不清,吞吞吐吐,不知有何难言之隐。其实,他的事迹更加感人。
  常书鸿,1904年生,杭州人,1927年留法,1942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长。1943年西行,亲睹稀世宝库敦煌破败不堪,为保护敦煌决定为此奉献毕生。经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困境,仍执着坚持奉献半个世纪。1994年去世前还上书中央,要求让其妻儿继承其事业。
  敦煌宝库有600多个石库,5万多平米壁画,3000多彩塑,大量经卷文献,建筑技艺高超,价值无可估量。现世百多年,从1907年起,屡遭英、法、日、俄、美等国文物盗贼偷盗大量文物出境。当常书鸿面对残缺不全的石窟,他抛弃名利,决心用“以身饲虎”的自我牺牲精神,终生研究、守卫敦煌,还说“如果有来生我还做常书鸿!” 。豪言壮语感天动地!樊锦诗就是在他的感召下,从一个上海姑娘成长为又一位敦煌的守护者。她守护了也是半个世纪,但经历不如常院长坎坷。
  我不能说她不伟大,对比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值得讴歌!我在复旦、北大读过几天书,热爱文化艺术,又有一段申办“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经历,对敦煌和其守护者崇拜有加。但我看《敦煌女儿》时,共鸣不多,不像看《挑山女人》那样感到震撼。樊锦诗的经历是两地分居去艰苦地区,这是当时很多国人的经历,挑山女人黄美英可是惨得多了!所以不深入了解樊的人,仅看戏里同丈夫、女儿的对唱,不会给出较高的同情分。我钦佩樊锦诗,但看戏另当别论。看戏是看故事动人,情节曲折,人物悲欢离合矛盾冲突。我对敦煌有一定了解的人,看此戏尚感平淡无奇,对于普通观众就更难打动他们的心。  有一位网友曾同我交流,说在樊锦诗与王子、飞天女穿越对话的那场戏里,场面好看,哲理深奥。听不懂唱,看不懂字幕,只是看闹猛。我顺便说说沪剧的语言,其特色是通俗易懂,如《陆雅臣》、《阿必大》、《罗汉钱》---台词生动鲜活!我岳母说“上无兄,下无弟,枯庙旗杆独一根”就是看《庵堂相会》学来的。现在演四凤唱:“撇我尝離愁”,周萍唱:“望你多原宥”。太文绉绉了!快向昆曲看齐了。可昆曲是小众艺术,沪剧是大众艺术啊,让人听懂是最起码的。
  回到刚才的古今对话,用难懂的唱启发樊锦诗领悟人生哲理,很难让观众明白,更谈不上感动了。
  再说吉燕萍演的女青年介绍洪立勇演的商人投资开发被樊拒绝,许多观众也不懂。开发敦煌不是好事吗?观光游客多了,又挣钱又宣扬中华文化,何乐而不为?死死守护不轻易让人参观等于埋在地下。其中守护与开发、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不是普通沪剧观众能搞懂的,他们毕竟不是有相当水平的文化精英。所以他们觉得“茅善玉”拒绝“洪立勇”,批评“吉燕萍”有点小题大做,不像江姐拒绝劝降那样大义凛然。人物冲突矛盾不剧烈,戏就瘟了。
  至于唱腔,黄英绮老师评得到位,我不多说了。
  剧中人的服装太艺术化,丝丝缕缕补丁连连,常院长的法国大衣像“百家衣”。艺术家能欣赏其肌理感,普通观众纳闷为什么是件破衣服?
  一个剧本,一齣戏,一开始就要明确定位给谁看。沪剧基本观众是普通百姓。《敦煌女儿》似不对他们胃口,更消化不了,如何叫座?所以,这部戏的毛病在于不大接地气,再改也难。
  个人愚见,欢迎指教。
参与人数 3 威望 +15 收起 理由
芸倩 + 5 赞!
仙人球 + 5 深刻。
叮铛铃 + 5 赞!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5

大神点评11

叮铛铃 2014-4-1 16:18:12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道!
留玉米 2014-4-1 18:04:3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上传 拜读了  
仙人球 2014-4-1 21:18:14 显示全部楼层
龚老师的文章很有说服力,拜读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该剧所缺的就是“高”。华丽的舞美感动不了人们,以“情”才能动人。
华雨文 2014-4-1 21:59:54 显示全部楼层
详实,仔细,说得我有一股子冲动劲想去看看。不论戏的好坏,这个人物的原型是非常有戏剧张力的,但戏剧不同电视剧,很难面面惧到的介绍每一个人物,这就如同电影,题材是好的,但是编剧的剧本呀,是非常的重要啊。
芸倩 2014-4-2 15:38:39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报道!
评论很中肯,分析了这部戏的“软肋”,深有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gonghs

35
粉丝数
62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