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小道具 大能量

来源: 沪剧吧老迷 2014-4-2 23:28:5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沪剧吧老迷 于 2014-4-3 07:40 编辑

                                                       小道具   大能量                                
                            ——浅谈沪剧《挑山女人》中几件小道具的艺术效果和作用

  在戏曲舞台上,道具是舞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舞台道具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如:沪剧《少奶奶的扇子》中的一把“鹅毛扇子”、《红灯记》中的一盏“红灯”、京剧《审椅子》中的一张“椅子”。这些道具有的在戏曲舞台上起着承上启下、烘托气氛、喻情喻境、彰显人物性格等作用,有的则在戏曲舞台上起着贯穿全剧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观赏了沪剧《挑山女人》后,戏中几件小道具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制造剧情波澜起伏,帮助人物塑造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奖状”——从戏的第三场起,弟郎和幺妹已是一名小学生,王家家徒四壁的墙上出现了几张奖状,随着剧情的深入,奖状不断增加几乎占据了一块墙面的大半部分。著名导演焦菊隐在《论话剧舞台美术的发展民族化问题》说:“必须把舞台美术压缩到最少而最必须的限度,才能出突表演,突出人物。”道具作为舞台美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特别强调尊重观众的想像力去引起最大的活跃,使观众通过他们的活跃想象,参与到舞台生活中来,补充、丰富台上的一切。因此,戏中没有费笔墨去刻画弟郎和幺妹是如何刻苦学习、成绩优秀考取重点大学的,而是通过奖状的演变作伏笔。如果没有这个装饰道具作伏笔,观众可能会对兄妹俩如何考取重点大学感到比较唐突。奖状的演变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让观众感到自然、可信;奖状的演变也为王美英含辛茹苦将儿女抚养成才,“终收获这风雨过后艳阳天”作了无声的渲染。
  “遗像”——王家的墙上还有一幅王美英丈夫的遗像,这幅遗像成了婆媳两人分别倾述衷肠的“对象”。俗话说“寡妇门前事非多”,王美英的无助、委屈、痛楚、艰辛、欣慰,唯有可倾述和发泄的“对象”就是那幅丈夫的遗像;婆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恸,从对王美英的偏见、埋怨、恶语,到后来婆婆的自责、愧疚、感恩的转变,也是通过儿子的那幅遗像来演绎的。在全剧的第一、三、六、七场中这一道具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剧中王美英众多撕心裂肺、情真意切、高昂激扬的唱段和念白都是由此而引发的,也让观众伴随着王美英命运的跌宕起伏,沉浸在忽悲忽喜的氛围之中。
  笔者曾在媒体上看到记者对沪剧《挑山女人》的原型汪美红的采访报道,汪美红讲:心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就跑到丈夫的坟头上去痛哭一场,或者跑到山上去大吼几声。经过主创人员的再创造,将跑到山上去大吼几声改为“唱几声”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将现实生活中设在山林田间的坟头处理成挂在墙上的遗像,这一装饰道具在舞台上所渲染制造的悲伤、凄凉的场景气氛,发挥了它的“多功能”作用。解除了坟头受剧情和场景限制的尴尬;帮助演员增加表演的自由空间;让观众通过视觉感官对这个缺少“主心骨”家庭产生共鸣。
  “红烧肉与新棉袄”——虽然这两个道具在全剧中仅出现了一次,却做了三层意思的“文章”。
  其一:十年来每当除夕的晚上,总有人悄悄地给王家送来一大碗红烧肉。对于这个年夜饭餐桌上“吃来吃去全是青菜、豆腐、萝卜、大葱”的贫困家庭,这碗普通的家常菜无疑是一道美味佳肴,更凭添了一份过节的欢快气氛。这位送了十年红烧肉的“神秘人”是谁?机灵、聪慧的幺妹想知道,王美英隐约知情也想解开这个“谜团”,碍于“寡妇的身份”她不敢想、不敢问、不敢谢,只能将“谜团”埋藏心中十年整。通过坚持十年除夕晚上送红烧肉,暗示成子强对王美英爱慕、敬佩、怜惜之情,为下一场戏成子强向王美英吐露真情作伏笔。一碗红烧肉在剧中起到了借物喻情、制造“悬念”的作用。
  其实这位“神秘人”是谁,观众心里是明白的。尽管王美英与成子强“十年未攀谈、隔着纸一张”,由于这碗“红烧肉”一直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让观众感到王美英与成子强的感情发展是顺理成章的。
  其二:观众从大郎“老规矩,一人吃二块剩下来的送拨奶奶吃”的台词和王美英让幺妹、弟郎给奶奶送新棉袄中得知,数十年来王美英仍关心着曾经用恶语诅咒她,在她走投无路最需要亲人相助却狠心甩手离去的婆婆时,不由令人肃然起敬。从王美英的身上让观众懂得了什么是以德报怨,什么是善良厚道。
  其三:当弟郎不愿把红烧肉和新棉袄给这位“从不关心他们疾苦”的“狠心奶奶”送去时,王美英对孩子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从小懂得做人要善良、感恩、宽容的立身之道。王美英用一双柔弱的肩膀挑起全家生活重担的同时,以言传身教不断地影响、培育着儿女们的成长。
  “红烧肉与新棉袄”——道具虽小而由此引申的深刻喻意,为剧中人物关系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依托。
  “千千结”——在戏的第三场除夕晚上,弟郎和幺妹正为家里那台“破电视机”又坏了而无法看“春晚”生气,大郎在一旁默默地用断了的麻绳打结。弟郎出于好奇问大郎“侬老是打结,打介许多结做啥?”,大郎掩饰道“是打打白相相”,幺妹却认为是这位盲人大哥“从小的业余爱好”。按常理思维,一个一贫如洗家庭的盲人孩子闲着无事,用断了的麻绳打结作为消遣打发日子很正常,既符合这个家庭的特征又适合大郎是个盲孩子的特性。但决没想到“千千结”的背后,竟隐藏着一个盲孩子不能助母亲一臂之力为家分担困难的愧疚之心,对慈母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感恩之情。主创人员的这一精巧设计将笔者也给“骗”了......
  “千千结”在舞台上的出现至少起到了二点作用:一、丰富了大郎的形象。纵观全剧大郎的戏份不多,这一角色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显得很“干瘪”,在观众眼里只是一个令人可怜的盲孩子。由道具“千千结”而引出的剧情,较好地刻画了大郎的内心世界,传递了大郎的心声,使大郎这个角色“鲜活”起来,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个眼盲心明孩子的人生思维和拳拳之心;二、“煽情”。当戏的第六场大郎手捧“千千结”道出心中的秘密时,演员的激情爆发了,伴随着大郎和王美英如泣如诉的演唱,观众动情了、流泪了,震撼了,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的情绪融为一体,“千千结”将剧情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千千结”这个素材。据媒体报道汪家的子女从小懂事也很有孝心,大儿子虽然双目几乎失明,但帮着家里煮饭做家务,母亲挑山回家子女们帮着打水、按摩,二儿子将打工挣来不多的工资为母亲买生日蛋糕。但如果把这些素材照搬舞台是不可能产生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
  文艺作品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经过主创人员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集中、提炼,加工,将大郎打“千千结”作为一个戏眼引发戏的高潮,这种舞台与现实差异所产生的母子情和人性美,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和观赏性。
       “担子”——作为王美英挑山养家糊口的工具,此道具基本上贯穿于全剧。从“身板不稳步踉跄,一晃一颤汗珠淌”到“十七年走过的挑山路,好绕地球两圈长”;从“挑山只是为糊口,抚育儿女求生计”到“挑出一个柳暗花明新天地”;从女人挑山受非议到女人挑山众褒奖,“担子”见证了王美英挑山十七年的艰辛磨砺、自强不息和喜迎收获。在“雪夜挑山”那场戏中,当弟郎和幺妹如何使劲也挑不起妈妈肩上的“担子”时,双双跪地感谢慈母养育之恩。“担子”让儿女们想起了妈妈“肩上血泡曾化脓,脚底老茧钻心痛”;“担子”让儿女们懂得了“今日更知娘辛苦”,“我们步步长在你的血汗中”。   
      挑山女人的担当、挑山女人的艰辛,挑山女人的大爱,“担子”对一位生活在当今社会底层的女性平凡而伟大,坚韧和刚强,作了虽是无声胜有声的诠释。从王美英身上体现出来的贫而无谄、敢于担当、抱诚守真、大爱无疆的精神,正是当今这个社会所需要呼唤和倡导的,观众需要感悟和思考的。“担子”起到了深化全剧主题思想的重要作用。
  如果谈点不足的话,依笔者一己之见,既然“担子”是基本上贯穿于全剧的道具,但引发高潮的戏还不多,让笔者感到有点意犹未尽。另外,“信”作为道具就是在沪剧舞台上成功运用的案例也很多,特别是“读信”的经典段子久唱不衰、广泛流传。但本剧中王美英写给成子强的信给观众的感染力还不够强烈,可有待进一步提高。(因笔者观赏的版本比较早,据说现在上演的版本已作多处修改,很想再欣赏。)
  几件小道具的设计运用,在戏曲舞台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作用,也是沪剧《挑山女人》成功的因素之一。
   
  (在本文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网友白水老师的支持,感谢他无私提供焦菊隐、胡芝风二位导演的论戏曲舞美的著作,受益匪浅。)
参与人数 16 威望 +85 收起 理由
黄成林 + 5 赞!
中原老娘舅 + 10 老师发表细贰!感人!
乔良 + 5 好文,美文!!
hjdxm + 5 学习!
叮铛铃 + 5 赞!
芸倩 + 5 赞!
戏水 + 5 有说服力!
上海小步 + 5 写得好!
约定人 + 5 赞!
gonghs + 5 赞一个!
lujunwen + 5 顶!
开心果 + 5 贊——难得的好文章!!!
龚山荣 + 5 赞!
浦东大哥 + 5 写得好!有深刻!谢谢了!
仙人球 + 5 很给力,棒。
留玉米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85

大神点评31

沪剧吧老迷 2014-7-27 09:14:11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4日第三次观看沪剧《挑山女人》,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剧场里青年观众多了,说闲话嘈杂声少了,演员演得投入如现实生活再现,观众看得投入如身临其境与剧中人物的命运同悲同喜,掌声都在”点子“上。
祝宝山沪剧团赴港演出圆满成功!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沪剧挑山的喜讯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沪剧吧老迷 2014-4-13 10:49:57 显示全部楼层
4月9日在逸夫舞台第二次看沪剧《挑山女人》,与一年前的演出版本相比整体结构没动,在一些细节上作了改动,总体感觉更精雕细琢了!
但在第五场开始时新增了大郎一段唱,将打“千千结”秘密全部告知观众,当大郎将千千结”献给母亲时就缺乏冲击力和震撼力了。我个人认为这样改动不妥!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贊成楼主的观点。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白水 2014-4-3 08:53:4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4-4-3 09:08 编辑

沪剧《挑山女人》布景、道具的艺术魅力
——为沪剧吧老迷的文章配几幅照片(攝于2013-06-07)

大爱凝成的奖状.jpg

情牵万千.jpg

担当.jpg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浦东大哥 + 5 拍得好!抓得好!谢谢孙老师上传!.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沈勤 2014-4-3 00:21:0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精彩报道!
上海的空气质量严重污染,我们决定不了天气,就决定心情吧! 让我们从快乐开始;做你想做的,干你想干的,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留玉米 2014-4-3 05:56:5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拜读了
仙人球 2014-4-3 06:43:42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好文章,值得一读。
lujunwen 2014-4-3 10:34:47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谢谢老师上传!
感谢白水老师上传与此文相关的剧照,真是热心人!
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和鼓励!
gonghs 2014-4-3 19:13:17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用心看戏用心思考才能写出的好文章!文中所列道具都引出一段戏一段情,很佩服编导舞美的紧密配合。也谢谢沪剧吧老迷老师精心撰写此文,对演戏看戏都有很大的帮助。
戏水 2014-4-4 14:48:36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叮铛铃 2014-4-5 12:29:27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上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沪剧吧老迷

28
粉丝数
31
帖子数